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頭驢的嘴就是厲害啊,三言兩語就把自己責任撇的一乾二淨了。把自己佛教說的至高無上了。
實際上在現實裡,離開寺廟是隻能出去化緣,要飯的。
獨孤伽羅的話語帶著尖銳的諷刺,在夜空中格外刺耳。顧十七卻沒有絲毫惱怒,反而露出了一絲理解的笑容。
“姑娘這句話,說得實在。”他平靜地說道,“很多人確實將出家人化緣視為乞討,甚至有些假僧人也借此行騙,這實在令人痛心。”
他引領獨孤伽羅來到寺院的齋堂。雖然已是深夜,但仍可見幾位香客在幫忙清洗碗筷,整理桌椅。
“但化緣的真義,遠非‘要飯’二字可以概括。”顧十七緩緩道來,“佛陀時代,僧侶不事生產,專心修行弘法,靠信眾供養維持基本生活。而作為回報,僧侶為信眾提供精神指導和解脫之道。”
獨孤伽羅冷笑:“說得再好聽,不還是要彆人養著?”
顧十七點頭:“表麵上確實如此。但姑娘想過沒有,現代社會中有多少職業也是靠他人‘供養’?教師、藝術家、科學家、醫生...他們的工作不直接生產物質資料,但他們的價值難道可以用直接的物質產出來衡量嗎?”
他繼續道:“佛教僧侶的角色,類似於心靈導師和文化傳承者。我們保存、研究和實踐古老的智慧,為迷茫的現代人提供心靈指引和精神慰藉。這種價值,雖然難以用金錢衡量,卻是社會所需要的。”
遠處,幾位香客正在與一位老僧交談,臉上帶著釋然的表情。
顧十七指向那邊:“看那位李居士,她曾經深受抑鬱症困擾,是在寺院的幫助下重新找到生活意義的。現在她經常來寺裡做義工,她說這是‘回報’,而不是‘供養’。”
月光下,齋堂前的石碑上刻著“三輪體空”四個字。
顧十七解釋道:“這是化緣的最高境界——施者、受者、所施之物,皆觀為空寂。沒有施舍的人,沒有接受施舍的人,沒有施舍的東西。這樣才能避免施舍者的傲慢和接受者的卑微。”
獨孤伽羅沉默片刻,又問:“但那隻是理想狀態。現實中,多少僧人隻是以此為借口逃避勞動?”
顧十七長歎一聲:“姑娘說得對,這也是佛教需要麵對和反省的問題。正因如此,中國佛教特彆強調‘農禪並重’,要求僧眾自食其力。”
他列舉道:“你看我們的菜園、果園,寺裡僧人自己耕種;我們的香燭、法物,不少是僧眾手工製作;我們還開辦素齋館,以經營所得維持寺院開支,而不是完全依賴化緣。”
夜風帶來遠處作坊裡的檀香氣味。
“事實上,”顧十七繼續說,“現在大部分正規寺院的收入主要來自法事活動、素齋經營、文化旅遊等,而不是街頭化緣。那種挨家挨戶化緣的方式,在現代社會已經很少見了。”
獨孤伽羅似乎有所觸動,但仍追問:“那為什麼我還是能在街上看到化緣的僧人?”
顧十七麵色凝重:“那些很多都是假僧。真正如法的比丘,不會在街上隨意化緣。佛教協會一直在努力打擊這種現象,但也需要大眾提高辨彆能力。”
他最後說:“化緣的本質不是索取,而是給予眾生一個種福田的機會;不是單方麵的接受,而是雙向的慈悲流轉。可惜這個真義已經被很多人誤解和濫用了。”
寺院鐘聲再次響起,清澈悠遠。
獨孤伽羅望著月光下辛勤工作的僧眾,終於明白:真正的佛教從來不是逃避勞動的借口,而是通過不同形式的勞動利益眾生。化緣不是乞討,而是一種古老的文化傳統和修行方式,隻是在現代社會中需要與時俱進地理解和實踐。
夜色中,她看到了一位老僧正在手把手教小沙彌抄經,那專注的神情,那傳遞智慧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奉獻。
佛教講的出世。本質就是讓人脫離現實,這是掩蓋矛盾。現實世界出現了現實的矛盾,你不去解決現實裡的問題。反而讓人四大皆空。
就好比你對著窮人說四大皆空一樣。
你不光把人氣死了。而且還何不食肉糜?
入世的精神
獨孤伽羅的話語如連珠炮般擊來,每一個字都帶著現實的重力,砸向那些看似超脫的佛理。顧十七站在月色下,麵容被陰影分割,顯出一種深沉的思索。
“姑娘此言,可謂一針見血。”他緩緩開口,聲音裡沒有辯解,隻有深深的理解,“若我對一個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人空談‘四大皆空’,確實無異於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
獨孤伽羅沒想到他如此直接地承認,一時語塞。
顧十七引領她走向寺院後門,推開門,外麵不是想象中的幽靜山林,而是一片燈火通明的社區。深夜時分,這裡依然人來人往。
“姑娘以為佛教徒都在寺中打坐,不問世事嗎?”顧十七指向遠處一棟建築,“那是本寺創辦的免費診所,每周有醫師義工為貧困者義診。”
再指向另一邊:“那是夜校,我們為農民工子弟提供課外輔導。那邊是技能培訓中心,幫助失業者學習一技之長。”
獨孤伽羅怔住了,她從未想過寺院背後還有這樣的景象。
顧十七繼續道:“佛教講的‘出世’,不是逃避現實,而是不執著於表象;‘四大皆空’,不是否定存在,而是看透事物的無常本質。”
他停下腳步,正視獨孤伽羅:“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不會對窮人說‘你應該四大皆空’,而是會先給他一碗飯,一件衣,然後告訴他生命的苦難有其原因,也有其解脫之道。”
月光下,幾位僧人正從一輛卡車上卸下物資,準備第二天分發給需要的人。
“佛陀在成道後,沒有留在森林裡獨自享受覺悟的喜悅,而是走入人間,傳播智慧,整整四十五年。”顧十七的語氣堅定起來,“佛教從誕生之初就是入世的,隻是這種入世有著超越的智慧作為指導。”
獨孤伽羅質疑道:“但那也隻是少數人在做吧?大多數佛教徒不還是在寺廟裡念經打坐?”
顧十七搖頭:“姑娘可知,絕大多數佛教徒都是在家人?他們上班工作,養家糊口,同時在生活中實踐佛法。佛法的智慧幫助他們更好地麵對生活的壓力,更慈悲地對待他人。”
喜歡規則怪談:她不是雨姐請大家收藏:()規則怪談:她不是雨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