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琉璃的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劍上便鑲有藍色琉璃,而古法琉璃製作工藝極為複雜,產出率很低,及至南北朝時期,大月氏的工藝傳入華國,琉璃的燒造和使用逐漸興盛。
宮書的作詞裡,沒有去麵麵俱到地介紹紫禁城,而是分彆通過九龍壁、中軸線和琉璃這三個關鍵詞,將紫禁城中所蘊含的曆史文明娓娓道來。
通過“九龍壁”、“中軸”、“琉璃”這三個點,將紫禁城帶給人最直觀的感受投射出來後。
這一段歌詞十分完美,瓦上琉璃這幾個字的讀音和旋律高度契合,而且由於"上"字這個輕聲存在,給旋律帶來細節變化。
好,好啊,宮書的文化功底好啊,周昌明聽的開懷不已,這幾段歌詞簡直唱到了他的心裡。
對比市麵上那些情情愛愛,靡靡之風,這首歌才是真正的華國人應該有的歌曲。
至此,周昌明對宮書的文化水平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認知,看著坐在一旁淡然如水的年輕人,也是越發的欣賞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龍鱗卻曾經”
“鏗鏘落地猶如碎冰”
“一片鱗一寸心”
“故事飄搖我不忍聽”
“人守禮心守靜”
“悠揚古琴彈君子心”
“我清醒等回音”
“盤旋泱泱華夏文明”
周昌明已經忍不住以學問的角度來看待這首歌曲了,對於每一句每一字都認真的分析著,越是分析越是心驚,越是心悅誠服。
這句“這龍鱗卻曾經,鏗鏘落地猶如碎冰,一片鱗一寸心,故事飄搖我不忍聽”,表達了龍的傳人曆經滄桑,鏗鏘落地的堅韌和勇敢,以及曆史中的風風雨雨和曲折。
“一片鱗一寸心”則表現了龍的傳人的堅韌不拔和永不放棄的精神。
龍鱗是"家國凝聚力、民族氣節、文化自信",在衰落的曆史中,龍鱗散落,鏗鏘有聲,猶如碎冰落地。
這裡就不得不著重提到一個比喻:‘碎冰’!
晶瑩剔透的冰在華國的傳統文化裡,是高尚、純潔的象征,宛如玉石一般。
“碎冰”二字,更是能令人產生無儘的想象,比如冰河破裂,華國的曆史進程中遭遇一切苦難,就像是曆史的長河出現了冰河破裂,寓意著開天辟地,換了新人間。
又比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象征著華國曆史上的仁人誌士為了扞衛民族尊嚴、氣節而做出大無畏犧牲,這不正是民族精神與魂魄的體現嗎?!
正如偉人所說的:曆史是由人民所書寫。
這“碎冰”,宛如曆史長河中每一位人物,正是他們的努力、進取,在推動著曆史車輪滾滾向前。
喜歡那些年,我們一起聽過的歌請大家收藏:()那些年,我們一起聽過的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