海外牛肉在離岸之前,都要在大明在當地設立的防疫點進行現場宰殺,並直接檢驗,方可得到出口許可。
這樣布置的話,即使進口牛肉真出了事,也能追本溯源,迅速找到問題的源頭。
在冊牲畜數量的確不少,但比起大明的兩三億人,那就決計算不上多了。
這也是昊菁皇帝力主進行海捕,並且每年都要大規模建造漁船的原因所在。
明人做彆的行當或許不行,但在飲食這方麵,完全可以當彆人的祖宗!
不到六百萬頭豬,完全扛不住這麼多飯桶的瓜分!
為了保護豬與其他牲畜的相對安全,昊菁皇帝也隻能對河鮮與海鮮下手了。
僅在海捕方麵,不算海外藩國,本土與東南亞在冊的漁船高達近七萬艘。
其中,大噸位的蒸汽鐵製漁船達到近九百艘。
改裝蒸汽漁船,也就是木頭船加裝了蒸汽機的,達到近三千艘。
這些改裝船多半都是船齡比較大的商船,被漁夫便宜買來從事海捕。
加裝了蒸汽機之後,一方麵可以提高逆風時的航速,另一方麵能夠放置冷櫃,保證海鮮不會變質。
冷櫃有蒸汽款與燃油款,前者可由船用蒸汽機提供動力,好處就是加煤就行了,北方煤價便宜,船主更偏向這種款式。
燃油款適合缺煤的南方船主,也不需要買蒸汽機,給漁船進行大改,隻要買個冷櫃和燃油發電機,就可以出海下網了。
根據多年來沿海各地上報的數據,以及廠衛實際蹲點采集的結果,大明過去三年的平均海捕量大概在兩百四十萬噸左右。
這是純海鮮蛋白質的數據,不算海帶、紫菜之類的植物。
折合就是四十八億市斤,平均每個明人能到嘴二十餘斤。
看似是不少,其實每人每月就兩斤,內陸腹地也就全仗河鮮罷了。
昊菁皇帝認為這個水準還遠遠不能體現出大明工業實力,必須加大每年下水的蒸汽鐵製漁船數量才行。
要讓海捕與進口海鮮的總數達到一千萬噸,平均三十人一噸,每人六七十斤海鮮才夠吃。
此時,大家的摸魚技術都很有限,隻有大明有蒸汽漁船。
那不大規模海捕,還更待何時啊?
海鮮是肉食的有力補充,可以大幅度緩解吃貨百姓對牲畜們的壓力……
倭國與泡菜的商人都看到了市場的規模與潛力,故而都已經加入到了海捕的行列。
目前,北地與南地的藩國,以及暹羅、泡菜、倭國是大明的最大海鮮供應商。
在數千甚至上萬噸級的冷藏船下水之後,新印加帝國也會加入到隊伍裡的。
能用廉價的海鮮來換取大明帝國的商品,這大概算是最經濟實惠的易貨方式了。
市麵上的罐頭種類就能從側麵證明這一點,隻要兜裡有錢。
金槍魚、石斑魚、鮭魚、鱈魚、鯛魚、沙丁魚、帶魚、鯖魚、鳳尾魚、丁香魚……
覺得不過癮,商店裡還有蛤蜊肉、扇貝肉、海螺肉、蟶子肉等罐頭售賣。
不花錢的吃法也有,當然不是霸王餐,而是參軍入伍。
哪怕是軍銜最低的列兵,隻要在邊陲服役,也能吃到各種口味的海鮮罐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以至於三年以上的老兵見到海鮮罐頭就會產生本能的反應,吃蛐蛐烤串都比這玩意香。
在絕大多數時候,罐頭都是大明王師士兵最可靠的伴侶。
尤其是對於西征部隊的將士們來說,隻有包裡有罐頭,心裡才不慌。
大明在作物、畜牧、海捕這三方麵都高居世界第一,農業值自然是三,成為世界第一。
商業方麵,比起歐洲各國,大明原本就是個弟弟。
之後硬是被昊菁皇帝給旱地拔蔥,提起來了。
當年有幸參加太子授課的商人們,如今有的已經如土,有的年過古稀,最年輕的也頭發白了。
不過還是有人可以越活躍年輕,因為服用了禦賜的仙藥。
像周欣兒與齊雨兒這兩隻小大媽,現在的歲入已經很嚇人了。
就是通過服用仙藥,才得以實現白絲便黑發的神跡。
昊菁皇帝的惡趣就是讓這兩隻小大媽都活到百歲,然後各自找個小鮮肉結婚……
各種總彙也是商業場所,老板人脈甚佳且經營得當的話,年入數十萬銀幣不是夢。
刨去各項開支,在北都隻要用心經營,一晚上淨賺上千銀幣,其實並不難。
哪怕室外冰天雪地,室內也是溫暖如春,而且諸多節目能讓賓客們樂不思蜀。
西方各國的很多同類型場所的節目,也是通過外商們口述或者電影介紹傳過去的。
大明的娛樂業可謂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在各項收入、節目種類、觀眾數量等方麵,都是遙遙領先的。
若是加上電影的話,那就能把身後的一堆同行,打包之後甩飛了。
電影被歸類為文明產物,也就屬於文化產業,比娛樂業的地位高很多。
不算之前與各國簽署的商業進出口合同,大明帝國的進出口總額,在最近二十年都高居世界第一。
主要進口的商品是礦石、樹木、穀物、海鮮、水果、肉類、金屬、毛皮、黑叔叔等,出口則以烈酒、茶葉、煙草、白糖、食鹽、香料、絲布、瓷器、機械、廚具、文具、家具、鐘表、藥品、船隻、武器、成品油、光學器材、醫療用品、家用電器為主。
可以說大明的出口商品的種類遠遠多於進口種類,也就形成了逐年遞增的貿易順差。
到去年為止,順差額達到了約一億七千萬銀幣。
即便如此,也沒有國家敢對大明發動戰爭,以抹平自己的貿易逆差。
喜歡明末黑太子請大家收藏:()明末黑太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