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的風雲變幻大劇
在周赧王在位期間,從閼逢困敦到著雍困敦,這25年可真是熱鬨非凡,各國之間紛爭不斷,上演了一幕幕精彩大戲。
赧王十八年,公元前297年,6也就是甲子年,楚懷王一心想著從秦國溜回楚國。結果秦國發現了他的小動作,把通往楚國的路給堵得死死的。沒辦法,楚懷王隻好抄小路往趙國跑。可當時趙主父在代地呢,趙國的人怕得罪秦國,都不敢收留他。楚懷王又打算去魏國,還沒到呢,就被秦國追兵給逮住,又帶回秦國了。
這一年,魯平公去世,他兒子魯緡公賈上位。
赧王十九年,公元前296年,乙醜年,楚懷王在秦國生病,最後一命嗚呼。秦國把他的遺體送回楚國,楚國百姓那叫一個心疼,就跟死了自家親人似的。各國諸侯也因此覺得秦國太不地道,太欺負人了。
這一年,齊國、韓國、魏國、趙國、宋國幾家聯合起來攻打秦國,一路打到鹽氏,然後就撤回去了。秦國為了求和,把武遂還給韓國,把封陵還給魏國。
趙主父跑去新占領的地盤視察,接著從代地出發,往西走,在西河碰到了樓煩王,還把人家的軍隊給收編了。
這一年,魏襄王去世,他兒子魏昭王繼位。韓襄王也去世了,他兒子韓厘王咎上台。
赧王二十年,公元前295年,丙寅年,秦國的尉錯去攻打魏國的襄城。
趙主父聯合齊國、燕國,三家一起把中山國給滅了,還把中山國國王趕到膚施。回來後,趙主父那叫一個高興,又是行賞,又是大赦,還擺起酒席,大家狂歡了五天。
趙主父把代地封給大兒子趙章,封他為安陽君。這安陽君平時就囂張慣了,心裡對弟弟當趙王那是一萬個不服。趙主父還派田不禮去輔佐他。李兌就跟肥義說:“公子章這人,身體壯實,野心還大,手下小弟也多,欲望膨脹得很。田不禮這人更是狠辣又傲慢,他倆湊一塊兒,肯定要搞事情。小人一旦有了野心,做事就不考慮後果,隻看眼前利益,不管長遠危害,要出亂子那是遲早的事兒。你現在責任重、權勢大,很容易成為禍亂的導火索和焦點。你為啥不裝病彆出門,把權力交給公子成呢?彆給自己挖坑,這不好嗎?”
肥義說:“以前主父把趙王托付給我,還囑咐我:‘不要改變原則,不要動搖想法,堅守到底!’我當時可是鄭重答應,還記下來了。現在因為害怕田不禮就違背承諾,這可不行!俗話說:‘就算死者複活,生者也得問心無愧!’我得堅守諾言,不能光想著自己保命。你給我的建議是對我好,我知道。但我話都放出去了,絕對不能反悔!”李兌聽了,無奈地說:“好吧,你多保重!我覺得今年可能就看不到你了。”說完,流著淚走了。
李兌還多次去找公子成,讓他小心田不禮。肥義也對信期說:“公子章和田不禮表麵看著挺好,實際一肚子壞水。他們在宮裡得寵,在外麵胡作非為,假傳主父命令來奪權,對他們來說不是啥難事。我現在擔心得晚上睡不著,吃飯都不香,就怕他們搞偷襲,必須得小心防備。從現在起,要是有人來叫趙王,必須先經過我,我得先去探探情況,確定沒事兒,趙王才能去。”信期點頭說:“行。”
趙主父讓惠文王去上朝,自己在旁邊偷偷觀察。他看到大兒子趙章一副沒精打采的樣子,還得向弟弟稱臣,心裡一下子就心疼起來。於是就想把趙國一分為二,讓公子章在代地也當王,不過這想法還沒確定就先放下了。後來,趙主父和趙王去沙丘遊玩,兩人住不同宮殿。公子章和田不禮一看機會來了,帶著手下就造反了,假傳主父命令召趙王。肥義先去了,結果被殺。高信趕緊和趙王一起抵抗。公子成和李兌從國都趕來,發動四個城邑的兵力來平亂,把公子章和田不禮以及他們的黨羽都給收拾了。公子成當上相國,封號安平君,李兌當上司寇。當時惠文王年紀小,公子成和李兌就掌握了大權。
公子章兵敗後,跑去趙主父那兒尋求庇護,趙主父把他藏起來。公子成和李兌就包圍了趙主父的宮殿。公子章死後,他倆商量說:“因為公子章,我們才包圍主父。要是現在撤兵,我們都得被滅族!”於是繼續包圍,還下令:“宮裡的人,最後出來的滅族!”宮裡的人嚇得趕緊都出來了。趙主父想出來出不去,又沒吃的,隻能掏鳥窩找幼鳥填肚子。過了三個多月,趙主父就餓死在沙丘宮。確定他死了以後,才向各國諸侯報喪。趙主父一開始把趙章立為太子,後來得了吳娃,寵得不行,好幾年都沒怎麼管事。吳娃生了趙何,趙主父就把趙章太子之位給廢了,立趙何為王。吳娃一死,趙主父對趙何的寵愛就淡了,又可憐起原來的太子,想讓兩個兒子都當王,一直猶豫不定,結果就引發了這場大亂。
