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些議論,沈良心中稍微放鬆了一些。
但李院士始終沒有明確表態。
“今天就到這裡吧。”他合上記錄本,“我需要回去仔細研究一下。”
送走專家組後,老劉急切地問道:
“怎麼樣?感覺如何?”
沈良搖搖頭。
“不好說。那個李院士很難對付。”
“他沒說什麼批評的話啊。”
“正因為沒說,才更讓人擔心。”沈良歎了口氣,“像他這種級彆的專家,如果真的認可,當場就會表態。”
老劉的臉色有些難看。
“那我們還有希望嗎?”
“要看後續的反應了。”沈良安慰道,“至少其他專家的態度還不錯。”
接下來的幾天,沈良一直在等消息。
但鋼研院那邊沒有任何動靜。
直到一周後,王建國的電話才姍姍來遲。
“沈同誌,有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他的聲音聽起來有些複雜,“你想先聽哪個?”
沈良心中一沉。
“先聽壞消息吧。”
“李院士對你們的技術還有一些疑慮。”王建國停頓了一下,“他覺得有些地方需要進一步驗證。”
果然如此。
“那好消息呢?”
“上級領導對這個項目很感興趣。”王建國的語氣變得興奮起來,“決定先批一部分資金,讓你們做更深入的研究。”
沈良愣住了。
這算什麼情況?
“具體是多少資金?”
“五十萬。”王建國說道,“雖然不多,但可以先把基礎工作做起來。”
五十萬!
在1980年,這可是一筆巨款。
“還有一個條件。”王建國繼續說道,“你們必須接受定期檢查,確保資金用在刀刃上。”
“沒問題。”沈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放下電話,老劉興奮得直拍大腿。
“五十萬啊!咱們廠一年的利潤都沒這麼多!”
沈良也很激動,但更多的是壓力。
錢給了,就意味著責任更重了。
如果搞砸了,後果不堪設想。
“老劉,我們得製定詳細的計劃。”他冷靜下來說道,“這筆錢怎麼花,每一分都要算清楚。”
“你說得對。”老劉也收斂了笑容,“我馬上召集技術骨乾開會。”
當天下午,技術科的會議室裡坐滿了人。
沈良站在黑板前,手裡拿著粉筆。
“今天把大家叫來,是要商量一下技術改進的具體方案。”
下麵的工程師們都很興奮。
五十萬的項目,對他們來說也是難得的機會。
“首先是設備升級。”沈良在黑板上寫下第一條,“現有的連鑄機還有很多改進空間。”
“具體改哪些地方?”有人問道。
“冷卻係統要重新設計,控製精度要提高一個檔次。”沈良畫了個簡圖,“另外還要增加自動化程度。”
“自動化?”老工程師張師傅皺眉道,“咱們有這個技術嗎?”
“可以學嘛。”沈良笑了笑,“實在不行就花錢請專家。”
“那成本會不會太高?”
“值得。”沈良語氣堅定,“自動化是發展趨勢,早晚都要搞。”
接下來兩個小時,大家圍繞技術改進方案展開了熱烈討論。
從設備選型到工藝優化,從人員培訓到質量控製,每個環節都反複推敲。
最終形成了一份詳細的計劃書。
“按照這個方案,大概需要三個月時間。”沈良總結道,“到時候應該能拿出一套比較完善的技術體係。”
“三個月夠嗎?”老劉有些擔心,“萬一趕不上進度怎麼辦?”
“那就加班加點。”沈良毫不猶豫地說道,“機會難得,必須抓住。”
散會後,沈良獨自留在辦公室裡。
他拿出一張紙,開始畫設備改進的詳細圖紙。
這些設計大部分來自他的記憶,但也有一些是根據現有條件的創新。
關鍵是要把握好平衡點。
既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保守。
畫到一半,辦公室的門被敲響了。
“進來。”
推門而入的是張師傅。
“小沈,有個問題想跟你探討一下。”他手裡拿著一份技術資料,“關於那個導流裝置的角度計算。”
沈良放下筆,認真聽張師傅的疑問。
這位老工程師雖然學曆不高,但實踐經驗豐富,提出的問題往往很尖銳。
“你看這裡。”張師傅指著圖紙,“如果鋼水溫度波動比較大,這個角度還合適嗎?”
好問題!
沈良心中暗自佩服。
“確實需要考慮溫度補償。”他拿起計算器,“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可調節的機構。”
兩人討論了半個多小時,最終確定了改進方案。
“看來經驗和理論結合,效果更好啊。”張師傅感慨道。
“是的。”沈良深有同感,“閉門造車是不行的。”
送走張師傅後,沈良繼續完善設計圖紙。
直到深夜,他才收拾東西準備回家。
走出辦公樓,夜風習習。
廠區裡很安靜,隻有值班室還亮著燈。
沈良抬頭看了看星空,心情複雜。
雖然第一步走得還算順利,但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i院士的疑慮不是沒有道理的。
自己的技術雖然先進,但畢竟超越了這個時代太多。
如何讓這些技術在這個時代生根發芽,確實需要更多智慧。
不過,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堅持走下去。
“中國的重工業,等著我來改變。”他在心中默默發誓。
喜歡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請大家收藏:()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