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解釋也容易,進去再說!
看不慣路易十四的做派,可以去法屬非洲或者印度生活。
最不濟也能換個國籍,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外國人。
荷法換地的事情僅僅局限在兩國之間,除了瑞典當公證人之外,不涉及第四方。
神聖羅馬帝國與明帝國、奧斯曼帝國之間的大戰,原本也不會涉及到第四方。
然而隨著丹麥國王克裡斯蒂安六世自願抨擊明帝國,並將本國卷入戰爭,戰爭的規模就比之前大一些了。
奧斯曼帝國這次又投入了包括四十萬清軍在內的九十萬酋長國仆從軍,使得神聖羅馬帝國在南線麵臨著空前的軍事壓力。
除去北上前往德意誌南部地區進行劫掠的四十萬清軍之外,其餘四十萬奧斯曼軍隊分成兩路。
西路軍包括禁衛軍一個裝甲旅、四個機步旅,以及三十萬漢軍步兵和炮兵,目標就是宿敵的都城維也納。
東路軍也下轄禁衛軍一個裝甲旅、四個機步旅,還附有十萬羅刹步兵和十個旅約五萬人的巴爾乾部隊。
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波斯尼亞人各有三個步兵旅,阿爾巴尼亞人組成了另外一個步兵旅。
這十個步兵旅的戰鬥力比羅刹步兵沒高到哪去,也隻能打打順風仗而已,易卜拉辛也不指望他們打硬仗。
因為東路軍的目標是攻取布拉迪斯拉發,這裡的城防遠遜於維也納,而且有空軍支援,加上之前成功占領過該城,所以進攻難度比較小。
儘管如此,十五萬仆從軍還是被布拉迪斯拉發的守軍打死打傷近兩萬。
如果不是身後有禁衛軍壓陣,此時已經向南敗退下去了……
好在布拉迪斯拉發距離維也納很近,東路軍可以隨時得到西路軍的支援。
易卜拉辛還在後方給他們準備了十個旅的巴爾乾步兵,雖說戰鬥力仍舊不高,但架不住可以上去湊數。
不同於明帝國的軍隊,明帝國皇帝雇傭倭軍隻是為了省錢,奧斯曼軍隊兼顧人海戰術與火力優勢。
哪招管用就用哪招!
說白了就是不知道哪招管用……
最終耗時超過三個月,在炮擊加轟炸上百次之後,東路軍總算是打下來了布拉迪斯拉發。
原因就是這次東路軍沒有得到明帝國空軍的支援,隻能依賴己方空軍的狂轟濫炸。
這次易卜拉辛也不好意思再讓明帝國空軍幫忙,因為對方還要進攻丹麥。
從摩拉維亞西部到德意誌南部地區的寬大戰線上都看不到盟友的士兵,都是己部士兵在奮勇作戰。
明倭聯軍不是沒有攻入摩拉維亞,而是因為布拉迪斯拉發距離維也納實在太近。
好歹也算是一座大城,昊菁皇帝就讓張煌言將此城當人情送給易卜拉辛了。
真要是被聯軍攻克該城,多少有點貪得無厭的意思了……
從東喀爾巴阡山出來的第五軍在進入莫拉維亞境內之後,一直沿著西喀爾巴阡山以南,也就是摩拉維亞中北部挺進。
該地區南部則是由奧斯曼軍隊負責的,第五軍的進兵路線便是一路向西,攻入波西米亞,西喀爾巴阡山以北則有第四軍來負責。
第四軍與第五軍需要攻占的城鎮並不少,而且基本上被廢棄的目標不是很多,對方仍舊妄圖借助這些城鎮進行最後的抵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那位約瑟夫皇儲的計劃與設想倒是很好,隻不過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包括原波立人在內的官兵,已經產生了所謂的“恐明症”!
翻譯過來,就是被大明帝國給打怕了!
他們已經知道騎兵不是坦克的對手,步槍遠遠乾不過大炮!
自己還龜縮在城牆後麵,炸彈和子彈就從天而降了!
他們不是德意誌人,享受不到優先換裝與補給額待遇。
就憑借手裡的這些土炮與破槍,根本無力阻擊對方的強攻。
大家忙活一天,一架敵機都沒打下來,己方反而死傷好幾千人的事情實在是太常見了。
隻要敵人願意,他們一天就能將一座小城市夷為平地,興許還可以不留活口!
在這種情況下,原波立人的抵抗意誌就越來越低了,因為大家都想活下去。
在上次戰爭裡,他們便損失了超過一百萬人口。
要麼直接死亡,要麼被抓取挖礦,留下來的也之能向西逃往神聖羅馬帝國腹地。
等返回故鄉沒過多久,第二次戰爭又爆發了,窮凶極惡的黃皮猴子卷入重來了。
意誌堅定,想要拚死抵抗的當地人已經變成了極少數,餘下的人都覺得對方在不傷害婦女和兒童的情況下,能給口飯吃就好。
這是大家的最低要求,對方還是不同意,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那就隻能拚死一搏了。
好消息是明軍從來不硬打,隻要有非軍事辦法可以瓦解掉敵人,那就一定會嘗試的。
這次每個軍、每個旅,乃至每個連、每個排都攜帶了大量的由多種文字寫成的懸賞令。
隻要對方的將領或軍官願意投降,並且能攜帶一定數量的士兵放棄抵抗,便可以獲得相應數量的賞銀。
一個士兵五銀幣,一個平瑉一銀幣,兒童或老人算半個。
誰能捉到利奧波德父子,便可以一次領取四千萬銀幣!
哪怕隻提供其中一人的屍體,也能落袋兩千萬銀幣!
當初在擬定賞金數量的時候,有軍機大臣甚至開玩笑說:若是能再提高一些的話,恐怕歐皇陛下都要心動了!
昊菁皇帝認為確實如此,真要是開出一億銀幣的價錢。
路易十四都會蠢蠢欲動起來,說不定連人帶地都要搶走一半才會心滿意足!
能賺錢的同時還能擴張地盤,這好事上哪找去呀?
喜歡明末黑太子請大家收藏:()明末黑太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