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的消毒水味被思雨帶來的桂花枝勉強壓住。老周躺在病床上,手指仍虛握著不存在的擀麵杖,仿佛還在揉麵,指尖微微顫抖。小棠把平板電腦舉到他眼前,屏幕的光映在他布滿皺紋的臉上:"看,北歐的桂花開了!"
照片裡,極光如綢緞般在夜空中舞動,冰雪覆蓋的小屋前,一棵桂花樹在極夜的黑暗裡綻放。那個曾在寒夜裡講故事的年輕人——現在該叫馬修了——站在樹旁,手裡舉著"拾光"的舊木牌。照片備注寫著:"北緯69°,年日照不足800小時,但信任能讓花開在任何地方。"
"這小子..."老周嘶啞地笑起來,笑聲牽動肺部,咳嗽震得監護儀警報直響。護士急匆匆地趕來,卻被小棠攔住。她將平板貼近老人的耳邊,馬修錄製的音頻緩緩流淌,遙遠的風聲裹挾著桂花香:"當年您說野花香得久,這棵在極夜開花的樹,就是最好的證明。"
病房外,醫生的話像寒風刮過:"肺部纖維化,保守治療的話...可能撐不到下一個花期。"思雨攥著病危通知書,指節發白,紙張上沾了一朵剛落的桂花,金黃的花瓣在蒼白的紙上格外刺眼。
深夜,監護儀突然尖銳地鳴叫起來。值班護士衝進病房,卻看見驚人的一幕——十幾個街坊擠在狹小的病房裡,有人舉著露營燈,有人捧著熱騰騰的桂花糕,修車老陳甚至搬來了一個小炭盆,炭火映著每個人的臉。病床被改造成類似當年暖棚的結構,支架上掛著孩子們折的紙桂花,每一朵都寫著祝福。
"胡鬨!這不符合醫院規定!"院長的嗬斥戛然而止。他怔怔地看著監護儀屏幕——老人的血氧飽和度正在回升,心電圖逐漸平穩。窗台上,小棠用培養皿種著從十三株新苗取出的細胞組織,在醫用藍光下靜靜分裂,像一顆顆微小的星辰。
"小拾光"長到手掌高時,港城飄起了初雪。思雨給它裹上羊絨布時,發現布麵上繡著朵桂花——是河北阿姨連夜繡的,針腳歪歪扭扭,卻把桂花瓣的紋路繡得格外清楚。"孩子說要給樹苗做件"花衣服","阿姨舉著剛熬好的山楂醬,玻璃瓶上凝著白汽,"醬裡加了今年的桂花,配烤年糕正好。"
老周烤的年糕剛出爐,就被來拍雪景的網紅端走了一塊。他舉著相機蹲在"小拾光"旁邊,鏡頭裡的雪花落在羊絨布上,像給桂花繡品撒了層碎銀。"這畫麵能上熱搜,"他調整著焦距,"標題就叫"雪地裡的桂花承諾"——去年"信任苗"開花時,我們說要讓老街長滿桂花,現在真的有小樹苗了。"
這條視頻發出去沒多久,社區王主任就踩著雪來了,手裡拎著個保溫箱。"這是街道辦給"拾光"的新年禮物,"他打開箱子,裡麵是套園藝工具,手柄上刻著"拾光專屬","明年春天,我們組織老街居民一起種桂花,就從"拾光"後院開始。"
思雨把工具掛在牆上時,正好和老陳修自行車的扳手並排。陽光透過雪霧照進來,工具上的刻字和扳手上的鏽跡都泛著暖光。穿校服的小姑娘突然指著牆喊:"你們看!工具和扳手像在拉手!"
