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公帶著一百多個騎兵去見項梁,項梁給了沛公五千士兵,還有五大夫級彆的將領十人。沛公回去後,帶兵攻打豐邑,終於把豐邑攻下了。雍齒逃到了魏國。
項梁派項羽另外去攻打襄城,襄城軍民堅守,一時攻不下來。好不容易攻下後,項羽把城裡的人都活埋了,然後回來報告項梁。
項梁聽說陳王確實死了,就召集各路將領到薛縣商議大事,沛公也去了。居鄛人範增,七十歲了,平常在家,喜歡琢磨奇謀妙計,他去勸項梁說:“陳勝失敗,那是必然的。秦國滅掉六國,楚國最無辜。自從楚懷王去了秦國沒能回來,楚國人到現在還同情他。所以楚南公說:‘楚國哪怕隻剩下三戶人家,滅亡秦國的也一定是楚國。’如今陳勝率先起義,不擁立楚國的後代卻自己稱王,他的勢力肯定長久不了。現在您在江東起兵,楚國那些紛紛起義的將領都爭著歸附您,就是因為您家世代都是楚國的將領,大家覺得您能重新擁立楚國的後代。”項梁覺得範增說得有道理,就在民間找到了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當時他正在給人放羊。這年夏天六月,項梁擁立熊心為楚懷王,這是順應百姓的期望。陳嬰擔任上柱國,被封了五個縣,和楚懷王一起定都盱眙。項梁自稱為武信君。
張良勸項梁說:“您已經擁立了楚國的後代,而韓國各位公子中,橫陽君韓成最為賢能,可以立他為王,這樣能多樹立一些同盟。”項梁就派張良去找韓成,找到了之後,擁立韓成為韓王,讓張良做司徒,韓王和張良帶著一千多人向西去收複韓國的土地,打下了幾座城,但很快又被秦國奪回去了;他們就在潁川一帶往來遊擊。
章邯打敗陳王後,就進兵到臨濟攻打魏王。魏王派周市出去,向齊國和楚國求救。齊王田儋和楚國將領項它都帶兵跟著周市去救魏國。章邯趁夜讓士兵們嘴裡銜著枚,不出聲地行軍,在臨濟城下把齊、楚聯軍打得大敗,殺死了齊王田儋和周市。魏王咎為了他的百姓,和秦軍約定投降,約定好後,自己點火自焚而死。他的弟弟魏豹逃到了楚國,楚懷王給了魏豹幾千人,讓他再去收複魏國的土地。齊國的田榮收攏了他哥哥田儋的殘兵,向東逃到東阿,章邯追擊並包圍了他們。齊國人聽說齊王田儋死了,就擁立原來齊王建的弟弟田假為王,田角為丞相,田角的弟弟田間為將軍,來抵禦諸侯。
這年秋天七月,下了很長時間的大雨。武信君項梁帶兵攻打亢父,聽說田榮那邊情況危急,就帶兵到東阿城下打敗了章邯的軍隊,章邯往西逃跑。田榮帶兵向東回到齊國。武信君獨自追擊敗逃的秦軍,派項羽和沛公另外去攻打城陽,把城陽的人都殺了。楚軍駐紮在濮陽東邊,又和章邯交戰,再次打敗了他。章邯重新振作起來,堅守濮陽,引河水環繞城池。沛公和項羽就離開,去攻打定陶。
八月,田榮攻打並趕走了齊王田假,田假逃到楚國,田角逃到趙國。田間之前去救趙國,就留在趙國不敢回去了。田榮於是擁立田儋的兒子田市為齊王,自己做丞相,田橫為將軍,平定了齊地。章邯的兵力越來越多,項梁多次派使者去通知齊國和趙國,讓他們發兵一起攻打章邯。田榮說:“楚國殺了田假,趙國殺了田角和田間,我就出兵。”楚國和趙國不同意。田榮很生氣,始終不肯出兵。
