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雲之逆襲傳奇:田單與樂毅的故事
當初,燕國攻打安平的時候,臨淄市的小官田單正好在安平。他讓家人把鐵皮包在車軸兩端。等到城被攻破,人們都爭著從城門出逃,很多人因為車軸折斷,車子損壞,被燕國俘虜了;隻有田單的家人因為車軸包了鐵皮,得以幸免,隨後逃到了即墨。那時,齊國大部分土地都被燕國占領,隻剩下莒城和即墨還在堅守。樂毅就合並了右軍和前軍去圍攻莒城,左軍和後軍去圍攻即墨。即墨大夫出城迎戰,不幸戰死。即墨人都說:“安平之戰時,田單家人靠鐵皮包軸得以保全,這人挺聰明,還懂軍事。”於是大家一起推舉田單為將領,抵抗燕軍。
樂毅圍攻這兩座城,一年都沒攻下來。後來他下令解圍,在離城九裡的地方紮營,還下令說:“城中百姓出來,不要抓捕;有困難的就賑濟他們,讓他們恢複舊業,以此安撫新歸附的百姓。”就這樣過了三年,兩座城還是沒攻下。這時,有人在燕昭王麵前進讒言說:“樂毅智謀過人,攻打齊國的時候,很快就拿下七十多座城。現在沒攻下的就兩座城了,不是他沒能力攻克,而是他想長久地憑借軍威使齊人屈服,然後自己在齊國南麵稱王。如今齊人已經差不多被征服了,之所以還沒行動,是因為他的妻兒還在燕國。況且齊國美女多,他可能都快忘了妻兒。希望大王您考慮這件事!”
燕昭王聽後,擺下酒宴,把進讒言的人找來,責備他說:“先王把整個國家都用來禮待賢能之人,不是為了貪圖土地留給子孫。隻是先王傳下來的德行淺薄,不能承受天命,國人不順從。齊國無道,趁著我們國家內亂,害死了先王。我即位後,對這事痛恨入骨,所以廣泛招攬群臣,對外招納賓客,就是為了報仇。要是有人能成功,我還想和他共享燕國。如今樂毅親自為我攻破齊國,夷平了齊國的宗廟,報了先王的仇,齊國本就該是樂毅的,不是燕國該得的。樂毅要是能擁有齊國,和燕國並列為諸侯國,結為友好鄰邦,一起抵禦諸侯的侵擾,這是燕國的福氣,也是我的心願。你怎麼敢說這種話!”說完就把這人殺了。燕昭王還賞賜給樂毅妻子王後的服飾,賞賜他兒子公子的服飾;又配備了馬車,後麵跟著一百輛車,派國相護送,把這些送到樂毅那裡,還封樂毅為齊王。樂毅非常惶恐,不敢接受,寫了封信,以死發誓表明忠心。從此,齊人佩服他的忠義,諸侯敬畏他的誠信,沒人再敢打什麼壞主意。
沒過多久,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燕惠王當太子的時候,就對樂毅不太滿意。田單得知這個情況後,就在燕國施展反間計,到處宣揚說:“齊王已經死了,齊國沒被攻下的就剩兩座城了。樂毅和燕國新王有矛盾,害怕被殺不敢回國,他以攻打齊國為名,實際上是想聯合兵力在齊國南麵稱王。齊人還沒歸附他,所以他暫且緩攻即墨,等待時機成熟。齊人現在就怕燕國派彆的將領來,那樣即墨就完了。”
燕國本來就有人對樂毅不滿,聽到這些反間的話,燕惠王就派騎劫去代替樂毅為將,召回樂毅。樂毅知道燕惠王不懷好意,就投奔趙國去了。燕軍的將士們因此感到氣憤不平,軍心開始不和。
田單讓城中百姓吃飯前一定要在庭院裡祭祀祖先,這樣一來,飛鳥都在城中盤旋飛舞著落下。燕人覺得很奇怪,田單趁機宣揚說:“肯定有神仙下凡來教導我們了。”這時有個士兵說:“我可以當神仙老師嗎?”說完就轉身跑了。田單趕緊起身把他拉回來,讓他麵向東坐下,像對待老師一樣侍奉他。士兵說:“我騙您的。”田單說:“你彆說出去。”就把他當神師,每次發布命令,都說是神師的旨意。接著又散布消息說:“我就怕燕軍把抓到的齊兵割掉鼻子,放在隊伍前麵,那樣即墨就守不住了!”燕人聽到後,就照做了。城中百姓看到投降的人都被割了鼻子,都憤怒不已,堅守城池,生怕被燕軍抓到。田單又施展反間計,說:“我怕燕軍挖我們城外的祖墳,這太讓人寒心了!”燕軍就真的把城外的祖墳都挖了,還焚燒屍體。齊人從城牆上看到這一幕,都痛哭流涕,想要出城作戰的憤怒情緒比之前強烈了十倍。
