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對視良久,沒有握手,也沒有寒暄。
最後各自開車離去,一如多年前那場分歧,沒有誰真正贏了,也沒有誰真認輸了。
隻是,那年衛德運站在寒風中,靠一口氣撐著寫完那份審計底稿的青年,已經不在了。
現在的他,有團隊,有現金流,有銀行願意放款的資產。
沒有人再問他故事講得好不好,隻看他報表裡的irr和回款節奏。
黃建國終究沒死在那場泡沫裡,但也不再是那種能點燃人激情的“夢想合夥人”了。
他成了資源中介,成為了那個他曾經最不屑的人。
而衛德運,終於明白了現實世界的遊戲規則——
理想,不是不能有,但最好有地價作保、有產值支撐、有現金流護城河。
不是“相信未來”,而是“抵達現在”。
再一年後,他們第一次真正合作。
衛德運啟動了一個體量不小的新項目,集商業街區、社區公寓和住宅於一體。受限於前期地價和改造成本,現金流吃緊,而銀行授信批得極慢。他咬咬牙,找了黃建國。
黃建國沒講條件,隻說:“我找幾家資源方跟我一起進來,但我要整個營銷盤子的主導權。”
衛德運答應了。
他知道,營銷是黃建國的強項,哪怕他已經從“夢想合夥人”變成了“講故事的人”。
項目啟動後,一切都順利。
拿地、拆遷、規劃、招商,甚至預售節奏都快得驚人。
他們本以為,這將是一次雙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直到“住房不炒”政策正式落地。
整頓風暴席卷市場。
銀根收緊,限貸限購限售政策頻出,買家觀望,資金鏈開始吃緊。
項目剛蓋到一半,銀行抽貸,合作方惜貸。
原本承諾的幾筆尾款遲遲不到位,施工單位停工討賬,衛德運第一次感到喘不過氣。
黃建國緊急調了一筆過橋資金,但杯水車薪。
他們坐在辦公樓的小會議室裡,夜深燈暗,誰也沒說話。
“你當初說,隻講確定性。”衛德運終於開口。
黃建國點了支煙,語氣疲憊:“我以為政策是確定的。”
“這世界,原來沒有什麼是確定的。”衛德運望著窗外漆黑一片,聲音低沉。
那天之後,項目全麵停工,進入漫長的資金重組和債務協商。
黃建國沒走,一直留在團隊裡,處理爛攤子。他把那些過於理想化的策劃案一頁頁撕掉,重新畫表、測算、拆盤、談判,和地方國資談“兜底式收購”,和施工方談“代持變現”。
那一刻,曾經那個“能點燃激情”的黃建國,終於低頭做起了磚瓦活。
衛德運不再說理想,也不再談堅持。他隻是每個月一頁頁翻報表,看現金流還能撐幾個月。
他們都老了,老到終於明白,在房地產這個行業,講完故事之後,最難的,不是讓人相信未來——
而是兌現現在。
喜歡超氣人影帝不為人知的那些年請大家收藏:()超氣人影帝不為人知的那些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