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周紀四 赧王中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8章 周紀四 赧王中(1 / 1)

戰國風雲:權力、抉擇與忠義的交織

齊王逃亡到衛國,衛君趕忙騰出宮殿給齊王住,還對齊王稱臣,各種物資供應得十分周到。可齊王卻一點都不客氣,對衛君很不尊重,結果衛人就不再對他客氣,還侵犯了他。齊王沒辦法,隻好離開衛國,前往鄒國和魯國。到了鄒、魯,齊王還是一副驕傲自大的樣子,鄒國和魯國直接拒絕他入境。沒辦法,齊王隻好逃到莒地。楚國派淖齒帶兵去救齊國,淖齒到齊國後就當上了齊相。這淖齒心裡打著小算盤,想和燕國瓜分齊國土地,於是就抓住齊湣王,開始數落他的罪狀:“千乘、博昌之間,方圓幾百裡的地方,下起血雨,衣服都被染紅了,大王您知道這事嗎?”齊湣王說:“知道。”淖齒又問:“嬴、博之間,地麵裂開,深到能看到泉水,大王您知道嗎?”齊湣王又答:“知道。”淖齒接著問:“有人在宮門前哭泣,去找卻找不到人,離開後又能聽到哭聲,大王您知道嗎?”齊湣王還是說:“知道。”淖齒就說:“天上降血雨染紅衣服,這是上天的警告;大地開裂露出泉水,這是大地的警告;有人在宮門前哭泣,這是人的警告。天、地、人都發出警告了,大王您卻不知道警醒,怎麼能不受到懲罰呢!”說完就在鼓裡把齊湣王給殺了。

荀子對這事兒評論說:國家啊,是天下最有利的形勢。用正確的治國之道來治理國家,國家就能非常安定、繁榮,這是積累美好事物的源頭。要是不用正確的方法治理,國家就會麵臨極大的危險,成為沉重的負擔,這樣的話,有國家還不如沒有。到了最糟糕的時候,想當個普通老百姓都不行。齊湣王和宋康王就是例子。所以治理國家,以義為根本就能稱王天下,以信為根本就能稱霸諸侯,隻靠權謀就會走向滅亡。

要是以禮義來治理國家,並且不讓任何事情損害禮義。哪怕做一件不義之事、殺一個無辜之人就能得到天下,仁德的人也不會去做。就這樣堅定地守護著國家,內心如此穩固。和他一起治理國家的人,都是秉持正義的義士;製定的國家刑法,都是合乎義理的義法;君主極力倡導,率領群臣一心向往的,是正義的誌向。這樣一來,百姓就會以義來敬仰君主,國家的根基就穩固了。根基穩固國家就安定,國家安定天下也就安定了。所以說:用國家來成就義,很快就能聲名遠揚,商湯和周武王就是這樣,這就是所謂的以義立而稱王。

如果德行還沒達到最高境界,義還沒有完全實現,但是天下的事理大致都能掌握,刑賞和承諾在天下都有信譽,臣下都清楚地知道君主是可以信賴的。政令已經公布,即便看到利弊得失,也不欺騙百姓;盟約已經簽訂,即便看到利弊得失,也不欺騙盟友。這樣的話,軍隊強大,城池堅固,敵國就會畏懼;國家統一且治理清明,盟友就會信任。即便處在偏僻落後的國家,也能威震天下,春秋五霸就是這樣。這就是所謂的以信立而稱霸。

要是隻以功利來治理國家,不致力於伸張義、堅守信,隻追求利益。對內不惜欺騙百姓來獲取小利,對外不惜欺騙盟友來謀取大利。不修正自己治理國家的方法,卻總是覬覦彆人擁有的東西。這樣一來,臣下和百姓就都會以欺詐之心對待君主。君主欺騙臣下,臣下欺騙君主,那上下就離心離德了。這樣的話,敵國就會輕視你,盟友就會懷疑你,權謀之術天天使用,國家卻免不了走向危險、被削弱,到最後就會滅亡,齊湣王和孟嘗君就是如此。所以,憑借強大的齊國,卻不致力於修禮義,不把政教作為根本,不追求統一天下,隻是一味地致力於對外結交和擴張。因此,齊國強大的時候,向南能打敗楚國,向西能壓製秦國,向北能擊敗燕國,在中原能滅掉宋國。可等到燕國、趙國起兵攻打齊國的時候,就像搖落枯葉一樣容易,結果齊湣王身死國亡,成為天下人的笑柄,後世說起惡行必然會提到他。這沒有彆的原因,就是因為不遵循禮義,隻靠權謀。

