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周紀二 顯王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9章 周紀二 顯王(1 / 1)

顯王十一年,公元前358年,癸亥年,秦國在西山把韓國軍隊揍了一頓。

顯王十二年,公元前357年,甲子年,魏國和韓國在鄄地搞了個會晤。

顯王十三年,公元前356年,乙醜年,趙國和燕國在阿地碰麵,趙國又跟齊國、宋國在平陸開了個會。

顯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丙寅年,齊威王和魏惠王在郊外一起打獵。魏惠王問:“齊國也有寶貝不?”威王說:“沒有。”惠王說:“我國家雖小,還有十顆直徑一寸的珠子,能照亮車前後各十二輛的那種。齊國這麼大咋會沒寶?”威王說:“我認為的寶貝跟你不一樣。我有個大臣檀子,派他守南城,楚國人不敢來搞事,泗上十二個諸侯都來朝拜;有個盼子守高唐,趙國人不敢到東邊黃河打魚;有個黔夫守徐州,燕國人對著北門祭祀,趙國人對著西門祭祀,跟著他搬來的有七千多家;還有個種首管防盜,路上掉東西都沒人撿。這四個大臣,光芒能照千裡,不比那十二輛車的珠子香?”惠王聽了臉都紅了。

秦孝公和魏惠王在杜平會麵。魯國共公去世,兒子康公毛繼位。

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丁卯年,秦國在元裡打敗魏軍,砍了七千顆腦袋,拿下少梁。魏惠王轉頭去打趙國,把邯鄲圍了。楚王派景舍去救趙國。

顯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戊辰年,齊威王派田忌救趙。要說這事兒,得先提孫臏和龐涓。他倆以前一起學兵法,龐涓在魏國當將軍,覺得自己沒孫臏厲害,就把人騙來,然後找借口砍了孫臏雙腳還在他臉上刺字,想讓他一輩子廢了。齊國使者到魏國,孫臏偷偷以刑徒身份見他,一頓忽悠讓使者信了,偷偷把他帶回齊國。田忌覺得這人是個狠人,當上賓招待,還推薦給威王。威王問他兵法,直接拜他為師。現在要救趙國,威王想讓孫臏當將軍,孫臏說自己是受過刑的人不合適,於是讓田忌當將軍,孫臏當軍師,坐在輜車裡出謀劃策。

田忌本來想直接帶兵去趙國,孫臏說:“解亂麻不能生拉硬拽,勸架不能直接上去捶。得抓住關鍵打他虛弱的地方,形勢一變,困局自然就解了。現在魏趙互毆,精銳肯定都在外麵,國內隻剩老弱病殘。你不如帶兵直撲魏都,卡住交通要道,打他空虛的地方,他肯定得放棄趙國回來救,這樣咱們既能解趙圍,還能趁機收拾魏國。”田忌照做。十月,邯鄲扛不住投降魏國,魏軍往回走時,在桂陵跟齊軍乾了一架,被打得慘敗。

韓國攻打東周,拿下陵觀和廩丘。楚國昭奚恤當相國,江乙跟楚王說:“有個人特彆愛他的狗,這狗往井裡撒尿,鄰居看見了想告訴他,狗卻守在門口咬人家。現在昭奚恤總不讓我見您,跟這事兒差不多。而且有人愛誇人優點,您說這是君子;有人愛說人壞話,您說這是小人。但要是有兒子殺爹、臣子殺君主的事,您可能永遠不知道,為啥?因為您隻愛聽好話不愛聽壞話啊!”楚王說:“說得對,以後好話壞話我都要聽。”

顯王十七年,公元前352年,己巳年,秦國大良造衛鞅攻打魏國,其他諸侯聯軍圍攻魏國安陵。

顯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庚午年,衛鞅圍攻魏國固陽,固陽投降。魏國把邯鄲還給趙國,兩國在漳水邊上簽了和平協議。

韓昭侯讓申不害當相國。申不害以前是鄭國的小官,學的黃老之術和刑名之學,靠這本事求見昭侯。昭侯用他當相國後,國內修明政教,對外應對諸侯,整整十五年,直到申不害去世,韓國都是政治清明、軍隊強悍。

有次申不害給堂兄求官,昭侯沒同意,申不害臉都拉下來了。昭侯說:“我跟你學的是治國之道,現在是該聽你的請求壞了你的規矩,還是按你的規矩拒絕你的請求?你以前教我按功勞和等級來,現在卻搞特殊,我該聽哪個?”申不害趕緊認錯:“您才是真正懂治國的人啊!”

