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芝龍來北都,於公是要用南地出產的各種礦石冶煉後的半成品來換購本土的商品,於私則是為了仙藥。
諸多商品裡,首當其衝的就是汽車,這種劃時代的交通工具已經取代了生活用品,成為了其他國家進口的不二之選。
得益於鄭芝龍早年間為昊菁皇帝效力,加上長子鄭成功也為大明立下了汗馬功勞。
鄭氏不但在采購武器裝備方麵可以享受極低的價格,連汽車亦可沾光。
如今大明年產汽車高達三百萬輛之多,鄭芝龍便可以拿到百分之五的份額。
莫要小看這十幾萬輛的規模,鄭芝龍得到的可是出廠價的汽車!
這也算是昊菁皇帝對西地的援助,幫助鄭氏父子經營好這塊遠離本土的資源寶地。
由於已經開始對安哥拉油田進行開采與煉化,故而西地也是不再缺油了。
不但可以供百姓的日常生活使用,還能為汽車提供足夠多的燃料。
非洲的糟糕路況,加之地廣人稀,使得明人對汽車的極為依賴。
之前沒有汽車的時候,那就是以鐵路為主,馬匹與蒸汽車為輔。
有了燒油的汽車之後,鄭軍與遷往當地的百姓就便捷太多了。
挖礦需要卡車,運輸百姓也需要卡車,連鄭軍在各地進剿土著亦是如此。
萬幸鄭氏集團最強的方麵便是海運,每年運輸上萬輛卡車及轎車是不成問題的。
隨著蒸汽商船的大規模建造,鄭氏集團的海運能力也與日俱增。
在昊菁皇帝九十大壽之際,遷移到西地的百姓,主要是閩人,已經高達五百萬以上。
算上在當地出生並成長起來的三代人,西地總人口不含土著)業已突破千萬大關!
剛果以南都已經成為鄭氏的地盤,就算西地人口達到一億人,總的來說也是地廣人稀的。
當地氣候宜人,莊稼一年兩熟,周邊海域漁業資源又極為豐富,對遷移過去的百姓極為合適。
剛開始絕大多數百姓還覺得昊菁皇帝誇誇其談,對“家家當地主”的口號十分的懷疑。
鄭芝龍將親信的遠親遷移過去之後,便做了初步的印證。
真到了南非,百姓們才知道世上還有這等好地方。
沒有羅刹,沒有韃子,沒有西夷,隻有昆侖奴。
遍地的牲畜,一望無際的平原,比起福建那耕地沒多少的窮鄉僻壤可是好太多了。
對於立下戰功的士兵,鄭芝龍與鄭成功也是很慷慨的。
全都被分到了最好的土地,也就是位於莫桑比克的良田。
那裡不像乾旱的內陸,由於河流眾多,加之全年雨水充沛。
采用屯田模式之後,用拖拉機稍加開墾,便實現了幾乎處處是良田的景象。
莫桑比克以北的坦桑尼亞,西北的馬拉維、讚比亞,西部的津巴布韋,乃至安哥拉,都是適合耕作的。
最西的納米比亞則是另外一番景象,那裡常年乾旱,河流經常斷流,以東的博茨瓦納亦是這個條件。
不過這兩塊地方也被鄭成功加以利用,作為配合鄭氏的土著們的屬地,在自己的地盤上,土著們依舊可以為所欲為。
靠近海岸線的地方則被一些富紳買下,作為自家的莊園,可度假,可放牧,可打獵,既能養家糊口,又能休閒娛樂。
每座莊園的麵積都不會低於千畝,有不少的占地麵積更是達到了萬畝之大,還有私人飛機進行巡邏。
鄭芝龍對窮鄉僻壤管的很鬆,因為管的嚴了,那就沒有百姓遷過去定居了,反而不利於自己的控製。
當地的富紳隻要不勾結蠻夷,發生叛亂,其他方麵,鄭芝龍是懶得去管的。
鄭氏經營的重點是各大城市、礦區以及屯田的地方,是人口、資源、糧食三位一體的戰略所致。
由於南非是從荷蘭人手裡買下來的,加之鄭氏艦隊的實力高居全球第二。
昊菁皇帝自然不會擔心敵人從海上來襲,那就是自取滅亡之舉了。
經過遠征西班牙與北美,在經過整編以及列裝先進重武器之後,鄭軍的陸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五萬擁有飛機、坦克、重炮的鄭軍便可吊打二三十萬西方聯軍,更彆說當地的那爛泥扶不上牆的土著了。
當一個旅的鄭軍登陸南非之後,就意味著這片土地經落入明人之手了,以後也彆想找到其他主人了。
時至今日,鄭軍兵力雖然僅有二十萬,但基本都是驍勇善戰的精銳。
而且一旦有事,隨時可以動員約五六十萬的預備役部隊參戰。
朱慈烺認為在非洲中南部地區作戰,五十萬鄭軍幾乎就是無敵般的存在。
海戰就更沒懸念了,四艘國王加上八艘布呂歇爾的配置。
不光其他鐵甲艦,光這十二艘主力艦,就能錘得敵軍艦隊都去喂魚!
可以說,西地是諸多海外藩國裡,自保能力最強,最讓朱慈烺放心的存在。
通過挖礦,鄭芝龍也實現了讓鄭氏集團年入上億銀幣的小目標。
可以說,由鄭氏經營的西地是除了大明帝國與印加帝國之外,世界上歲入第三高的地區,賺錢能力甚至超過了奧斯曼帝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就得益於南非當地遍地是礦的先天條件,錳、鉻、鐵、鉛、鋅、銅、釩等金屬全都不缺,更是盛產螢石、雲母、煤炭。
鄭芝龍累計對當地的礦區投入了上億銀幣的前期紫金,礦區不但修通了鐵路,還實現了機械化開采。
如今正是獲得收成的好時候,西地近四十年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高達百分之二十左右,比任何一個藩國或屬地都要高。
由此產生的購買力自然是極其驚人的,不管是從西地出發的船隊,還是從本土返航的船隊,全年每艘商船都處於滿載狀態。
根據朱慈烺從各種渠道獲得信息的分析與彙總,鄭氏所擁有的商船總噸位已經超過荷蘭,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大明帝國。
荷蘭由於沒有卷入第二次歐戰,加上威廉三世對海上貿易的大力扶持,這才保住了世界第三的位子。
然而卻麵臨休養生息的法蘭西帝國與蒸蒸日上的奧斯曼帝國的雙重挑戰,因為大家都看到了海上貿易對本國經濟發展的巨大促進作用。
誰擁有的商船多,噸位大,誰賺的錢就多,稅金就高,這是最簡單不過的道理了。
朱慈烺雖說是後進場的玩家,但有後發製人的巨大優勢。
那就是憑借本土強大的造船產能,蒸汽商船可以成批量的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