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海鷂是食物驅動的機器,每小時隻消耗兩條烤魚。
一聽到有新吃的,她行動迅疾如風。
揮舞著骨鏟,將屋後那片新翻出的黃褐色空地,邊緣被迅速清理拓展,挖出的土在旁堆成矮埂。
淩疏影則背起一個巨大的貝殼,再次踏入那片充滿黑土的林間窪地。
青靈導航啟動,來到黑土窪地邊。
魚骨匕首貼著地麵切入,將那些泛著油潤光澤,內蘊白色脈絡的棕黑色土壤,
連同附著其上的草根、菌絲網絡,儘可能完整地切割成厚實的泥磚。
每一塊“泥磚”都被蕉葉小心包裹,由海鷂接力搬運,穩穩嵌入新挖的田畦底部,成為未來藻田的核心。
像心臟一樣,傳輸整片田的血液。
但這還不夠,息壤不是簡單複製,還需要進一步調配。
如果在實驗室中,身穿白大褂,擺弄著科學儀器,淩疏影將完美適配科學家這一角色。
但現在是野外,淩疏影操作著土壤,如同一個調配大地氣息的煉金師。
核心是那些珍貴的“泥磚”,被仔細掰碎。
林間最深處,經年累積的腐葉黑泥,散發著深沉醇厚的氣息,提供了豐富的碳源與腐殖酸。
海灘上,被潮汐反複淘洗,曬得雪白的矽藻殼碎屑,是堅硬的矽質骨架。
礁石區刮取的珊瑚粉末,飽含鈣與鎂。
最後,海鷂又貢獻了新的“老漁民土法”——
她從退潮後的灘塗深處,挖來一種深紫色,飽含膠質的特殊海泥。
淩疏影對海鷂提供了新的老漁民土法感到驚訝,
“你們的土法還有多少,能不能一次性說清?”
海鷂默默鼻子,訕訕笑道:
“你不說我才想不起來。”
淩疏影笑著搖搖頭,挖起一抹放在鼻尖,傳來濃鬱的鐵鏽味。
鐵味,是鐵元素?!
淩疏影有些驚訝,城邦土壤缺乏酸性缺鐵。
在種植時,有時需要人工添加硫酸亞鐵合劑,或者在土中埋一些鐵釘,以此保持營養結構。
這種海泥中居然天然蘊含著鐵元素,是硫酸亞鐵,還是…?
青靈的分析模型高速運轉。
不同成分的比例在淩疏影腦中精確配比,化為她手中骨鏟翻飛的節奏。
混合的過程充滿原始的力量感。
海鷂赤著腳,在那巨大,攤開的芭蕉葉上奮力踩踏。
踩著踏著,唱著漁民土歌,隨著節奏一上一下。
就這樣揉搓這團由森林與海洋孕育的泥胚,汗水順著她小麥色肌膚滑落,混入深褐色的泥漿。
淩疏影則不斷加入適量的海水進行調和,確保混合物達到理想的粘稠與透氣狀態——
握緊能成團,鬆開即散裂。
息壤特有的海綿狀多孔結構,正在這反複的踩踏與調和中被人工複現。
田土被均勻地鋪上厚厚一層深褐色的混合基質。
淩疏影手持一根筆直的木棍,在鬆軟的土麵上劃出縱橫交錯的淺溝,溝底撒上一層薄薄的活性炭粉末。
海鷂跟在她身後,將那些在海蝕洞中早已完成“斷奶”,根係健壯的基藻克隆苗。
如同插秧般,一株株精準地植入淺溝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