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要說話,隔壁桌的女書記員端著墨水瓶湊過來,紅著臉遞過個筆記本:“許同誌,能給我簽個名不?您寫的‘南瓜瓤粘招牌’太真了。”
“那首《時間》,馬勝利給我們讀過,我也喜歡的緊。”
許成軍一愣。
這算是他在79年的粉絲?
也難怪後世那些作家都愛搞簽售會。
一群青春靚麗的姑娘圍著你,找你簽名。
誰不樂意?
左右也是閒著,簽完名。
兩人就著台燈聊起稿子,從瓜子攤的紅繩聊到小崗村的稻垛。
角落裡,錢明忽然也學著馬勝利的樣子攤了攤手,嘴角卻偷偷翹了起來。
“成軍這人,不老實!”
半晌,李主編帶著編輯們魚貫走出,對著許成軍笑著說。
“小許,這篇訪談之後,青年報給你開個專欄如何?就把你看到的、想到的,都寫下來。年輕人需要你這樣的聲音。”
李主編的話音剛落,編輯部裡的聲音停了。
...
改革開放初期,報紙是信息傳播和思想交流的核心載體,尤其地方黨報或青年類報紙,兼具政策宣傳與社會動員功能。
專欄作家並非普通撰稿人,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媒體對其專業性和公信力的背書。
對《安青報》而言,這樣的專欄是青年群體關注的思想陣地。
相應的,作者也因此可能成為當地青年文化或社會思潮中的代表性聲音。
讓許成軍做《安青報》的專欄作家,
其分量不可謂不重。
其誠意不可謂不實。
非要許成軍說,就是他喵的很有誠意!
對許成軍來講,
這個專欄。
他跟同時代的人,
有完全不一樣的玩法!
這是他的機會,
也是《安青報》的機會!
許成軍捏著鋼筆的手頓在半空。
“開專欄?”
他重複了一遍,聲音裡帶著點不確定。
李主編往搪瓷缸裡續了熱水,水汽模糊了他的眼鏡片:“小許,你先彆急著拒絕。”
他從抽屜裡翻出份《安徽青年報》合訂本,指著其中一版,“你看這‘青年信箱’,每天收到上百封來信,一半是問‘擺攤算不算走資本主義’,一半是說‘想讀書卻怕人笑’。這些孩子缺的不是勇氣,是能照見自己的鏡子。”
他把合訂本推到許成軍麵前,在“小崗村青年”的報道上敲了敲:“你那篇《秤星》能火,就因為你寫的不是口號,是‘南瓜瓤粘招牌’的實在。老周三次換秤的故事,比咱們編十個道理都管用。”
馬勝利突然插話:“李主編昨天就跟我們念叨,說要找個‘能站在青年堆裡說話’的作者。你寫《穀倉》藏著改革的火苗,寫《秤星》透著日子的溫度,不正是最合適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