這三種情況,是明智的君主必須謹慎選擇的,也是仁人誌士必須清楚明白的。善於選擇的人能掌控彆人,不善於選擇的人就會被彆人掌控。

樂毅聽說晝邑人王蠋很賢能,就下令軍隊在晝邑周圍三十裡內不得騷擾。還派人去請王蠋出山相助,王蠋婉拒不去。燕人威脅說:“你要是不來,我們就屠了晝邑!”王蠋說:“忠臣不侍奉兩個君主,烈女不改嫁兩個丈夫。齊王不聽我的勸諫,所以我退隱到鄉下種地。如今國家破亡,君主死去,我沒能保全國家,你們又想用武力脅迫我,我與其不義地活著,不如死了算了!”於是就把脖子掛在樹枝上,奮力掙紮,扯斷樹枝自殺了。燕軍乘勝長驅直入,齊國的城池望風而潰。樂毅整頓燕軍,禁止士兵侵犯掠奪百姓,還四處尋找齊國的隱士,對他們以禮相待,讓他們聲名顯揚。他減輕百姓的賦稅,廢除殘暴的法令,恢複齊國原來的政策,齊國百姓都很高興。於是樂毅派遣左軍渡過膠東、東萊;前軍沿著泰山以東直到海邊,占領琅邪;右軍沿著黃河、濟水,駐紮在阿、鄄,與魏軍相連;後軍靠近北海,安撫千乘;中軍占據臨淄,鎮守齊國都城。還在郊外祭祀齊桓公和管仲,表彰賢人的裡巷,為王蠋修墓。在燕國得到封地的齊國人有二十多位,在薊城有爵位的有一百多人。六個月內,就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都設置為郡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一年,秦王、魏王、韓王在京師會麵。

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戊寅年,秦國和趙國在穰地會麵。秦國攻下魏國的安城,軍隊一直打到大梁才返回。

齊國發生淖齒之亂時,齊湣王的兒子法章改名換姓,跑到莒地太史敫家當傭人。太史敫的女兒覺得法章相貌不凡,不是普通人,很可憐他,常常偷偷給他送吃送穿,還和他私通。王孫賈原本跟隨齊湣王,後來和齊湣王走散,找不到齊湣王的下落。他母親對他說:“你早上出去晚回來,我就會靠著門張望;你晚上出去不回來,我就會靠著巷口張望。你現在侍奉大王,大王跑了,你卻不知道他在哪裡,你還有什麼臉回來呢!”王孫賈聽了,就跑到集市上大喊:“淖齒擾亂齊國,殺了齊湣王。想和我一起誅殺淖齒的,把右臂袒露出來!”集市上有四百多人響應,跟著王孫賈去攻打淖齒,把淖齒給殺了。於是齊國逃亡在外的大臣們一起尋找齊湣王的兒子,想要擁立他為齊王。法章一開始害怕被殺,過了很久才敢表明自己的身份,大臣們就擁立他為齊王,據守莒城抵抗燕國,還在國內發布公告說:“齊王已經在莒城即位了!”

