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軍多次侵擾搶奪漢軍用來運輸糧草的甬道,漢軍糧食短缺。漢王就和酈食其商量怎麼削弱楚國的勢力。酈食其說:“以前商湯討伐夏桀,把夏桀的後代封在杞國;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把紂王的後代封在宋國。如今秦朝喪失德行、背棄道義,侵略諸侯,毀滅他們的國家,讓諸侯們沒有立足之地。陛下您要是能重新擁立六國諸侯的後代,這些國家的君臣和百姓肯定都會感激您的恩德,對您無比敬仰,願意做您的臣民。您的德義施行後,麵向南就可以稱霸天下,楚國肯定會整理衣襟,恭敬地來朝拜您。”漢王說:“好主意!趕緊去刻印章,先生您就帶著印章去辦這件事吧。”
酈食其還沒出發,張良從外麵進來拜見漢王。漢王正在吃飯,說:“子房,快過來!有客人給我出主意削弱楚國勢力呢。”漢王把酈食其的話詳細告訴了張良,問:“你覺得怎麼樣?”張良說:“誰給陛下出的這個主意啊?陛下您的大事要辦不成了!”漢王問:“為什麼這麼說呢?”張良回答道:“請讓我借您麵前的筷子,為大王您分析一下。以前商湯、周武王封夏桀、商紂王的後代,是因為他們有把握掌控這些後代的生死命運;現在陛下您能掌控項羽的生死嗎?這是不行的第一點。周武王進入殷商後,表彰商容居住的裡巷,釋放被囚禁的箕子,為比乾修墓,現在陛下您能做到嗎?這是不行的第二點。周武王打開巨橋的糧倉,散發鹿台的錢財,賞賜給貧窮的百姓,現在陛下您能做到嗎?這是不行的第三點。殷商的事結束後,周武王把兵車改為普通車輛,把兵器倒著存放,向天下表明不再用兵,現在陛下您能做到嗎?這是不行的第四點。把馬放養在華山的南麵,顯示自己不再打仗,現在陛下您能做到嗎?這是不行的第五點。把牛放牧在桃林的北麵,表明不再運輸和積聚糧草,現在陛下您能做到嗎?這是不行的第六點。
天下的遊說之士,離開自己的親人,舍棄祖墳,告彆老朋友,跟隨陛下您四處奔波,就是希望能有一天得到一塊封地;現在要是重新擁立六國諸侯的後代,這些遊說之士就會各自回去侍奉他們原來的君主,和親人團聚,回到老朋友身邊,祭掃祖墳,那陛下您還能和誰一起奪取天下呢?這是不行的第七點。況且楚國要是不衰弱,重新擁立的六國諸侯就會又轉而屈服跟隨楚國,陛下您怎麼能讓他們稱臣呢?這是不行的第八點。如果真用了這位客人的計謀,陛下您的大事可就完了!”
漢王聽了,立刻停下吃飯,吐出嘴裡的食物,罵道:“這個書呆子,差點壞了老子的大事!”趕緊下令把刻好的印章銷毀。
荀悅評論說:製定策略、決定勝負的方法,關鍵有三點:一是“形”,二是“勢”,三是“情”。“形”,說的是大體上得與失的狀況;“勢”,說的是臨時應變、進退的時機;“情”,說的是內心的想法和實際的態度。所以有時候策略相同、事情相似,但結果卻不同,就是因為這三點運用不同。
當初,張耳、陳餘勸說陳涉恢複六國,是為了給自己樹立黨羽;酈食其也勸說漢王這麼做。同樣是勸說恢複六國,結果卻不一樣,是因為陳涉起義的時候,天下人都想滅亡秦朝;而楚漢相爭,勝負還沒定下來,現在天下人不一定都想滅亡項羽。
所以恢複六國,對陳涉來說,是增加自己的黨羽,又增添了秦朝的敵人;況且陳涉當時還不能完全掌控天下的土地,這就是把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給彆人,施行看似空洞的恩惠,卻能得到實際的好處。恢複六國,對漢王來說,就是割讓自己擁有的土地去資助敵人,設立空洞的虛名,卻要遭受實際的災禍。這就是同樣的事情,情況卻不同。
