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筆墨。“她推開銅鏡前的胭脂盒,露出底下壓著的《江南輿圖》,圖上的河道被紅筆圈出多處,“告訴他,蘇州織造的李大人是母妃的遠親,若遇難處,可持我玉佩去見。“
青禾研墨時,看見她在信紙末尾畫了隻威風凜凜的老虎,尾巴卻卷成個圈,像在撒嬌。墨跡未乾時,殿外傳來長史的通報:“殿下,聖上召您即刻入宮,說是......江南急報。“
蕭書瑤捏著信紙的手猛地收緊,墨跡在紙上暈開,將那隻老虎的尾巴染成了團墨漬。她忽然有種不祥的預感,像那年華清宮的溫泉池邊,看見沈硯之嘴角的血跡時一樣,心臟被無形的手攥得生疼。
太極宮的暗流
太極宮的偏殿裡,香燭燃得正旺,將聖上的臉映得忽明忽暗。蕭書瑤跪在冰涼的金磚上,聽著內侍宣讀江南傳來的急報——沈硯之在巡查堤壩時遇襲,隨行的兩名隨從一死一傷,他本人墜入湍急的河道,至今下落不明。
“書瑤,你怎麼看?“聖上的聲音透過繚繞的煙霧傳來,帶著難以捉摸的意味,“沈硯之年輕氣盛,怕是觸了江南世家的逆鱗。“
蕭書瑤的指甲深深掐進掌心,血珠滴在明黃色的地毯上,像極了那年沈硯之送她的第一支紅梅。她想起他臨行前說的“功成歸來築小院“,想起信裡寫的“並蒂蓮寄回長安“,喉嚨像被滾燙的烙鐵堵住,發不出半點聲音。
“依兒臣看,此事絕非意外。“英王蕭景琰從屏風後走出,玄色王袍上的金線在燭火下跳動,“江南水患背後牽扯著鹽運利益,那些世家向來無法無天。“他彎腰扶起蕭書瑤,指尖觸到她顫抖的肩膀,“臣弟願即刻領兵南下,徹查此事。“
聖上的目光在姐弟倆臉上轉了圈,忽然歎了口氣:“不必。“他從龍案上拿起份奏折,扔在蕭書瑤麵前,“這是三日前收到的,江南巡撫奏報,說沈硯之治水不力,強征民夫導致民怨沸騰。“
蕭書瑤展開奏折,見上麵的字跡與彈劾沈硯之的奏折如出一轍,隻是換了個署名。她忽然明白,這是場早就布好的局,沈硯之不過是棋盤上,那些世家用來試探王府底線的棋子。
“父皇!“她猛地抬頭,鳳釵上的珍珠撞出清脆的響,“沈硯之絕非貪功冒進之人!江南的水患刻不容緩,那些世家......“
“夠了!“聖上猛地一拍龍案,鎮紙跳起來砸在地上,“你是朕的親女兒,是大唐的永樂王!怎能為了個寒門出身的臣子,屢次頂撞朕?“他的聲音裡帶著疲憊,“此事朕自有定論,你且回府待著,沒有旨意,不得出宮。“
蕭書瑤走出偏殿時,暮色已浸透了太極宮的飛簷。簷角的銅鈴在晚風裡嗚咽,像極了江南水鄉的夜船謠。青禾扶著她走過長長的甬道,看見她袖中的信紙被淚水浸得發皺,上麵那隻老虎的尾巴,早已模糊不清。
回到王府的當夜,蕭書瑤換上了三年未穿的親王鎧甲。甲片碰撞的聲響驚醒了沉睡的侍女,青禾舉著燭台進來時,看見她正往腰間佩刀——那是聖上親賜的“斷水“,刀鞘上鑲嵌的寶石在燭光下泛著冷光。
“殿下要去哪?“青禾的聲音發顫,看見她將沈硯之送的雙魚玉佩係在刀柄上。
“去江南。“蕭書瑤係緊鎧甲的係帶,鏡中的女子眉眼淩厲,褪去了平日的溫婉,像極了開疆拓土的前朝公主,“他說過,待並蒂蓮開時便歸來。如今花已開了,我去接他。“
