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元年(公元184年)五月末,長社城外的硝煙已經散儘。
這一場足以載入史冊的戰鬥,卻是被一場夜襲畫上了句號。
而這一把火,不僅燒光了波才黃巾主力的糧草與鬥誌,也燒出了一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名字——陳默。
他以區區八百死士,行奇襲之策,如尖刀般刺入黃巾腹心,為朱儁大軍奠定了長社大捷的基石。
然而,當論功行賞的喧囂還在中軍大帳回蕩時,陳默卻已經帶著三千兵馬出現在了前往南陽的道路之上。
朱儁的命令還在耳邊回響著:“南陽張曼成,擁眾十餘萬,盤踞宛城,為禍更烈!朝廷催促甚急。本將撥你三千精兵,星夜兼程,趕赴南陽,為大軍前驅,掃清沿途障礙,探查賊情,擇機而動!”
簡簡單單的一道命令,便是讓匆匆趕來想要拉攏陳默的一眾世家們撲了個空。
也在悄然間,便是給了陳默安家立命的根本。
三千兵馬,這可不是一個區區的軍司馬可以領受的兵權。
顯然,朱儁已經在實質上兌現了“表為校尉”的諾言。
而這,也或多或少地表達出了其對陳默的態度,倒也讓不少的世家們逐漸重視了陳默起來。
當然了,僅僅如此,卻還不足以讓陳默有與世家談判的資本。
究竟能不能站起來當人,還是得看陳默自己的——這場孤軍深入的戰鬥,可並不好打!
好在,有著朱儁的命令與關照,三千人馬很快集結完畢。
可惜的是,那八百死士,一戰過後僅剩下六百餘。
而給到陳默的,更是隻有百餘。
沒辦法,這其中大多都是朱儁的親兵,就算是給了陳默,也沒法成為陳默的心腹。
與其如此,還不如多給些老卒。
這群經曆過長社血戰的老祖,臉上帶著洗不淨的戰場風霜,眼神中更是卻透著新兵不曾有過的堅韌。
而他們身上的甲胄也是新舊不一,不少帶著修補的痕跡和深褐色的血汙,唯有手中的兵器在陽光下閃著點點的寒光。
陳默立於陣前,一身剛剛領受的精致鎧甲。
在他那年輕的麵龐上,卻是被硝煙熏染出幾分與實際年齡不符的剛毅。
淡然的目光掃過麾下將士,平靜中卻蘊藏著力量。
“弟兄們!”陳默的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傳入每個人耳中,“長社一役,我等並肩浴血,大破賊寇!今奉將令,東進南陽!前路艱險,賊勢浩大!然,軍人之命,係於疆場!此去,非為遊山玩水,乃為蕩平妖氛,護我鄉土!望諸君同心戮力,隨我破賊!功成之日,富貴同享!出發!”
沒有過多的豪言壯語,隻有最樸素的使命感和對未來的承諾。
三千將士沉默地舉起兵器,發出低沉的應和:“願隨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