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小時後,最終數據出爐了。
產能提升了2.8倍!
雖然沒有達到沈良承諾的3倍,但已經非常接近了。
更重要的是,設備運行異常穩定,產品質量始終保持在高水平。
“成功了!我們真的成功了!”車間裡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
沈良長長出了一口氣,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
第一個目標達成,接下來就等著陳誌華他們再次到來了。
但他心中還有一個更大的計劃。
這次的技術突破,隻是他重工業帝國的第一塊基石。
真正的好戲,還在後頭。消息很快傳到了張國強那裡。
“2.8倍?真的假的?”張國強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千真萬確!我親眼看著測的。”車間主任興奮得手舞足蹈,“沈科長這次真是給咱們廠爭光了!”
張國強快步走向車間,一路上心情複雜。
既有成功的喜悅,又有對沈良能力的震撼。
這個年輕人到底還有多少秘密?
車間裡,沈良正在指導工人們清理設備。
連續72小時的高強度運轉,設備需要仔細維護。
“小沈,辛苦了。”張國強走過來,聲音裡帶著掩飾不住的激動。
“應該的。”沈良抬起頭,眼中布滿血絲,“廠長,咱們成功了。”
“2.8倍的產能提升,這在整個鋼鐵行業都是奇跡啊!”張國強拍著沈良的肩膀,“你小子可真是給我們長臉了。”
沈良笑了笑,沒有過多表現出興奮。
在他看來,這隻是開始。
“廠長,陳處長他們什麼時候再來?”沈良問道。
“應該就這兩天了。”張國強想了想,“他們肯定迫不及待想看到結果。”
果然,第二天上午,陳誌華就帶著專家組重新回到了鋼鐵廠。
這次的陣容比上次更加豪華。
除了陳誌華,還有來自冶金部的兩位司長,以及首鋼、鞍鋼的總工程師。
“張廠長,聽說你們這裡出了個技術天才?”首鋼總工程師李建軍開門見山。
張國強笑得合不攏嘴:“各位領導請看,這就是我們的沈良同誌。”
沈良站在一旁,神情淡定。
但內心卻在快速盤算著接下來的應對策略。
這些人可都不是善茬,每一個都是業內頂尖的技術專家。
想要征服他們,光有數據還不夠。
“小同誌,聽說你把連鑄設備的產能提升了將近3倍?”鞍鋼總工程師王海波帶著懷疑的語氣問道。
“準確說是2.8倍。”沈良糾正道。
“2.8倍也已經非常了不起了。”陳誌華點點頭,“能詳細介紹一下改進方案嗎?”
沈良早有準備。
他掏出一份詳細的技術報告,遞給陳誌華。
“各位領導,我的改進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麵:冷卻係統優化、振動頻率控製,以及結晶器的幾何參數調整。”
陳誌華翻看著報告,眉頭漸漸舒展。
這份報告寫得相當專業,理論基礎紮實,數據翔實。
“這個冷卻流場的分析很有意思。”李建軍指著報告中的一張圖表說道。
“傳統的冷卻方式存在死角,導致溫度分布不均勻。”沈良解釋道,“我通過調整噴嘴角度和流量分配,實現了更加均勻的冷卻效果。”
王海波皺著眉頭:“這個理論我以前沒聽說過。”
“這是我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沈良心中暗笑。
當然沒聽說過,因為這些理論要到90年代才會被正式提出。
“光看報告還不夠,我們得看實際效果。”陳誌華合上報告,“現在就開始測試吧。”
張國強連忙點頭:“設備已經準備好了。”
一群人浩浩蕩蕩地走向車間。
沈良跟在後麵,心中卻在思考另一個問題。
這次測試成功後,他肯定會被重點關注。
但他不能表現得太過超前,否則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懷疑。
必須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展現自己的能力。
車間裡,巨大的連鑄設備靜靜佇立。
“這就是你們改造的設備?”李建軍圍著設備轉了一圈。
外觀上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特彆之處。
“改進主要在內部結構。”沈良走到控製台前,“各位領導,我們開始吧。”
設備啟動的轟鳴聲響起。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專注地觀察著各項參數。
液態鋼水開始流入結晶器,溫度、流速、壓力等數據在顯示器上跳動。
“溫度控製很精準。”王海波盯著數據說道。
“流速也比預期的要穩定。”李建軍點點頭。
半小時後,第一根鑄坯出爐。
陳誌華親自檢查鑄坯的表麵質量。
“表麵光潔度確實很高。”他滿意地點頭。
“內部質量才是關鍵。”沈良提醒道,“我們需要切開檢查。”
很快,鑄坯被切開送去檢驗。
顯微鏡下,金屬組織結構致密均勻,幾乎看不到任何缺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個質量......”王海波震驚了。
他從事冶金工作30多年,從來沒見過如此完美的鑄坯。
“繼續測試產能。”陳誌華下令。
接下來的8小時裡,設備持續運轉。
每一根出爐的鑄坯都保持著極高的質量水準。
最關鍵的是,產能確實達到了原來的2.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