趙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很想要,就提出用十五座城來交換。趙王不想給,又怕秦國強大;想給吧,又擔心被秦國騙。於是就問藺相如該怎麼辦,藺相如回答說:“秦國用城池來換和氏璧,大王您要是不答應,那理虧的就是我們;要是我們把和氏璧給了秦國,秦國卻不給我們城池,那理虧的就是秦國。比較這兩個辦法,寧可答應秦國,讓秦國承擔理虧的責任。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去秦國,如果秦國不給我們城池,我保證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帶回來!”趙王就派藺相如去了秦國。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根本沒有給趙國城池的意思。藺相如就用計騙回和氏璧,派隨從把和氏璧藏在懷裡,從小路偷偷返回趙國,自己則留在秦國聽候秦王發落。秦王覺得藺相如很有才能,沒有殺他,還以禮相待,送他回國。趙王任命藺相如為上大夫。

衛嗣君去世,他的兒子衛懷君繼位。衛嗣君喜歡洞察細微隱秘的事情。有個縣令掀開褥子,露出破舊的席子,衛嗣君聽說後,就賜給他一張新席子。縣令大吃一驚,覺得國君簡直像神一樣。衛嗣君還派人到關卡集市,用金子賄賂關卡官吏,不久後把關卡官吏召來,問他有沒有客商給你金子,你是怎麼處理的,關卡官吏嚇得不輕。衛嗣君寵愛泄姬,重用如耳,但又擔心他們因為受寵而蒙蔽自己,於是就抬高薄疑的地位來與如耳抗衡,尊崇魏妃來與泄姬匹敵,說:“用這種方法來相互製衡。”

荀子對此評論說:衛成侯和衛嗣君,都是隻會搜刮錢財、精打細算的君主,還沒做到獲取民心。子產做到了獲取民心,但還沒達到善於治理政事的程度。管仲善於治理政事,但還沒做到遵循禮義。所以遵循禮義的君主能稱王天下,善於治理政事的君主能使國家強大,獲取民心的君主能使國家安定,隻知道搜刮錢財的君主會走向滅亡。

赧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82年,己卯年,秦國攻打趙國,攻下兩座城池。

赧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81年,庚辰年,秦國再次攻打趙國,攻下石城。秦國的穰侯再次擔任丞相。

楚國想聯合齊國、韓國一起攻打秦國,順便圖謀周朝。周赧王派東周武公去對楚國令尹昭子說:“周朝可不能圖謀啊。”昭子說:“要說圖謀周朝,我倒是沒有這個想法,不過,為什麼不能圖謀呢?”武公說:“西周的土地,算上所有的,加起來也不過百裡。名義上是天下的共主,就算分割它的土地也不能使國家富裕,得到它的百姓也不能增強兵力。即便如此,攻打周朝還是會落個弑君的罵名。然而還是有人想攻打它,是因為看到周朝有祭祀的禮器。老虎的肉腥臊,而且爪牙鋒利,但人們還是要捕殺它;要是讓沼澤裡的麋鹿披上老虎的皮,人們捕殺它的欲望肯定會增加一萬倍。分割楚國的土地,足以使國家富裕;使楚國的名聲受損,足以使周王的地位尊崇。現在您要是想誅殺天下的共主,占有三代相傳的禮器,禮器一旦南遷,各國的軍隊可就會打到楚國了!”於是楚國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辛巳年,秦國白起打敗趙國軍隊,斬殺兩萬人,奪取了代地的光狼城。秦國又派司馬錯征發隴西的軍隊,經由蜀地攻打楚國的黔中,把黔中給攻克了。楚國隻好獻出漢北和上庸的土地。

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壬午年,秦國白起攻打楚國,奪取了鄢、鄧、西陵等地。

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希望在黃河以南的澠池舉行友好會盟。趙王不想去,廉頗和藺相如商量說:“大王要是不去,就顯得趙國軟弱膽小了。”趙王於是決定前往,藺相如隨行。廉頗送趙王到邊境,和趙王告彆時說:“大王此行,估計路程加上會盟的時間,回來不會超過三十天;如果三十天還沒回來,就請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要挾的念頭。”趙王答應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趙王和秦王在澠池會麵。喝酒喝到高興的時候,秦王請趙王彈奏瑟,趙王就彈了。藺相如見狀,也請秦王敲擊瓦缶,秦王不肯。藺相如說:“在這五步之內,我可以讓我的頸血濺到大王身上!”秦王身邊的侍從想殺藺相如,藺相如瞪大眼睛大聲嗬斥,侍從們都嚇得不敢動。秦王很不高興,但還是勉強敲了一下瓦缶。酒宴結束,秦國始終沒能占到趙國的便宜;趙國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秦國不敢輕舉妄動。趙王回國後,任命藺相如為上卿,職位在廉頗之上。

