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小心翼翼地取出那卷“舊卷”,動作珍重,仿佛捧著稀世珍寶。
他緩緩展開,指著其中一段文字,聲音帶著感慨:
“公子請看,此卷所論,正是王者之治,當以教化育民為本,抑或以刑律威民為要?此問千古,曆代先賢皆有論述,然多流於空泛。
此文作者卻另辟蹊徑,以史為鑒,指出教化如春風,雖緩而能入心;刑律如秋霜,雖厲而易生怨,強調教化乃長治久安之基,深得老夫之心。
然其論及如何使教化真正入鄉野、達黎庶,卻語焉不詳,引為憾事。”
他將卷軸微微傾向陳九,指著那關鍵的一行字:“教化之本,在使民知禮義廉恥,然如何使禮義廉恥如春風化雨,遍及鄉野,澤被黎庶?
此乃文章未儘之妙,亦是治國安邦之核心叩問,九公子素來洞察民生,精研格物致用之學,不知對此……有何高見?”
“教化之本,在使民知禮義廉恥,然如何使禮義廉恥如春風化雨,遍及鄉野,澤被黎庶?”
這行字清晰地映入陳九眼簾,文若先生的歎息和引導更是直指要害。
陳九的心神瞬間被這個宏大而具體的問題抓住了!
這正是他“格物致用”理念可以大展拳腳的領域!
他聯想到江南水患治理中吏治與民心的關係,聯想到歸園中那些被權貴踐踏的女子,聯想到天下無數掙紮求生的黎民百姓……
文若先生的問題,如同一把鑰匙,瞬間打開了他胸中積鬱已久的塊壘和思考!
他完全沉浸在對這個問題的深度剖析之中,忽略了文若眼底深處那一閃而過的冰冷,忽略了柳明薇微微蹙起的眉頭,更忽略了這“舊卷”出現時機和指向的詭異!
“先生此問,直指根本!”
陳九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聲音因激動而微微提高,思路清晰,侃侃而談:
“教化非空談道德文章,當與民生疾苦相連!禮義廉恥,生於倉廩實,立於衣食足,欲使教化如春風化雨遍及鄉野,首要在於富民與均教!”
他站起身來,仿佛回到了琅琊書齋揮斥方遒的時刻:
“其一,富民乃教化之基!官府當興修水利,推廣良種,抑製豪強兼並,使耕者有其田,織者有其機,商者有其路。
民富則心定,心定則易受教化。
若百姓終日為衣食奔波,朝不保夕,空談禮義廉恥,無異於緣木求魚!”
“其二,均教乃教化之途!朝廷官學多設於州縣,鄉野蒙童求學無門。
當廣設義學、社學,延聘通曉農事、知曉民情的鄉賢為蒙師,教材不必拘泥於經義,可融入農桑、水利、律法常識。
教化內容當接地氣,使百姓知法、懂利、明理!而非隻知背誦聖賢之言!”
“其三,吏治乃教化之範!
地方官吏,乃教化推行之關鍵。
其身不正,何以正人?若官吏貪墨橫行,魚肉鄉裡,則朝廷教化之令,必成欺世盜名之文!
故推行教化,必先整肅吏治,選賢任能,使為官者率先垂範,則上行下效,教化自通!”
陳九引經據典,結合實例,從經濟基礎到教育普及,再到吏治清廉,層層遞進,將“如何使教化入鄉野、澤黎庶”拆解得條理分明,鞭辟入裡。其觀點新穎務實,邏輯嚴密,充滿了經世致用的光芒。
閣內一片寂靜。
三位老翰林聽得頻頻點頭,眼中異彩連連,顯然被陳九的見解深深折服。
柳明薇看著陳九那沉浸於學問、神采飛揚的樣子,清冷的眸子裡也閃過一絲複雜的光芒,既有對其才華的歎服,也有一絲隱隱的、難以言喻的不安——文若先生為何獨獨拿出這個題目?又為何如此精準地引導陳九深入剖析?
文若先生更是撫掌讚歎,眼中滿是“後生可畏”的激賞:“妙!妙啊!九公子此論,抽絲剝繭,直指核心!
富民、均教、吏治,三管齊下,缺一不可!將聖人之道化入黎庶生計,此乃真正的春風化雨!
老夫茅塞頓開,醍醐灌頂!此文未儘之憾,得公子之論,可補全矣!”
他看向陳九的目光充滿了真誠的推崇:“公子之才,實乃天授!今科春闈,若論及治國安邦之策,公子此文此論,必當獨占鼇頭!老夫,拭目以待!”
陳九沉浸在思想碰撞的激蕩和被前輩大儒高度認可的喜悅中,胸中塊壘儘消,隻覺文若先生果真是慧眼識珠、提攜後進的敦厚長者。
他拱手謙遜道:“先生謬讚,草民愧不敢當,隻是些粗淺之見,還望先生指正。”
澄心小會在文若先生的高度讚揚和陳九的謙遜回應中“圓滿”結束。
陳九離開澄心閣時,步履輕快,心中充滿了對春闈的期待和對未來的憧憬。
他絲毫不知,他今日這番傾儘心力、贏得滿堂喝彩的高談闊論,每一個字,都如同一顆致命的釘子,正被一雙無形的手,牢牢釘在了即將為他量身定做的“舞弊”絞架之上!
文若先生目送他離去,臉上那溫煦的笑容緩緩斂去,隻剩下深潭般的冰冷。
釣餌已吞,隻待收網。
喜歡退婚夜,我被公主撿屍了請大家收藏:()退婚夜,我被公主撿屍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