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3月18日丹波根據地,清晨天還未亮,周亦雲和林娥已收拾好行裝。
桌上整齊擺放著軍刀、日本工農紅軍軍裝和一枚勳章,此時的周亦雲和林娥靜靜的看著各自動物品感慨萬千。
床頭的煤油燈芯將儘,火光在他臉上投下搖曳的陰影。他最後看了一眼牆上的作戰地圖,那裡標注著根據地的範圍
“該走了。”林娥對著周亦雲輕聲的說道,說完,周亦雲回過神來,推開了大門
然而門外不是預想中的寂靜。中央警衛聯隊的戰士們不知何時已列隊站在了的道路兩側,槍械擦得鋥亮,刺刀全部收起
沒有人說話,隻有晨風吹動綁在步槍上的紅色布條,那是他們起義時穿著的紅領巾,周亦雲每過一個戰士,戰士們便齊齊的敬了一個禮。
周亦雲想說什麼,卻被突然爆發的聲浪淹沒後排的年輕戰士突然撕心裂肺地喊道:“司令,彆走!”
炊事班的老兵捧著熱騰騰的飯團衝上來,硬塞進他的行囊。
文工團的女兵們在一邊唱起了《彆離曲》,那是他們對於周亦雲的歡送會。
當太陽終於升起時,士們仍站在原地,仿佛在等待一聲“解散”。
隨著周亦雲的離去戰士們才紛紛回到了軍營。
遠處的野阪參三和一眾軍委委員,看著周亦雲的離去其中一名委員說道:“書記,山本同誌是接到中央的命令離開日本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以山本同誌的貢獻理應有一個歡送會,還有反圍剿戰役的勝利是在山本同誌的指揮下取得的,現在回中央,是不是讓中央推遲或者在考慮一下。”
野阪參三對著眾委員說道:“這是山本同誌自己要求的,本來他是想悄悄的走,我還是沒能讓他如願,以後的日本隻能靠我們自己了,山本同誌回中央工作。”
當周亦雲的背影,徹底消失在了山道的儘頭,野阪參三,轉身向後走去,邊走邊說道:通知特科封鎖山本同誌的一切消息,將資料列入最高機密沒有中央和我的簽字不得解封。”
野阪參三再往前走了說道:“山本同誌夫妻的所有東西全部交給中央保管。”
在日共中央的領導下
所有涉及山本的作戰記錄進行了重編,隻留下山本的名字,其他一切信息皆無法查證,根據地所有合影銷毀,政治部連夜繪製新版集體畫,抹去其相貌特征,對於林二的處理也參考周亦雲的處理方式。
在日本人民建立後,有一幅隻有兩個字的,畫框懸掛在日本人民的大會堂,日本黨史,日本人民革命戰爭史,始終用著山本這個代號,仿佛那個叫周亦雲的人從未存在,直到一個時代的到來。
次日黎明,特科人員像梳子般刮過根據地,訓練場司令示範刺殺術的木樁被焚毀,作戰室裡麵的《遊擊運動戰綱要》作者欄改為集體創作。
當野阪參三來到作戰室的時候想起了周亦雲之前在這裡授課的種種場景,在這裡周亦雲編寫了《遊擊運動戰綱要》並且在編寫之後,通過林二的電台,從莫斯科轉交給了中央。
在綱要裡麵,周亦雲寫到革命戰爭中的遊擊戰,核心是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通過靈活機動的戰術打擊敵人、保存自己。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根據敵人的行動調整自身策略,避免正麵硬拚保存戰場主動。
依托群眾,隱蔽自己:群眾的支持是遊擊戰的基礎,通過紮根群眾獲得情報、補給和掩護,讓敵人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
靈活機動,化整為零:分散行動,利用地形如山地、叢林、鄉村)進行突襲,打完就走,避免被敵人包圍。
集中優勢,打殲滅戰:在局部形成兵力優勢,選擇孤立、弱小的敵人下手,確保每次戰鬥都能消滅敵人、繳獲物資。
積小勝為大勝:通過頻繁的小規模戰鬥消耗敵人有生力量,動搖其統治和作戰意誌。
保存自身實力:不戀戰、不硬拚,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戰果,長期堅持以拖垮敵人。
這些秘訣的核心在於“靈活”和“依托群眾”,通過避開敵人鋒芒、發揮自身機動性,在長期鬥爭中逐步改變力量對比。
長崎港,一艘滿載著日本橋民的輪船緩緩的啟航,汽笛的嗚嗚嗚聲預示著周亦雲和林娥離開了推日本列島,周亦雲不會想到在他在一次踏上日本的時候,一切都會變了個模樣。
從釜山到漢城的火車上,周亦雲和林娥以歸國日僑的身份坐在頭等車廂。這趟列車表麵上是普通客運,實則是日本特科為高級乾部開辟的秘密通道。
窗外風景看似尋常,但周亦雲敏銳地注意到,某些小站會有戴紅圍巾的“旅客”短暫上車,又迅速消失那是地下交通員在交接情報。
林娥靠在窗邊,低聲說道:“這條路線比我們預想的還要安全。”周亦雲微微點頭了點頭。
當兩人終於抵達符拉迪沃斯托克時,共產國際聯絡員遞來一封加急電報:
“南京國民政府急電:周將軍已至何處?望速歸,司令甚念。”
周亦雲盯著電報,眉頭緊鎖。這已經是第二封催促信,語氣比上一封更加急迫。
林娥低聲道:“司令這麼著急,恐怕國內局勢有變。”
周亦雲冷笑一聲:“不是局勢有變,是有人等不及了。”
他提筆回電,字跡沉穩卻隱帶鋒芒:“途中耽擱,不日即歸。請司令稍安勿躁,靜候佳音。”
寫完後,他對林娥說道:“這封電報延遲一天再發。”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第一個夜晚,周亦雲站在窗前,望著遠處的海港,心中明白最危險的時候已經到來。
喜歡重生從黃埔開始請大家收藏:()重生從黃埔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