這一年,秦國的樓緩被免了丞相之職,魏冉接替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赧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94年,丁卯年,秦國在解這個地方把魏國軍隊打得落花流水。
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戊辰年,韓國的公孫喜聯合魏國一起去攻打秦國。穰侯魏冉向秦王推薦左更白起,讓他代替向壽帶兵。白起在伊闕把魏國和韓國的軍隊打得大敗,斬殺二十四萬人,還俘虜了公孫喜,攻下五座城。秦王封白起為國尉。
秦王還給楚王寫信威脅說:“楚國竟敢背叛秦國,秦國準備帶著諸侯一起收拾你,你趕緊整頓好士兵,準備好好打一仗吧!”楚王害怕了,隻好又和秦國和親。
赧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92年,己巳年,楚襄王從秦國娶了媳婦。
司馬光忍不住評論說:秦國太缺德了,殺了人家父親,又要挾人家兒子;楚國也太不爭氣,忍著殺父之仇,還和仇人聯姻!唉!楚國要是國君能治理有方,臣子能選得賢能,秦國再強,又怎麼能欺負得了呢!荀子說得好:“治國之道用得好,百裡之地也能獨立;用得不好,楚國就算有六千裡土地,也得被仇人奴役。”所以啊,君主不努力找治國的好辦法,隻知道擴張勢力,國家肯定危險。
這一年,秦國的魏冉稱病辭去丞相,秦王讓客卿燭壽當丞相。
赧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91年,庚午年,秦國攻打韓國,拿下宛城。
這一年,秦國的燭壽被免職,魏冉又當上丞相,秦王把穰和陶封給魏冉,稱他為穰侯。同時,把宛城封給公子市,把鄧地封給公子悝。
赧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90年,辛未年,魏國把河東四百裡土地、韓國把武遂二百裡土地割讓給秦國。
魏國的芒卯因為擅長耍詐術,開始受到重用。
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壬申年,秦國的大良造白起和客卿錯一起攻打魏國,打到軹地,占領了大小六十一座城池。
赧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8年,癸酉年,冬天十月,秦王自稱西帝,還派使者去勸齊王稱東帝,想拉著齊王一起攻打趙國。蘇代從燕國來到齊國,齊王就問他:“秦國派魏冉送帝號來,你覺得我該咋辦?”蘇代說:“大王您先收下,但彆急著對外宣稱。要是秦國稱帝,天下人沒啥意見,您再稱也不遲。要是秦國稱帝後,天下人都討厭,您就彆稱了,這樣還能贏得天下人心,這可是個大好處。再說,攻打趙國和攻打像夏桀一樣無道的宋國,哪個更劃算呢?現在您不如放棄帝號,順應天下人的期望,發兵攻打無道的宋國。要是拿下宋國,楚國、趙國、魏國、衛國都會害怕。這樣我們表麵上尊崇秦國,實際上讓天下人都厭惡它,這就是以低調的方式達到尊崇的目的。”齊王聽了覺得有道理,稱帝兩天後就取消了。十二月,呂禮從齊國去秦國,秦王也取消帝號,重新稱王。
這一年,秦國攻打趙國,拿下杜陽。
赧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7年,甲戌年,秦國攻打魏國,攻下新垣和曲陽。
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乙亥年,秦國的司馬錯攻打魏國的河內。魏國沒辦法,獻出安邑求和,秦國把安邑的百姓趕回魏國。
秦國在夏山把韓國軍隊打敗。
宋國城牆上的角落裡,有隻麻雀孵出了一隻怪鳥。史官占卜後說:“這是吉兆,小鳥孵出大怪鳥,宋國肯定能稱霸天下。”宋康王一聽,高興壞了,立馬起兵滅了滕國,攻打薛國,向東打敗齊國,占了五座城;向南打敗楚國,奪了三百裡土地;向西打敗魏軍。宋國和齊國、魏國成了死對頭,宋康王就更覺得自己能稱霸了。他急著成就霸業,居然用箭射天,用鞭子抽打大地,還把祭祀的社稷壇給砍了燒了,想以此顯示自己連鬼神都能征服。他在宮裡通宵喝酒作樂,屋裡人喊萬歲,堂上、堂下、門外的人都跟著喊,一直傳到全國,沒人敢不喊。天下人都叫他“桀宋”。齊湣王趁機起兵攻打宋國,宋國百姓嚇得四處逃散,城池也守不住。宋康王逃到魏國,死在溫地。
