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先從最少的開始,墊墊刀先。
他深吸一口氣,將那份隻有九個人的庭推名單,拿了起來。
兵部、吏部、刑部,這三個部門,可以說是朝廷的中樞所在。
尤其是吏部和兵部,一個掌管人事,一個掌管軍事,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這三個部的尚書之位,都由左侍郎暫代,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當務之急,是先把人選定下來,哪怕隻是暫時的“裱糊匠”,也要先把這個架子搭起來,讓朝廷能夠正常運轉。
至於以後……以後有的是時間,慢慢地,一個一個地換。
朱由檢的心中充滿了興奮。
這可是他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地,開始插手外廷文官的人事任免。
然而,當他滿懷期待地將目光投向那份名單時,眉頭,卻不由自主地皺了起來。
這……都是些什麼人選?
第一個問題,年齡。
朱由檢的目光,在那一串串生辰年月上掃過,臉色有些難看。
在他看來,一個國家的部堂大員,最理想的年齡,應該是在四十歲到六十歲之間。
這個年齡段的官員,既有足夠的閱曆和城府,不至於像年輕人一樣衝動冒進,又精力充沛,不至於像老年人一樣昏聵老邁。
考慮到古代醫療、健康情況不如現代,這個年齡段或許還要再往前提一提。
可眼前這份名單上的人,未免也太“成熟”了一些。
最高齡的是吏部尚書候選,喬允升,現年……七十四歲?
朱由檢的眼角,忍不住抽動了一下。
七十四歲……
老先生,您確定您老人家,能活著從家鄉趕到京城來上任嗎?
第二個問題,籍貫。
放眼望去,九個候選人中,竟然有五個,是北直隸人
朱由檢的眉頭,皺得更緊了。
他不是對北直隸的官員有偏見,而是萬事都不能走極端。
南直隸、江浙一帶的官員,不管是否清廉,多多少少都會代表本地利益說話。
但北直隸、陝西、山西——天下官員莫不都是如此。
京畿重地,北有後金虎視眈眈,西有旱災蓄勢待發,正是他未來要在中央,執掌四方的第一重地。
北直隸的濃度必須嚴格控製。
第三個問題,也是最關鍵的一個問題——這些人,他一個都不熟!
好吧,也不能說一個都不熟。
名單上,有兩個名字,他還是有些印象的。
一個叫霍維華,給自己的便宜哥哥天啟皇帝,進獻過“靈露飲”。
但除此以外,什麼背景,什麼能力,一無所知。
倒是此人沒有如“紅丸案”那樣受到牽連倒是很讓他意外。
另一個,則是王在晉了。
遼東剛崩盤時的著名悲觀主義者,號稱廣寧不可守,要求直接退到山海關。
結果袁崇煥守住寧遠,再然後又往前推,守住了寧錦。
尷尬不尷尬啊,老王!
朱由檢長長地歎了一口氣,隻覺得一陣心累。
罷了,先裱糊吧,等真正的高手們入京後再做調整。
他將那份名單,輕輕地放在了禦案上。
“高時明,把這九個人的詳細浮本呈上來,朕要仔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