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嘛,咱招待所也算出了個名人!”
許成軍把樣報撫平,笑著應對周圍人的恭維聲。
又從帆布包裡摸出個鐵皮糖盒。
“嘗嘗,蕪湖的糖,比咱各地公社供銷社的甜。”他笑著往倒騰的確良的小哥手裡塞了兩顆,又給圍觀的其他人分了分。
“這錢真不算多。”
他掏出火柴給小哥點上煙,自己也叼了一根,煙霧慢悠悠地散開。“張副編說給千字四元,是沾了《時間》那首詩的光。新人投稿,能有這數就不錯了。”
指了指錢明,又說道。
“去年錢明給縣廣播站寫稿,千字才一塊五呢。”
錢明正對著樣報上的標題出神,聞言抬頭笑:“那能一樣?你這篇《秤星》,可讓合肥滿城議論呢!”
“還是前輩們抬舉。“許成軍彈了彈煙灰,目光掃過圍觀的人,“《合肥晚報》的編輯們願意提攜後背,也說到底是沾了政策的光,現在不都說要"尊重知識"嘛,咱不過是趕巧了。”
周圍人咂摸出味來,這許知青說話透著股穩當勁,既不吹噓也不裝傻,把功勞往旁人身上推,反倒顯得更實在。
小哥撓撓頭:“許同誌,你這文縐縐的本事,真該去報社當乾事。”
“可彆。”
許成軍擺擺手,把糖盒往錢明手裡一塞,“我這點墨水,寫點農村事還行,真去了報社,怕是連會議報道都寫不利索。”
“大家看他,他今年可要是考北外的正經高考生!”
話題一轉到錢明身上,眾人果然湊過去打聽高考的事。
人群裡,恍惚看見錢明大拇指向下,對準了許成軍。
...
許成軍趁機把彙款單揣進內袋,指尖觸到稿費單,嘴角忍不住帶了點笑。
剛才說的雖是場麵話,心裡卻是樂開了花的,這拾元貳角,不算多,卻是他用文字敲開世界的第一塊磚。
...
“許知青,請客!”
走廊裡傳突然來馬勝利的聲音,他挎著個軍綠色書包,額頭上還帶著汗珠。
“我表哥說你稿子見報後,好多讀者打電話到報社問‘老周是不是年廣九’,張副編讓我給你送份樣報合集!”
“喲,你這都收到啦?”
得,今兒個是沒個消停了!
不過稿酬的事能引起大家關注,確實是個年代的稀罕事,也是特殊時期後,留下的一筆賬。
建國初期,1950年第一屆全國出版會議確立了新中國稿酬製度的基本框架,同年頒布的《書稿報酬暫行辦法草案》規定采用折實單位計酬,即以米、麵等生活用品折算,著作稿每千字816個折實單位。
1958WH部頒布《書籍稿酬暫行規定草案》,將著作稿基本稿酬定為每千字415元,腰斬標準至38元。1960廢除版稅製,專業作家改為領取國家工資,稿酬僅作為輔助收入。
後來全國停止支付稿酬,作者僅能獲得象征性補貼,出版單位普遍實行“任務”製,業餘作者需借調寫作,食宿自理且無報酬。
1977年GJCB局開始試行新聞出版稿酬及補貼辦法,結束無稿酬狀態,規定著作稿每千字27元、翻譯稿15元,但強調“低稿酬、隻付一次”。
後世人們往往把1980稱作中國文學的黃金時代,也正是因為1980年頒布通知,將稿酬標準提高至著作稿310元、翻譯稿27元,並恢複印數稿酬,全麵提高了作家們的創作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