赧王三十年,公元前285年,丙子年,秦王在宛和楚王會麵,在中陽和趙王會麵。
秦國的蒙武攻打齊國,拿下九座城。
齊湣王滅了宋國後,驕傲得不行,開始向南侵略楚國,向西侵犯韓、趙、魏三國,還想吞並東周和西周,自己當天子。
燕昭王則日夜安撫百姓,燕國變得越來越富裕。他和樂毅商量攻打齊國的事兒。樂毅說:“齊國繼承了當年稱霸的家底,地廣人多,光靠咱們燕國可不好對付。大王要是真想打,不如聯合趙國、楚國和魏國。”於是燕昭王派樂毅去聯合趙國,又派其他使者去聯絡楚國和魏國,還讓趙國用攻打齊國的好處去誘惑秦國。各國諸侯都討厭齊湣王的驕橫殘暴,都爭著和燕國一起謀劃攻打齊國。
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丁醜年,燕王出動全國兵力,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秦國的尉斯離率領軍隊和韓、趙、魏三國的軍隊會合。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趙王把相國大印交給樂毅,樂毅就統領秦、魏、韓、趙四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齊湣王也發動全國兵力抵抗,雙方在濟西大戰,齊國軍隊被打得大敗。樂毅讓秦國和韓國的軍隊先回去,派魏國軍隊去占領原來宋國的地盤,安排趙國軍隊去收複河間,自己則率領燕國軍隊,一路向北追擊。劇辛就勸樂毅:“齊國大,燕國小,這次靠著諸侯幫忙才打敗齊國軍隊,應該趕緊占領齊國邊境城市來增強自己實力,這才是長久之計。現在放著邊境城市不打,一味深入,對齊國沒啥大損失,對燕國也沒好處,還會結下深仇,以後肯定後悔。”樂毅卻不這麼想,他說:“齊王這人,好大喜功,剛愎自用,聽不進下麵人的意見,還罷免賢能,信任小人,政令殘暴,百姓都恨他。現在他們軍隊被打散了,如果我們趁機繼續進攻,齊國百姓肯定反叛,內部就會大亂,這樣就能拿下齊國。要是不抓住機會,等齊王後悔改過,體恤百姓,那就難辦了。”於是樂毅繼續率軍深入。齊國果然大亂,齊湣王也逃跑了。樂毅進入臨淄,把齊國的寶物、祭祀禮器都運回燕國。燕王親自到濟上犒勞軍隊,又是行賞,又是宴請士兵,還封樂毅為昌國君,讓他留下來繼續攻打那些沒被占領的齊國城池。
評論
這段曆史記載跨越二十五年,生動展現了戰國晚期諸侯紛爭、權力更迭與社會動蕩的宏大圖景,其中蘊含的政治博弈、人性抉擇與曆史規律,至今仍具深刻啟示:
國家命運的核心變量:秦楚對抗中,秦國以“無道”之姿,憑借強大軍事與戰略智謀如扣留楚懷王、以戰逼和)不斷擴張;楚國則因決策失誤、內部腐朽,在“忍父仇而婚仇敵”的屈辱中逐漸衰落。這印證了荀子“善用道則百裡可立,不善用則千裡為役”的論斷,凸顯治國之道、人才戰略對國家興衰的決定性作用。趙國“沙丘宮變”因趙主父在繼承人問題上的優柔寡斷引發內亂,致使一代雄主餓死,國政旁落,警示權力傳承製度與決策果斷性的重要性。
戰略決策的深遠影響:樂毅伐齊的戰略堪稱經典,他精準把握齊湣王“驕暴失民心”的弱點,力排眾議選擇長驅直入,直擊齊國統治核心,展現出卓越的戰略眼光與膽識。相比之下,劇辛拘泥於眼前利益,主張先取邊城,格局高下立現。齊國滅宋後的驕橫擴張,四處樹敵,最終引發五國伐齊的滅頂之災,揭示出“驕兵必敗”“合縱連橫”在戰國政治中的關鍵作用。
人性與權力的激烈碰撞:公子章與田不禮的叛亂、肥義的忠誠赴死、李兌與公子成的權謀算計,勾勒出權力場中人性的複雜與脆弱。肥義堅守對趙主父的承諾,不惜以命相護,其忠義令人敬佩;而李兌、公子成出於自保,圍殺主父,儘顯政治鬥爭的殘酷與無情。宋康王因迷信“小而生巨必霸”的讖語,驕奢暴虐,最終身死國滅,深刻詮釋了權力對人性的異化與反噬。
這段曆史如同一麵鏡子,映照出戰國時代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也揭示了國家興衰、個人命運背後的必然邏輯。它警示後人,無論是治國理政還是個人發展,都需以史為鑒,保持清醒的頭腦、長遠的眼光與堅守正道的決心。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