青禾撲通跪下,死死抱住她的腿:“殿下三思!聖上有旨不準出宮,您這一去,便是抗旨啊!“她抬起頭,淚水混著燭油滴在鎧甲上,“沈公子若知曉,定不願您為他......“
“他不會有事的。“蕭書瑤彎腰扶起她,指尖擦過她臉上的淚痕,“那年華清宮,他中了李公子的圈套,尚且能挺直脊梁。這次......“她聲音忽然哽咽,“這次我不能讓他一個人。“
正說著,殿外傳來輕響。英王蕭景琰推門進來,身上還帶著夜露的寒氣。他看著妹妹一身戎裝,忽然從懷中掏出塊虎符:“這是調兵的信物,可調動江南沿岸的守軍。“他又遞過封信,“這是母妃留下的,說若遇絕境,可持此信去見蘇州的靜慈師太。“
蕭書瑤接過信時,指尖觸到兄長掌心的槍繭——那是常年征戰留下的印記。她忽然想起小時候,英王總把她架在肩頭,在太極宮的梨樹下轉圈,花瓣落在他們發間,像場永遠不會結束的春日宴。
“兄長......“
“去吧。“英王替她理了理歪斜的盔纓,動作裡帶著難得的溫柔,“長安城有我。待你帶他回來,咱們還在曲江池邊,吃你最愛的桂花糕。“
三更的梆子聲敲過第三響時,一支由百餘名親兵組成的隊伍,悄無聲息地出了長安城門。蕭書瑤騎在純白的“踏雪“馬上,鎧甲在月光下泛著銀輝。她回頭望了眼沉睡的皇城,看見永樂王府的方向,還亮著盞孤燈——那是青禾按她的吩咐,徹夜不眠的記號,好讓歸來的人能在茫茫夜色裡,找到回家的路。
隊伍行至灞橋時,蕭書瑤勒住馬。橋下的流水裡漂著片荷葉,像極了沈硯之信裡夾著的那半片。她忽然想起他畫的《春江圖》,畫裡的孤舟在驚濤駭浪裡前行,卻始終朝著對岸的燈火。
“出發。“她揚鞭指向南方,馬蹄踏碎了橋麵上的月光,像撒了一地的碎銀。前路漫漫,或許有驚濤駭浪,或許有暗箭明槍,但她知道,隻要朝著有他的方向,哪怕踏遍千山萬水,也終將抵達。
第四章蓮池畔的重逢
江南的荷塘在暴雨後泛著墨綠色,蕭書瑤的鎧甲上還沾著泥點。她勒住馬韁時,看見岸邊的草棚裡,有個熟悉的身影正彎腰煮藥。青衫洗得發白,袖口卷到肘部,露出的胳膊上纏著滲血的布條。
“沈硯之!“她翻身下馬時,鎧甲的重量讓她踉蹌了幾步。草棚裡的人猛地回頭,藥罐“哐當“一聲摔在地上,褐色的藥汁濺濕了他的青衫。
沈硯之的頭發亂糟糟地貼在額前,左頰有道新添的疤痕,從眉骨延伸到下頜,像條猙獰的蜈蚣。可那雙眼睛,在看見她的瞬間,亮得像落滿了星辰。
“書瑤?“他聲音嘶啞,像是被砂紙磨過,“你怎麼來了?“他想走上前,卻因為腿傷踉蹌了一下——那是墜入河道時被礁石劃傷的。
蕭書瑤撲過去抱住他時,聞到他身上的草藥味混著淡淡的血腥味。鎧甲的棱角硌得他悶哼一聲,她才驚覺自己還穿著沉重的甲胄,慌忙後退時,卻被他死死攥住手腕。
“彆碰我。“他忽然低喝,眼神裡閃過痛苦,“我身上臟......“
“閉嘴。“蕭書瑤扯開他的衣襟,看見他胸口纏著的布條早已被血浸透,“誰讓你這麼傻?明知道是圈套,還要往裡麵鑽!“她的聲音發顫,淚水砸在他傷口上,激得他微微發抖。
旁邊的老郎中捋著胡須歎氣:“這位姑娘莫怪他。沈大人墜河後被衝到下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拖著傷腿往堤壩趕,說要看著合龍......“