田單知道士兵們士氣可用,就親自拿著築牆和挖土的工具,和士兵們一起勞作;還把妻妾編入隊伍中;把家裡的食物都拿出來犒勞士兵。他讓披甲的士兵都藏起來,讓老弱婦孺登上城牆,還派使者去和燕軍約定投降,燕軍都歡呼萬歲。
田單又收集百姓的金子,湊了一千鎰,讓即墨的富豪送給燕軍將領,說:“我們馬上就投降了,希望你們進城後彆搶掠我們家族!”燕軍將領大喜,答應了他們。燕軍因此更加鬆懈。田單在城中收集到一千多頭牛,給它們披上深紅色的綢衣,畫上五彩的龍紋,在牛角上綁上鋒利的兵刃,在牛尾上綁上灌了油脂的蘆葦,點燃牛尾。他在城牆上鑿了幾十個洞,夜裡把牛放出去,五千名壯士跟在牛後麵。牛尾被燒得發熱,牛憤怒地衝向燕軍。燕軍大驚失色,看到牛身上都有龍紋,被碰到的非死即傷。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城中的人擊鼓呐喊著跟在後麵,老弱之人都敲打著銅器製造聲響,聲音震天動地。燕軍嚇得大敗而逃。齊人殺了騎劫,乘勝追擊,所經過的城邑紛紛背叛燕國,重新歸屬齊國。田單的兵力越來越多,一路乘勝追擊,燕軍一天天敗退,一直退到黃河邊,齊國的七十多座城都被收複了。於是田單從莒城迎接齊襄王回到臨淄,齊襄王封田單為安平君。
齊襄王立太史敫的女兒為王後,生下太子田建。太史敫說:“女兒沒通過媒人,自己就嫁人了,這不是我家的種,玷汙了我的門楣!”他終身都不見王後,而王後也沒有因為父親不見她,就失去為人子女的禮節。
趙王把觀津封給樂毅,對他很尊重寵愛,以此來震懾燕國和齊國。燕惠王派人去責備樂毅,同時又向他道歉說:“將軍您誤聽了彆人的話,以為和我有矛盾,就拋棄燕國投奔趙國。您為自己考慮是可以的,但您又拿什麼來報答先王對您的知遇之恩呢?”樂毅回信說:“從前伍子胥的建議被闔閭采納,吳國的勢力一直擴展到郢都;夫差卻不認同伍子胥的意見,還把他裝在皮袋子裡扔到江裡。吳王不明白伍子胥的遠見卓識可以立功,所以把他沉江也不後悔;伍子胥沒能早早看出君主度量不同,所以直到被扔進江裡還死不瞑目。讓自己免於災禍,建立功業,彰顯先王的功績,這是我最好的打算。遭受詆毀侮辱,敗壞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最害怕的。麵臨大罪,卻想僥幸獲利,從道義上來說,我不敢這麼做。我聽說古代的君子,即使交情斷絕,也不會說對方壞話;忠臣離開本國,也不會去洗刷自己的名聲。我雖然不才,但也多次受教於君子。希望您能明白我的心意!”於是燕王又封樂毅的兒子樂閒為昌國君,樂毅也依舊和燕國保持往來,最後在趙國去世,諡號望諸君。
田單擔任齊國相國,有一次路過淄水,看到一位老人涉水過河,凍得不行,上岸後都走不動了。田單就脫下自己的皮衣給老人穿上。齊襄王看到後很不高興,說:“田單對人這麼好,是不是想奪取我的國家?不早點想辦法,恐怕會有變故。”他左右看看沒人,這時岩下有個穿珠子的人,襄王就把他叫過來問道:“你聽到我剛才說的話了嗎?”那人回答:“聽到了。”襄王又問:“你覺得該怎麼辦?”那人說:“大王您不如把這變成自己的善舉。您嘉獎田單的善舉,下令說:‘我擔心百姓挨餓,田單就收留他們給他們吃的;我擔心百姓受凍,田單就脫下皮衣給他們穿;我憂慮百姓的勞苦,田單也同樣憂慮,很合我的心意。’田單有這樣的善舉,您嘉獎他,田單的善舉也就成了您的善舉。”襄王說:“好主意。”就賞賜給田單牛和酒。過了幾天,穿珠子的人又來見襄王說:“大王您上朝的時候,應該把田單召到朝堂,給他作揖,親口慰勞他。然後發布命令,尋找那些饑寒交迫的百姓,收容救濟他們。”襄王照做了,還派人到街巷裡去聽,聽到大夫們相互議論說:“田單愛護百姓,這都是大王教導有方啊!”
