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後,平安縣第一中學的大禮堂裡,座無虛席。
初冬的陽光透過高大的窗戶,灑在幾百張青春洋溢、略帶好奇與興奮的臉上。
初二年級的全體學生,以及部分教師和聞訊趕來的媒體記者,將禮堂擠得滿滿當當。
舞台上方懸掛著紅色橫幅——“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
老將軍李雲龍革命傳統報告會”。
孩子們嘰嘰喳喳地交頭接耳,對於他們而言,
“李雲龍”更多是一個從課本、電視劇裡看到的傳奇名字,一個帶有濃厚曆史色彩的戰鬥英雄。
今天要見到活的“傳說”,讓他們既期待又有些難以想象。
後台,李雲龍對著鏡子,又一次仔細地整理著自己的墨綠色軍裝,將每一顆扣子都扣得一絲不苟,把軍帽端端正正地戴好。
他臉上沒有了平日裡的隨意,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近乎虔誠的莊重。
“老李,彆緊張,就是跟孩子們聊聊天。”
趙剛在一旁給他打氣,自己卻也不自覺地挺直了腰板。
孔捷因為咳嗽加重,醫生強製休息,未能前來。
“緊張?老子打過的仗比他們見過的人都多,緊張個屁!”
李雲龍嘴硬地回了一句,但手心微微的汗意還是出賣了他。
麵對千軍萬馬他心如止水,可麵對這幾百雙清澈的眼睛,講述那些沉重甚至殘酷的往事,他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責任和壓力。
校長簡短而充滿敬意的介紹後,在熱烈的掌聲中,李雲龍大步走上講台。
他沒有坐,而是像一株曆經風霜的老鬆,挺拔地站在話筒前。
目光如電,緩緩掃過全場,那強大的氣場瞬間讓嘈雜的禮堂安靜下來,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開場沒有客套,依舊是那股子“李式”風格:
“同學們!老子…呃,我叫李雲龍。”
他下意識冒出的自稱引起台下一陣輕微的笑聲,氣氛瞬間輕鬆了不少。
他自己也咧咧嘴,“習慣了,改不了口。
今天站在這裡,不是以什麼首長的身份,就是以一個老兵,一個從槍林彈雨裡爬出來的老家夥的身份,跟大家嘮嘮嗑。”
他頓了頓,聲音沉了下來:
“你們校長讓我來講傳統,講革命精神。
這玩意兒,聽起來很大,很空,對吧?其實不然。
它就在咱們腳底下這片土地上,就在那些看起來舊得掉渣的故事裡。”
他沒有講大道理,而是從一個小故事開始了。
“我有個兵……”
他用最樸實的語言,描繪著一個鮮活的、有點小毛病的年輕戰士形象。
“…他犧牲前,就跟我說,‘團長…值了…’他沒提任何要求…”
李雲龍的聲音哽咽了,他停下來,深吸了一口氣,強行壓下翻湧的情緒。
台下,鴉雀無聲。
許多孩子的眼睛已經紅了,女孩子們在偷偷抹眼淚。
他們仿佛看到了那個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年輕戰士,在硝煙中無畏的身影。
“什麼叫革命精神?”
李雲龍的聲音再次響起,帶著震撼人心的力量,“我覺得,犧牲的戰士身上就有!他們不是不怕死,而是知道為什麼去死,為什麼而活!
是為了讓身後的老百姓,能讓你們的太爺爺太奶奶,能讓像你們這麼大的孩子,不再受欺負,能吃飽飯!
就是為了這個簡單的道理,他,還有成千上萬像他一樣的年輕人,把命豁出去了!”
接著,他又講起了魏和尚,隻講了他如何從戰俘營殺出來,如何當特種兵、抓舌頭、身手如何了得,講起了騎兵連長孫德勝…
他的故事裡,有熱血,有犧牲,有戰友深情,也有戰鬥的智慧和幽默,聽得孩子們時而屏息凝神,時而熱淚盈眶,時而又爆發出會心的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