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7月3日,上滬外灘和平飯店。
鷹醬穀物出口協會代表詹姆斯·威爾遜站在窗前,手裡端著一杯威士忌,望著黃浦江上來往的船隻。他西裝革履,金絲眼鏡後的藍眼睛卻閃爍著不安。桌上的電報攤開著,上麵隻有簡短的一句話:"政策調整,允許對華糧食出口"。
"威爾遜先生,久等了。"
一個穿著中山裝的中年男子推門而入,身後跟著兩名翻譯和秘書。他是夏國糧油進出口總公司的副總經理林國棟,臉上掛著禮貌而不失距離的微笑。
"林先生!"威爾遜立刻換上商業笑容,伸出手,"感謝您在周日還抽空見麵。"
兩隻手握在一起,一個熱忱有力,一個克製矜持。
"聽說芝加哥期貨市場的小麥價格跌了?"林國棟開門見山,示意秘書攤開文件。
威爾遜的笑容僵了一下:"這個...隻是短期波動..."
林國棟輕輕敲了敲桌麵上的報表:"從每噸120美元跌到85美元,跌幅近30%,這可不像是短期波動。"
房間裡的氣氛頓時微妙起來。窗外傳來輪船的汽笛聲,悠長而遙遠。
"林先生,"威爾遜決定攤牌,"我們協會願意以市場價向貴國提供200萬噸小麥,現彙交易。"
"現彙?"林國棟笑了,"威爾遜先生,您可能不知道,我們現在更傾向於...易貨貿易。"
他從公文包裡拿出一個文件夾,推到威爾遜麵前。裡麵是各種家用電器的照片和參數:電風扇、電飯鍋、洗衣機...
"這些可以抵充部分貨款。"林國棟的語氣輕鬆得像在討論買菜,"質量絕對優於毛熊貨,價格隻有日本產品的三分之二。"
威爾遜翻看著資料,眉頭漸漸舒展。作為商人,他立刻嗅到了商機——鷹醬國市場上,這些家電絕對能賣個好價錢。
"我需要樣品..."威爾遜的聲音已經開始動搖。
"已經準備好了。"林國棟拍拍手,秘書立刻從門外推進來一個小推車,上麵擺著幾台嶄新的家電,"您可以帶回去測試。"
談判持續到深夜。最終,雙方達成了一份試探性協議:鷹醬國提供50萬噸小麥,夏國以家電抵付30%貨款。更重要的是,威爾遜答應幫忙遊說其他糧商。
送走鷹醬國人後,林國棟立刻給北京發報:"第一道口子已撬開。"
一周後,天津港。
"昆侖號"貨輪緩緩靠岸,巨大的船艙裡裝滿了金燦燦的鷹醬國小麥。碼頭上,工人們早已準備就緒,起重機轟隆作響,傳送帶嘩啦啦地轉動。
"都檢查仔細了!"質檢員老馬戴著口罩,從一袋小麥中抓出一把,在掌心搓了搓,"看有沒有黴變、蟲蛀。"
年輕的小張拿著本子記錄:"第一批抽樣50袋,全部合格。"
不遠處,幾輛卡車正在裝載準備出口的電器。工人們小心翼翼地把包裝好的電風扇、電飯鍋裝進木箱,再用稻草填滿縫隙。
"輕拿輕放!"車間主任老王扯著嗓子喊,"這可都是換糧食的寶貝!"
一個青工好奇地問:"主任,鷹醬國人真要咱們的電飯鍋啊?"
"那可不!"老王得意地說,"聽說白宮廚房都用上了!"
這當然是誇張,但夏國製造的家電確實開始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價格實惠、質量可靠,很快贏得了口碑。
7月中旬,更多的國際糧商嗅到了商機,紛紛派人來華洽談。上海和平飯店的房間幾乎被訂滿,走廊裡各種語言交織:
"我們阿根廷可以提供玉米..."
"加拿大小麥品質最好..."
"澳大利亞麵粉蛋白質含量高..."
林國棟的團隊忙得腳不沾地,每天要接待四五撥客商。談判策略很明確:大宗糧食采購優先,能用易貨貿易就不用現彙,價格必須公道。
"林總,法國代表團到了。"秘書小聲提醒。
會議室裡,法國小麥出口協會的杜邦先生正對著樣品電風扇嘖嘖稱奇:"這個設計太巧妙了!用這麼小的電機就能產生這麼大風量..."
"杜邦先生,"林國棟微笑著入座,"聽說貴國今年小麥豐收?"
"是的!"杜邦眼睛一亮,"我們願意提供100萬噸,價格可以比國際市場低5%。"
"我們更希望用這個支付。"林國棟推過去一份清單,上麵列著各種輕工業品:自行車、縫紉機、搪瓷製品...
杜邦扶了扶眼鏡:"自行車?巴黎現在正流行東方風情..."
就這樣,一船船糧食開始從世界各地運往夏國。到8月底,已經進口了800萬噸,遠超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