田單向齊襄王舉薦了貂勃。齊襄王有九個寵臣,他們想陷害安平君田單,就一起對齊襄王說:“燕國攻打齊國的時候,楚王派將軍率領一萬人來幫助齊國。如今國家已經安定,為什麼不派使者去感謝楚王呢?”襄王問:“你們覺得誰合適去?”這九個人都說:“貂勃可以。”貂勃出使楚國,楚王熱情款待他,還留他喝了幾個月的酒,沒讓他回來。這九個寵臣又一起對齊襄王說:“貂勃一個人能讓萬乘之君的楚王挽留他,不就是因為他倚仗田單的權勢嘛!況且田單和大王您,君臣之間沒什麼區彆,上下也沒有界限。而且他心懷不軌,對內安撫百姓,對外懷柔戎狄,禮待天下賢士,他肯定有不臣之心,希望大王您明察!”過了幾天,襄王說:“把相國田單叫來!”田單摘了帽子,光著腳,袒露著上身進宮,退下後還請求死罪。過了五天,襄王說:“你對我沒罪。你儘你的臣子之禮,我儘我的君王之禮就行了。”
評論
這段曆史跌宕起伏,以田單複國為主線,生動展現了戰國時期軍事謀略、君臣博弈與人心向背的複雜圖景,蘊含著深刻的曆史智慧與現實啟示:
軍事謀略的巔峰對決:田單憑借卓越的智謀實現逆風翻盤。他先是利用“鐵籠護軸”的細節展現未雨綢繆的遠見,後以“神師降臨”“反間樂毅”“劓降卒激民憤”“掘墓焚屍怒十倍”等連環計,巧妙利用心理戰瓦解燕軍鬥誌、凝聚齊人抗敵決心。最終以“火牛陣”這一奇襲戰術,創造了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證明在戰爭中謀略與士氣往往能扭轉實力差距。
君臣關係的微妙博弈:燕昭王與樂毅堪稱“明君賢將”的典範。昭王力排眾議,以“封王”之舉展現對樂毅的絕對信任,換來樂毅的忠誠與齊國七十城的戰績;而燕惠王因猜忌臨陣換將,導致功虧一簣,印證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重要性。反觀齊國,齊襄王對田單從猜忌到接納,在“貫珠者”的點撥下,學會將臣子的善舉轉化為君主的恩德,展現出君主平衡權力與人心的智慧。
人格魅力與政治倫理:樂毅麵對燕昭王的信任與齊王之位的誘惑,堅守忠義“以死自誓”;遭離間後雖奔趙,卻仍以書信表明心跡,維護先王知遇之恩,詮釋了“忠臣去國,不潔其名”的高尚品格。田單解裘衣人的善舉,既體現其愛民如子的情懷,也引發君主的猜忌,折射出臣子功高震主時的生存困境,以及在權力場中德行與權謀需平衡的複雜現實。
民心向背的決定性作用:樂毅伐齊初期“鎮新民”的懷柔政策,使齊地迅速歸附;但後期燕軍在騎劫指揮下的暴行如劓降卒、掘塚墓)激起齊人同仇敵愾,民心徹底倒向齊國。田單正是抓住這一關鍵,通過激發民眾的憤怒與鬥誌,實現複國大業,深刻證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曆史規律。
這段曆史宛如一部精彩的權謀大戲,既展現了個人在亂世中的智慧與抉擇,也揭示了國家興衰背後的政治邏輯與人性本質,對理解權力運行、軍事策略與道德倫理具有深遠意義。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