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沈良終於露出了笑容。但他知道,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麵。
上午九點,日本代表團到達了鋼鐵廠。
為首的是一個五十多歲的日本人,叫田中一郎,是日本新日鐵公司的技術總監。跟在他身後的還有三個技術專家。
廠長親自接待,但田中一郎的表情很冷淡。
“聽說你們在研發連鑄技術?”田中一郎用生硬的中文問道。
“是的,我們的技術人員沈良同誌主持這個項目。”廠長介紹道。
田中一郎上下打量了沈良一眼,眼中閃過一絲不屑:“這麼年輕?連鑄技術可不是鬨著玩的。”
沈良心裡有些不爽,但還是禮貌地說道:“田中先生,請跟我來參觀設備。”
來到車間,田中一郎和他的同事們圍著連鑄機仔細觀察。
“這個結晶器的設計很粗糙,”其中一個日本專家用日語對田中一郎說道,“冷卻效果肯定不好。”
“拉坯機構也太簡陋了,”另一個專家搖著頭,“這種設計根本不可能實現連續澆鑄。”
沈良雖然聽不懂日語,但從他們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對這台設備很不屑。
“沈工程師,”田中一郎轉過身來,“能不能演示一下設備運行?”
“當然可以。”沈良說道,“不過我們需要準備鋼水。”
“多長時間?”
“半個小時。”
田中一郎看了看手表:“好,我們等著。”
沈良立即安排煉鋼爐準備鋼水。半小時後,一爐1500度的鋼水準備就緒。
“開始吧。”沈良對操作工下達了指令。
隨著鋼水從中間包緩緩流入結晶器,整個連鑄過程開始了。
田中一郎和他的同事們目不轉睛地觀察著每一個細節。
最開始,一切都很順利。鋼水在結晶器中逐漸凝固,形成了鋼坯的外殼。
但是五分鐘後,問題出現了。
拉坯速度有些不穩定,鋼坯表麵出現了輕微的裂紋。
田中一郎立即指了出來:“你看,表麵質量有問題。這是因為冷卻不均勻造成的。”
沈良心裡一緊,但還是保持鎮定。他立即調整了冷卻水的流量,裂紋很快消失了。
“臨時調整,”田中一郎搖搖頭,“說明設備參數設定有問題。”
接下來的十分鐘裡,連鑄機運行得相對穩定。一根長達三米的鋼坯被成功拉出。
“切斷。”沈良下令。
火焰切斷裝置啟動,鋼坯被整齊地切斷。
田中一郎走過去仔細檢查了鋼坯的斷麵。
“內部質量還可以,”他對同事們說道,“但是這種設備的生產效率太低了,而且自動化程度不高。”
然後他轉向沈良:“沈工程師,你們這套設備的成本是多少?”
“大概15萬人民幣。”沈良如實回答。
田中一郎和同事們交換了一個眼神,然後笑了起來。
“15萬?”田中一郎的語氣帶著明顯的嘲諷,“我們日本的連鑄機,最便宜的也要300萬人民幣。你覺得你們這台15萬的設備,能和我們的比嗎?”
車間裡的氣氛突然變得很緊張。所有的中國工人都感受到了這種蔑視。
“田中先生,”沈良的聲音很平靜,“價格便宜不代表質量差。關鍵要看性價比。”
“性價比?”田中一郎冷笑道,“你知道什麼是性價比嗎?我們的設備可以連續運行24小時不停機,你們的呢?我們的設備可以生產各種規格的鋼坯,你們的呢?”
沈良沒有立即回答,而是走到控製台前。
“那我們來比比看。”他說道。田中一郎愣了一下,沒想到沈良會主動提出比較。
“比什麼?”他問道。
“就比連鑄效果,”沈良說道,“你們的設備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而且,我們還能做到你們做不到的。”
田中一郎和他的同事們互相看了看,臉上都露出了輕蔑的笑容。
“沈工程師,我不想打擊你的自信心,”田中一郎搖搖頭,“但是技術差距是客觀存在的。你們中國的設備,和我們日本的相比,至少落後二十年。”
“是嗎?”沈良的嘴角微微上揚,“那我們就用事實說話。”
他轉身對車間主任說道:“老張,把那批特殊鋼的鋼水準備一下。”
車間主任張德富有些猶豫:“小沈,那批鋼水的成分比較複雜,萬一出問題…”
“沒關係,”沈良堅定地說道,“相信我。”
張德富點點頭,立即去安排。
田中一郎不解地問:“什麼特殊鋼?”
“含碳量0.8的高碳鋼,”沈良解釋道,“這種鋼水澆鑄難度很大,對設備要求極高。一般的連鑄機很難處理。”
喜歡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請大家收藏:()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