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鋼水從包中流出,進入結晶器。
整個過程很順利,鋼坯的質量也很不錯。
專家們一邊觀察,一邊記錄數據。
“拉速控製得不錯。”有人讚歎道。
“表麵質量也很好。”
但李院士始終沒有表態。
他隻是靜靜地看著,偶爾皺皺眉頭。
演示結束後,眾人來到會議室。
沈良再次展示了技術資料,詳細介紹了工藝原理。
“有幾個問題想請教。”李院士終於開口了,“第一,你們這個冷卻曲線是怎麼確定的?”
來了!
沈良早就準備好了答案。
“我們做了大量的實驗,測試了不同溫度梯度下的凝固效果。”他調出一張圖表,“這條曲線是最優解。”
“實驗數據在哪裡?”
“在這裡。”沈良翻開另一份資料。
李院士接過去仔細看了看,眉頭皺得更緊了。
“這些數據...很完整啊。”
他的語氣有些奇怪。
沈良心中警覺起來。
不會是露餡了吧?
“第二個問題。”李院士繼續說道,“你們的二次冷卻區設計依據是什麼?”
“主要考慮了傳熱係數和冷卻強度的平衡。”沈良回答得很流暢,“既要保證冷卻效果,又要避免溫度應力過大。”
“具體的計算過程呢?”
“我可以現場推導給您看。”
沈良起身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筆開始寫公式。
一連串複雜的數學推導過程很快布滿了整個黑板。
專家們看得很認真,不時點頭。
“思路很清晰。”有人低聲議論。
“計算也沒問題。”
但李院士的表情依然嚴肅。
“第三個問題。”他放下資料,“你們是怎麼解決鋼水流動均勻性問題的?”
這個問題更加尖銳。
鋼水流動不均勻是連鑄技術的老大難問題,直到九十年代都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
沈良深吸一口氣。
“我們在浸入式水口上做了改進。”他指向設備圖紙,“增加了導流裝置,可以有效控製鋼水的流向。”
“導流裝置?”李院士來了興趣,“具體是什麼樣的?”
“請跟我來。”
沈良帶著專家組回到車間,指著浸入式水口上的一個小裝置。
“這就是我們設計的導流器。”
李院士戴上老花鏡,湊近仔細觀察。
“這個角度...很巧妙啊。”他喃喃自語,“應該能形成很好的流場分布。”
其他專家也圍過來看。
“確實有道理。”
“沒想到這麼簡單的改動能起這麼大作用。”
沈良心中稍微鬆了口氣。
看來這一關算是過了。
但李院士突然抬起頭。
“這個設計思路你是從哪裡學來的?”
空氣仿佛凝固了。
沈良感受到了所有人的目光。
這是最關鍵的問題。
“是我自己想出來的。”他努力保持平靜,“在分析流體力學原理時突然有了靈感。”
“靈感?”李院士的眼神變得銳利,“你學過流體力學?”
“自學的。”沈良硬著頭皮說道,“買了幾本書回來研究。”
“哪幾本書?”
這下真的麻煩了。
沈良腦海中快速搜索著這個年代可能存在的流體力學教材。
“主要是《流體力學基礎》和《傳熱學原理》。”他報出兩個比較保險的書名。
李院士若有所思。
“這兩本書我也看過。”他慢慢說道,“但裡麵沒有關於連鑄流場優化的內容啊。”
完了!
沈良感覺冷汗都冒出來了。
但他隻能硬撐下去。
“書上確實沒有現成的答案。”他儘量讓聲音聽起來自然,“但基本原理是相通的。我就是根據這些原理,結合實際情況摸索出來的。”
李院士盯著他看了好一會兒。
會議室裡安靜得能聽到心跳聲。
終於,老專家緩緩點了點頭。
“年輕人有想法是好事。”他的語氣軟化了一些,“不過理論和實踐還是有差距的。”
“您說得對。”沈良連忙附和,“所以我們做了很多試驗。”
“試驗記錄我想看看。”
“沒問題。”
沈良讓人拿來了一摞試驗記錄本。
這些都是他這段時間突擊補充的,數據基本真實,隻是在關鍵參數上做了一些調整。
李院士翻看著記錄本,神情專注。
“這個溫度變化曲線很有意思。”他指著其中一頁,“你們是怎麼測量的?”
“用的熱電偶。”沈良回答道,“布置了十幾個測點。”
“精度怎麼樣?”
“誤差在正負2度以內。”
李院士繼續翻看。
每一頁他都看得很仔細,有時還會拿筆在旁邊做記號。
其他專家也圍過來討論。
“這個冷卻速率控製得不錯。”
“確實,比我們廠的效果好多了。”
“看來這個技術真的有推廣價值。”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