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許秋的腦子也在飛速轉動。
腦內致病b細胞與外周b細胞的差異……學術界幾乎沒有人提出過這個問題。
因而想要探究,必須找出一套嶄新的驗證方法。
許秋思索起來——
首先,肯定得獲取腦內b細胞樣本和外周b細胞樣本。
其次,對比兩者之間的數據分析差異。
以及驗證功能,確認兩者功能存在差彆。
還有最後的機製探索……儘可能剖析清楚腦內b細胞的致病機製。
這一套完善的流程下來,可以說是環環相扣。
每一步都非常複雜。
不過好消息是,如今臨醫有著省內支持,客觀條件拉滿了,隻要許秋想做,基本上各種實驗都能開展。
而且都能在最短時間內得到反饋結果。
因而很快,許秋就按照自己的思路,開啟了驗證之路。
第一步自然是獲取樣本。
這一點並不難。
研究所這邊本就在進行多發性硬化新藥的研發,因而多發性硬化患者腦組織樣本儲備不少。
同時,還得同步采集患者的外周血作為對比。
許秋選擇的是胰臟b細胞。
另外為了嚴格對照,還得取健康人腦組織。
隨後就是細胞分離技術了。
這一點,在其他地方可能不好實現。
但許秋的研究所這邊,條件都已經具備。
這次是許秋親自操刀,采用激光捕獲顯微切割技術,精準地將脫髓鞘病灶中的b細胞分離出來。
確保沒有混雜外周細胞。
隨後,結合流式分選,用cd19+抗體標記b細胞,並排除cd3+t細胞)、cd14+單核細胞)等等汙染細胞……
這一套流程做完,樣本就隻剩下所需要的腦內b細胞了。
眾人看得咋舌。
林根生眼球更是直突突:“許院士這技術……感覺比咱們科研人員還專業。”
張教授看了一眼:“許院士畢竟是院士,難道不應該嗎?”
“……”
林根生沉默。
難道……應該嗎?
院士隻能說明學術能力強,但,不一定真的擅長各種實驗操作。
就像是一名建築師,讓他去和水泥、砌牆,分分鐘被水泥工和砌牆工吊打。
汪居廷便是如此。
他作為院士,基本功肯定有的。
科研能力也絕對不弱。
否則,也不可能把許秋的成果納為己用。
事實上一般人就算拿到了許秋的研發機密,也不一定能駕馭。
不過,汪居廷在實操方麵就不咋地了。
他更像是一個決策者。
因而,需要一個個林根生這樣的教授為他賣命。
但來到許院士研究所後,所有的一切都出乎了林根生的預料。
他本以為,自己隻是在對科研的敏感度方麵不如許院士,但如今看來……其實自己最引以為豪的實驗操作,都遠不如許秋!
對方不僅能高屋建瓴。
更能挽起袖子乾。
簡直是全能了。
“放平心態,習慣就好。”張教授此時說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