那天下午,雪停後的老街格外亮。漁民的女兒帶著樂隊來排練,在後院搭起臨時帳篷,口琴聲混著雪花落地的聲音,把隔壁修鞋鋪的師傅都引了過來。他舉著剛修好的棉鞋站在帳篷外,聽完一首才走,臨走前把鞋放在"信任苗"的架子下:"給樹苗當"站崗鞋",彆讓野貓踩著它。"
棉鞋剛放穩,預約係統就響了。是蘇州老太太,說要帶小棠來港城過年,備注裡寫著:"帶了蘇州的臘梅,插在"拾光"的花瓶裡,和桂花湊成"梅桂同心"。"後麵還跟著個小棠畫的笑臉,嘴角沾著桂花糕的碎屑。
過年那天,"拾光"的後院擺了長桌。老周烤的桂花年糕堆成小山,河北阿姨的山楂醬裝了三個大碗,漁民帶來的海魚燉在砂鍋裡,連鴨舌帽男人都拎來了表弟做的醬肉——去年他唱《雨後的貨架》時,誰也沒想到他能成老街樂隊的主唱,更沒想到便利店能靠賣"拾光聯名"文創盈利。
小棠和河北孩子蹲在"小拾光"旁邊,用紅紙給它做了個迷你燈籠。"老師說紅燈籠能招福氣,"小棠往燈籠裡塞了片桂花,"這樣"小拾光"的夢裡都是香的。"河北孩子立刻掏出顆山楂糖,放在燈籠旁邊:"我的糖也能招福氣,是甜的福氣。"
思雨看著兩個孩子的背影,突然想起暴雨那天,自己蹲在地下室舀水的樣子。那時隻想著"彆讓咖啡豆受潮",從沒想過有一天,會有這麼多人圍著兩棵樹苗過年,會有這麼多故事在"拾光"生根。
年初五迎財神時,"信任苗"的枝頭竟冒出了個小小的芽苞。老周說這是"暖春兆頭",非要給它係上紅繩。紅繩一蕩,掛在枝頭的貝殼串叮咚作響,像在給老街報喜。有遊客舉著手機拍芽苞,配文是"連桂花都知道,這裡的春天來得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話被來送財神貼的便利店老板聽見了,他立刻掏出手機發朋友圈:"因為"拾光"的燈總亮著,連冬天都暖三分。"配圖是"拾光"門口的燈籠,和燈籠下排隊買桂花糕的人。
開春後,街道辦的"桂花種植計劃"正式啟動。思雨帶著老街居民在後院翻土時,挖出了去年埋的硬幣和心願條。穿校服的小姑娘展開自己的紙條,上麵寫著"希望能在"拾光"唱首歌"——現在她已經是合唱團的領唱,上周還在電台直播裡唱了《青石板上的桂花》。
"信任苗"的樹乾又粗了圈,能讓小棠和河北孩子並排靠在上麵。網紅給它拍了張"成長對比照",左邊是剛栽下的細苗,右邊是如今枝繁葉茂的樣子,配文是"信任和樹一樣,你用心待它,它就給你驚喜"。
這天傍晚,思雨正在給"小拾光"澆水,預約係統突然彈出條熟悉的消息。是那個河北母親,說孩子複查結果特彆好,醫生說"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樣跑跳了",他們要帶孩子來港城,給"信任苗"和"小拾光"各帶一盆多肉。
"還要給思雨姐姐帶禮物,"備注裡多了行孩子氣的字,"是我畫的全家福,裡麵有"拾光"的燈,還有會開花的樹。"
思雨望著剛抽出新葉的桂花枝,突然覺得"拾光"早就不是一間店了。它是兩棵會開花的樹,是滿牆的故事,是每個人心裡的牽掛——是老周烤糕時的溫度,是阿傑琴弦上的桂花,是陌生人遞來的熱茶,是暴雨裡生根、晴天裡開花的信任。
就像此刻,穿校服的小姑娘舉著新寫的歌詞跑進來,歌詞本上沾著新鮮的桂花:"思雨姐姐!我寫了首《兩棵桂花樹》,今晚能在演出時唱嗎?"思雨笑著點頭時,預約係統的提示鈴又響了,是個新號碼,備注寫著:"從連雲港來,聽說這裡的桂花樹下,能聽見所有善意在發芽。"
她轉身往吧台走去,要泡的臘梅茶還在壺裡溫著,給河北孩子留的座位靠著窗戶,能看見後院的兩棵桂花樹。風從門口吹進來,帶著新葉的清香,像在給每個要來的人說:彆急,我們在等你,帶著故事來,帶著花香走。
喜歡海鹽味奶糖請大家收藏:()海鹽味奶糖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