昭侯有條破褲子,讓手下藏起來。侍從說:“您也太摳了,不賞給我們還藏著?”昭侯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連一顰一笑都有講究,笑是為啥笑,皺眉是為啥皺眉。這褲子難道不比表情更重要?我得留給有功的人。”

顯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年,辛未年,秦國商鞅在鹹陽建了冀闕宮廷,把都城遷過去。下令禁止父子兄弟同住一個屋簷下,把小鄉小村合並成縣,每個縣設縣令、縣丞,一共三十一個縣。還廢除了井田製,開挖阡陌,統一了鬥、桶、權、衡、丈、尺這些度量衡。

秦國和魏國在彤地會麵。趙成侯去世,公子趙緤和太子爭王位,趙緤沒乾過,跑到韓國去了。

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48年,癸酉年,商鞅改革了賦稅製度,開始推行。

顯王二十二年,公元前347年,甲戌年,趙國公子範偷襲邯鄲,沒成功掛了。

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46年,乙亥年,齊國殺了大夫牟。魯國康公去世,兒子景公偃繼位。衛國把自己降了級,從公變成侯,臣服於韓趙魏三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丁醜年,諸侯在周都開會。

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年,戊寅年,周天子封秦國為霸主,諸侯都來祝賀。秦孝公派公子少官帶軍隊到逢澤跟諸侯會麵,一起朝見周天子。

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庚辰年,魏國龐涓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召大臣開會:“早救好還是晚救好?”成侯說:“彆救。”田忌說:“不救韓國就被魏國滅了,還是早救。”孫臏說:“韓魏的兵還沒打疲就去救,相當於咱們替韓國挨揍,還得聽韓國指揮。而且魏國一心想滅韓,等韓國快扛不住了,肯定會來求咱們,到時候咱們既跟韓國搞好關係,又能趁魏國疲憊收拾他,名利雙收不香嗎?”威王說:“妙啊!”就暗中答應韓國使者讓他回去。韓國仗著有齊國撐腰,跟魏國打了五仗都輸了,最後隻能把國家命運交給齊國。

齊國這才出兵,派田忌、田嬰、田盼當將軍,孫臏當軍師救韓,直接殺向魏都。龐涓聽說後,趕緊從韓國往回趕。魏國發動大軍,讓太子申當將軍抵抗齊軍。孫臏跟田忌說:“三晉的兵向來彪悍,看不起齊軍,覺得咱們慫。善戰的人就得順著這形勢來。兵法說:‘急行軍百裡去搶好處,主將就得栽;急行軍五十裡,部隊得折一半。’”於是讓齊軍進魏境後,第一天挖十萬個灶做飯,第二天五萬,第三天兩萬。龐涓追了三天,高興壞了:“我就知道齊軍慫,進我地盤三天,逃兵都過半了!”

評論

這段曆史集中展現了戰國中期諸侯紛爭、變法圖強與軍事博弈的複雜圖景,各國在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麵的互動與競爭,深刻影響了當時的天下格局,也為後世留下諸多啟示。

人才觀與國家實力的映射:齊威王與魏惠王關於“國寶”的辯論,成為此時期人才戰略差異的生動寫照。魏惠王以明珠為寶,彰顯其重物輕人的短視;齊威王則視檀子、朌子等能臣為寶,體現出“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遠見。這種人才觀的差異直接反映在國家實力上,齊國憑借人才優勢實現大治,而魏國雖坐擁資源卻逐漸走向衰落,凸顯人才在戰國競爭中的核心地位。

軍事謀略的創新與實踐: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中,孫臏“圍魏救趙”“減灶誘敵”的策略,突破傳統戰爭模式,開創了“批亢搗虛”“因勢利導”的軍事智慧。這種不與敵軍正麵硬拚,而是通過戰略迂回、心理博弈取勝的戰術,不僅成功扭轉戰局,更成為軍事史上的經典範例,體現出戰國時期軍事思想從蠻力對抗向智謀較量的轉變。

變法圖強與製度革新:秦國商鞅變法在此階段持續深入,從遷都鹹陽、推行縣製,到廢除井田、統一度量衡,逐步構建起中央集權的國家體製。這些措施打破舊有貴族分封製,激發社會活力,為秦國崛起注入持久動力。同時,韓國申不害以“術”治國,雖在短期內實現“國治兵強”,但因過度依賴君主權謀,缺乏製度層麵的根本變革,難以形成長效治理機製,與秦國變法形成鮮明對比。

外交博弈與權力平衡:各國間頻繁的會盟與征伐,背後是複雜的外交博弈。楚國救援趙國、諸侯圍魏襄陵等事件,體現出“合縱連橫”雛形下的勢力製衡。齊國在韓魏紛爭中“晚救”策略,既避免過早損耗實力,又通過外交承諾鞏固盟友關係,最終實現“受重利而得尊名”,展現出成熟的外交智慧與戰略定力。

政治生態與君臣關係:楚威王與江乙的對話,揭示出君主偏聽偏信對政治清明的危害;韓昭侯拒絕申不害為親屬求官,堅守“修功勞,視次第”的用人原則,彰顯法治精神;秦孝公對商鞅變法的持續支持,更是變法成功的關鍵。這些事例表明,良好的君臣互信、公正的政治環境,是國家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而君主的決策與胸懷,直接影響著國家的興衰走向。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末世:我的列車無限升級 說唱:從地下開始崛起 綜網:從速刷打灰開始的戰鬥天選 無趣的白月光 惡女嬌嬈,誘哄陰鷙大佬為她癡狂 重生八零:在小漁村發家手劄 開局穿成蘿莉,本體是把嗜血魔劍 閨蜜齊穿書,你離,我隔一天! 重生歸來當道士 改嫁高冷硬漢後,黑心竹馬心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