蕭書瑤忽然明白,他信裡說的“並蒂蓮“,或許隻是托詞。那些世家在糧裡摻沙,在堤壩上動手腳,甚至設下殺局,他都一清二楚,卻選擇獨自扛著——就像那年在華清宮,他明明被李公子的人打傷,卻還是挺直脊梁說“臣不輸“。
“青禾,拿金瘡藥來。“她按住要掙紮的沈硯之,聲音裡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還有,把那些藏在蘆葦叢裡的"客人"請出來吧。“
青禾吹了聲口哨,草叢裡立刻竄出幾名親兵,押著幾個穿著黑衣的漢子。為首那人看見蕭書瑤的鎧甲,臉色瞬間慘白——那是永樂王府的親軍甲胄,在江南地界,比聖旨還好使。
“說,是誰派你們來的?“蕭書瑤的刀抵住他咽喉,月光照在刀麵上,映出他驚恐的臉。
沈硯之忽然按住她的手:“不必問了。“他從懷裡掏出塊玉佩,上麵刻著蘇州織造的印記,“他們是李大人的人。“他看向蕭書瑤,眼神裡帶著歉意,“我本想查清楚再告訴你,不想......“
“現在說這些有什麼用?“蕭書瑤彆過臉,卻在轉身時,被他從背後輕輕抱住。他的手掌貼著她鎧甲的冰涼,帶著江南特有的潮濕暖意。
“書瑤,“他的聲音在她耳邊響起,帶著劫後餘生的沙啞,“那支蘭草簪,我一直戴著。“他鬆開手,從貼身處取出玉簪,簪頭的棱角已被體溫磨得圓潤,“掉進河裡時,我死死攥著它,想著你說過,玉能安神。“
蕭書瑤看著那支曆經劫難的玉簪,忽然笑了,淚水卻順著臉頰滑落,滴在甲片上,發出清脆的響。她想起那年在曲江池邊,他笨手笨腳地替她簪花,指尖的薄繭蹭得她耳根發癢。
“愣著做什麼?“她轉過身,將玉簪重新插進他的發髻——雖然他現在短發淩亂,根本簪不住什麼,“還不快處理傷口?難道要等我親自給你上藥?“
沈硯之笑著點頭時,青禾已生起了火堆。藥草的清香混著烤魚肉的香氣,在荷塘邊彌漫開來。親兵們圍坐在一起,聽著遠處傳來的蛙鳴,仿佛忘記了連日的奔波。
蕭書瑤靠在沈硯之肩頭,看著螢火蟲在荷葉間飛舞。他的傷口還在隱隱作痛,卻緊握著她的手,仿佛怕一鬆開,她就會像那些流螢一樣飛走。
“等這事了結,“她輕聲說,“我們就在江南築座小院吧,種滿並蒂蓮。“
“好。“他的下巴抵著她的發頂,聲音裡帶著滿足的喟歎,“再在院裡搭個畫案,畫你簪花的模樣。“
遠處的堤壩在月光下泛著輪廓,像條即將騰飛的巨龍。蕭書瑤知道,前路的風浪或許還未平息,但隻要身邊有這個人,有手中的刀,有心中的信念,就沒有跨不過的難關。
夜漸深,荷塘裡的並蒂蓮在晚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為這對曆經磨難的戀人,吟唱著江南水鄉最溫柔的歌謠。而在長安的方向,太極宮的燈火依舊亮著,英王蕭景琰站在紫宸殿的丹陛上,望著南方的星空,手裡捏著妹妹留下的那封信,信紙上的淚痕早已乾涸,卻仿佛還能聞到江南的水汽,和那永不凋零的並蒂蓮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