廉頗很不服氣,說:“我身為趙國的將軍,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藺相如不過是個出身低微的人,隻靠耍嘴皮子,職位卻在我之上。我感到羞恥,不甘心在他之下!”還揚言說:“我要是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藺相如聽說後,就不肯和廉頗見麵;每次上朝,常常稱病,不想和廉頗爭位次。出門要是遠遠看見廉頗,就趕緊調轉車頭躲開。藺相如的門客們都覺得很恥辱。藺相如問他們:“你們覺得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門客們說:“廉將軍比不上秦王。”藺相如說:“以秦王那樣的威風,我藺相如都敢在朝堂上嗬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藺相如雖然無能,難道會怕廉將軍嗎?隻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就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現在如果我們兩個像老虎一樣爭鬥,勢必不能共存。我這樣做,是把國家的危急放在前麵,把個人的仇怨放在後麵啊!”

廉頗聽說後,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門前請罪,兩人最終結為生死之交。

評論

這段曆史文本涵蓋了戰國末期多國政治、軍事、外交等多方麵的風雲變幻,荀子的論斷與具體史實相互映照,深刻揭示了治國理念與國家命運的緊密關聯,充滿曆史的厚重感與思辨價值:

治國之道決定興衰:齊湣王身死國亡的悲劇,印證了荀子“權謀立而亡”的觀點。齊湣王在位時驕橫暴虐,對內“弑諫臣、殺直言”,對外四處樹敵,妄圖以武力兼並二周,最終眾叛親離,被淖齒誅殺。這一結局有力地證明,僅憑權謀詐術治國,忽視道義與民心,必然走向滅亡。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樂毅伐齊時采取“禁止侵掠、禮賢下士、寬賦斂、除暴令”的政策,贏得齊國民心,迅速攻下七十餘城,體現出“義”在軍事與政治中的重要性。

外交博弈與戰略選擇:秦趙圍繞和氏璧的“澠池之會”,藺相如憑借智慧與勇氣“完璧歸趙”,展現了弱國在外交場合如何通過靈活策略維護國家尊嚴。同時,趙國“將相和”的故事更凸顯內部團結對國家穩定的關鍵作用。廉頗與藺相如從矛盾衝突到“刎頸之交”,化解內部矛盾,使趙國在強秦環伺下得以保全,印證了“上下同心”是國家抵禦外敵的堅實基礎。此外,楚國欲圖周室卻因東周武公的勸說而放棄,暴露出戰國時期各國在利益爭奪中對“名義”與“實際利益”的權衡,以及“天下共主”這一觀念在當時仍具影響力。

個人抉擇與曆史走向:王蠋“忠臣不事二君”,寧死不屈,展現出高尚的氣節與對故國的忠誠,其行為不僅為齊國士人樹立精神標杆,也折射出亂世之中知識分子的價值堅守。而王孫賈之母以“倚門倚閭”的樸素話語激勵兒子尋找齊王、反抗淖齒,反映出普通民眾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凸顯家國情懷在民間的深厚根基。衛嗣君雖以“察微隱”展現統治手腕,但荀子將其歸為“聚斂計數之君”,批判其治國隻重權術、忽視禮義與民生,預示此類治國方式難以長久維係國家穩定。

這段曆史生動展現了戰國末期弱肉強食的殘酷現實與複雜的政治生態,荀子的理論剖析為理解這一時期的興衰更迭提供了思想框架。它警示後世,治國需以道義為根本,以民為本,重視內部團結與外交智慧,方能在曆史的浪潮中屹立不倒。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一拳轟穿避難所 大秦:開局救始皇,手握人皇幡鎮天下 嬌嬌小撩精太軟,糙漢頂不住了 快穿:禁欲教官掐腰陪我玩轉三界 靈未央 鬥羅:收徒成神從截胡朱竹清開始 冒充太傅寡嫂後,他硬要兼祧兩房 攻略男配的正確方法 封界 靈墨踏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