郎中令趙高仗著皇帝的恩寵,專權放縱,因為私人恩怨殺了很多人,他害怕大臣們上朝奏事的時候跟皇帝說這些事,就勸二世說:“天子之所以尊貴,就是因為大臣們隻能聽到他的聲音,卻見不到他的麵。而且陛下您年輕,不一定對所有事情都精通。現在坐在朝堂上,如果對事情的處理有不恰當的地方,就會在大臣麵前暴露自己的短處,這可不是向天下顯示您神明的做法。陛下您不如深居宮中,和我以及熟悉法律的侍中一起等大臣奏事,事情來了一起商量處理。這樣,大臣們就不敢上奏那些有疑問的事,天下人都會稱讚您是聖主。”二世采納了他的計策,就不再上朝接見大臣,常常待在宮中。趙高在宮中處理事務,所有事情都由趙高決定。
趙高聽說李斯對這些事有意見,就去見丞相李斯,說:“關東的盜賊越來越多,現在皇上卻還急著征發更多徭役,修建阿房宮,收集那些狗馬之類沒用的東西。我想勸諫,可我地位低,這本來就是您丞相該管的事,您怎麼不去勸諫呢?”李斯說:“確實啊,我早就想勸了。可現在皇上不上朝,整天待在深宮裡。我要說的話,不方便讓彆人傳。想見皇上,又沒機會。”趙高說:“您要是真的想勸諫,我來幫您找皇上有空的時候,通知您。”於是,趙高趁二世正在玩樂,身邊有美女相伴的時候,派人告訴丞相:“皇上這會兒有空,可以來奏事。”丞相就到宮門前求見。像這樣搞了三次。二世生氣地說:“我平常空閒的日子那麼多,丞相不來;我剛要享受私人時光,丞相就來奏事!丞相是覺得我年輕好欺負,還是故意刁難我呢?”趙高趁機說:“沙丘的密謀,丞相也參與了。現在陛下您當了皇帝,可丞相的地位沒有進一步提升,他心裡恐怕是希望能裂土封王啊。而且陛下您要是不問我,我還不敢說。丞相的大兒子李由是三川郡守,楚國盜賊陳勝等人都是丞相家鄉鄰縣的人,所以楚國盜賊公然橫行,經過三川城的時候,李由都不肯出擊。我聽說他們之間有書信往來,但還沒查清楚,所以一直沒敢跟您說。況且丞相在宮外,權力比陛下您還大。”二世覺得有道理,想查辦丞相,但又怕情況不屬實,就先派人去調查三川郡守李由和盜賊勾結的情況。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李斯聽說了這件事,就上書陳述趙高的短處,說:“趙高掌握著生殺大權,和陛下您沒什麼兩樣了。從前田常做齊簡公的相國,竊取了國君的恩威,對下得到百姓擁護,對上得到群臣支持,最後殺了齊簡公,奪取了齊國,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現在趙高有邪惡放縱的心思,有危害反叛的行為,他家的富有,就像當年田氏在齊國一樣,而且他貪得無厭,追求利益沒完沒了,權勢僅次於陛下您,他的欲望沒有儘頭,還想劫持陛下您的威信,他的野心就像當年韓玘做韓王安的相國時一樣。陛下您要是不防備,我擔心他一定會發動叛亂。”二世說:“這說的什麼話!趙高本來就是宦官,但他不因為處境安逸就肆意妄為,也不因為處境危險就變心,他品行高潔,一心向善,才走到今天這一步,因為忠誠得到提拔,因為守信保住官位,我真覺得他很賢能。而您卻懷疑他,這是為什麼呢?況且我不依靠趙高,又該依靠誰呢!而且趙高這個人,精明廉潔,辦事得力,對下了解人情世故,對上能讓我滿意,您就彆懷疑他了!”
二世向來寵愛信任趙高,擔心李斯會殺了趙高,就私下把李斯上書的事告訴了趙高。趙高說:“丞相最忌憚的就是我,我要是死了,丞相就會像田常那樣謀反。”
這時,盜賊越來越多,而關中不斷征發士兵向東去攻打盜賊。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一起進諫說:“關東盜賊紛紛起義,秦國發兵追擊,殺死和逃亡的人數眾多,但還是鎮壓不下去。盜賊之所以多,都是因為戍邊、運輸、勞役太苦,賦稅又太重。請暫且停止阿房宮的修建,減少四方的戍邊任務和運輸。”二世說:“凡是擁有天下的人,就應該能肆意享受,君主重視並嚴明法令,下麵的人就不敢為非作歹,這樣才能統治天下。像虞舜、夏禹那樣的君主,雖然貴為天子,卻親自吃苦受累去為百姓犧牲,這還要法令乾什麼!況且先帝出身諸侯,兼並了天下,天下平定後,對外驅逐四方蠻夷來安定邊境,修建宮室來彰顯自己的功業,而您也看到先帝的功業是有章法的。現在我即位才兩年,盜賊就紛紛而起,你們卻不能禁止,又想廢除先帝做的事,這樣對上無法報答先帝,對下不能為我儘忠效力,你們憑什麼還在這個位置上!”於是把馮去疾、李斯、馮劫交給獄吏,查辦他們其他的罪行。馮去疾和馮劫自殺了,隻有李斯被關進監獄。二世把李斯交給趙高處置,讓趙高審問李斯和他兒子李由謀反的情況,還把他們的宗族、賓客都抓了起來。趙高審訊李斯,對他嚴刑拷打了一千多下,李斯實在受不了疼痛,就被迫承認謀反。
李斯之所以沒自殺,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口才好,又有功勞,實際上並沒有謀反的心,他想上書向二世申訴,希望二世能醒悟過來赦免他。於是他在獄中上書說:“我做丞相治理百姓,到現在已經三十多年了。當初秦國土地狹小,不過千裡,兵力也隻有幾十萬。我竭儘自己微薄的才能,暗中派謀士,給他們金銀珠寶,讓他們去遊說諸侯;又暗中整治軍備,整飭政教,任用善戰的勇士,尊崇功臣;所以最終威逼韓國,削弱魏國,攻破燕國、趙國,滅掉齊國、楚國,終於兼並了六國,俘虜了他們的國君,擁立秦王為天子。又在北麵驅逐匈奴、貉族,在南麵平定百越,來顯示秦國的強大。還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頒布天下,樹立秦國的威名。這些都是我的罪過啊,我早就該死了!皇上幸好讓我發揮能力,我才能活到現在。希望陛下您明察!”奏書呈上後,趙高讓獄吏扔掉,不上奏給二世,還說:“囚犯怎麼能上書!”
評論
這段曆史生動呈現了秦末時期各方勢力的複雜博弈以及秦朝統治集團內部的激烈鬥爭,深刻揭示了曆史發展的必然性與人物命運的戲劇性。
在反秦勢力方麵,項梁成為重要核心。範增建議項梁立楚後以順應民心,項梁接納此計,找到楚懷王孫心並立其為楚懷王,這一舉措巧妙地凝聚了楚人對秦朝的仇恨與複國願望,極大增強了反秦力量的號召力與凝聚力。張良建議項梁立韓成,試圖壯大反秦陣營,韓成與張良在潁川一帶的活動,雖艱難但為反秦事業添磚加瓦。而劉邦在項梁支持下實力增強,成功奪回豐邑,展現出一定的發展潛力。項羽雖作戰勇猛,但坑殺襄城百姓的行為儘顯殘暴,埋下了日後失民心的隱患。
各方勢力之間的矛盾與利益糾葛也十分突出。田榮因項梁等未滿足其要求殺田假等),拒絕出兵共同抗擊章邯,導致反秦力量未能形成有效合力,削弱了整體實力,暴露出起義軍內部為了自身利益缺乏大局觀,難以形成穩固聯盟的問題,這也從側麵反映出在複雜局勢下,各方勢力難以協調一致,共同應對強大的秦朝。
秦朝統治集團內部,趙高憑借二世的寵信專權跋扈,為鞏固自身權勢,不擇手段地陷害他人。他巧妙設計,利用二世與李斯的矛盾,讓二世對李斯產生懷疑。李斯雖曾位高權重,但在權力鬥爭中逐漸處於劣勢。麵對趙高的誣陷,李斯試圖上書自辯,卻被趙高阻攔。二世的昏庸與偏信,使秦朝的朝政愈發黑暗腐朽。而馮去疾、李斯、馮劫進諫,希望通過停止阿房宮工程、減輕百姓負擔來緩解社會矛盾,卻被二世拒絕。二世的剛愎自用,對現實形勢的誤判,堅持嚴苛統治,進一步加劇了秦朝的社會危機,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李斯在獄中上書,細數自己對秦朝的功績,希望能獲赦免。然而,他的遭遇頗具諷刺意味。曾經為秦朝統一與鞏固立下汗馬功勞的丞相,在權力鬥爭與昏君統治下,陷入絕境。他一生追求權力與富貴,卻在秦末風雲變幻中逐漸迷失,最終成為秦朝腐朽統治的犧牲品。這一係列事件表明,秦朝在內外交困下,統治集團內部混亂不堪,無法有效應對反秦浪潮,其滅亡已不可避免。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