宋義等著秦、趙兩國兩敗俱傷,這和以前卞莊刺虎的說法一樣。在戰國時期,鄰國相互攻打,沒有急迫的危險,這種策略還可行。戰國時期各國已經存在很久了,一場戰爭的勝負,不一定就關乎存亡;那種形勢下,人們並不急於滅亡敵國;進攻可以趁機獲利,後退也能保全自己,所以積聚力量等待時機,趁著敵人疲憊的時候進攻,當時的形勢就是這樣。現在楚國和趙國興起,與秦國勢不兩立,安危的關鍵,瞬間就會發生變化,前進就能成功,後退就會遭殃。這就是同樣的事情,形勢卻不同。
討伐趙國的戰役中,韓信把軍隊駐紮在泜水邊上,趙軍卻無法打敗他。彭城之戰,漢王在睢水邊上作戰,士兵們都往睢水裡逃,楚軍大獲全勝。為什麼呢?趙軍離開本國出來迎戰,見到有利可圖就前進,知道有困難就後退,心裡想著退路,沒有拚死一戰的決心;而韓信的軍隊孤立無援,背水一戰,士兵們都抱著必死的決心,沒有二心,這就是韓信取勝的原因。漢王深入敵國,還擺酒設宴,士兵們貪圖安逸,戰鬥意誌不堅定;楚國都城失守,楚軍士兵都充滿激憤,抱著挽救失敗、奔赴國難的急切心情,決心拚死一戰,這就是漢王失敗的原因。而且韓信挑選精兵防守,趙軍卻是懷著退縮心思的士兵去進攻;項羽挑選精兵進攻,漢軍卻是用懈怠懶惰的士兵去應對,這就是同樣的事情,實際情況卻不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所以說:權謀不能事先設定,變化不能提前謀劃。隨著時間推移而轉移,順應事物變化而改變,這才是製定策略的關鍵。
漢王對陳平說:“天下亂紛紛的,什麼時候才能安定下來呢?”陳平說:“項王手下忠心耿耿的大臣,像亞父範增、鐘離眛、龍且、周殷這些人,也就幾個而已。大王您要是能拿出幾萬斤黃金,施行反間計,離間他們君臣之間的關係,讓他們相互猜疑。項王這個人,生性猜忌,容易聽信讒言,他們內部肯定會互相殘殺,到時候我們趁機出兵攻打,一定能打敗楚國。”漢王說:“好!”就拿出四萬斤黃金給陳平,任憑他怎麼使用,不過問收支情況。陳平用很多黃金在楚軍中施行反間計,散布謠言說:“鐘離眛等各位將領,為項王效力,功勞很大,可是始終不能得到封地封王,他們想和漢王聯合,滅掉項氏,瓜分楚國的土地,各自稱王。”項王果然開始懷疑鐘離眛等人。
夏天四月,楚軍把漢王圍困在滎陽,情況危急,漢王請求講和,提出把滎陽以西的土地劃歸漢朝。亞父範增勸項羽趕緊攻打滎陽;漢王為此很擔憂。項羽派使者到漢軍營地,陳平讓人準備了豐盛的宴席。端上去後,看到是楚國的使者,就假裝驚訝地說:“我還以為是亞父的使者呢,原來是項王的使者!”又把宴席撤下去,換上粗劣的飯菜給楚國使者。楚國使者回去後,把這些情況詳細報告給項王,項王果然對亞父範增大為懷疑。亞父想趕緊攻下滎陽城,項王卻不信任他,不肯聽從他的建議。亞父得知項王懷疑自己,憤怒地說:“天下大事基本上已經定局了,君王您自己看著辦吧,我請求告老還鄉!”在回去的路上,還沒到彭城,亞父背上就生毒瘡死了。
五月,將軍紀信對漢王說:“情況太危急了!請讓我去騙楚軍,大王您趁機悄悄逃走。”於是陳平在夜裡從滎陽城東門放出兩千多名女子,楚軍見狀從四麵圍攻。紀信則乘坐漢王的車子,車上插著黃色車蓋和左邊的大旗,大喊:“糧食吃光了,漢王投降楚國。”楚軍都高呼萬歲,跑到城東去圍觀。因此漢王得以帶著幾十名騎兵從西門逃走,他命令韓王信和周苛、魏豹、樅公守衛滎陽。項羽見到紀信,問:“漢王在哪裡?”紀信回答:“已經出城走了。”項羽氣得把紀信燒死了。周苛和樅公商量說:“魏豹是反複無常、背叛過我們的人,很難和他一起守城!”於是就把魏豹殺了。
漢王逃出滎陽,到達成皋,進入關中,打算召集軍隊再次東進。
轅生勸漢王說:“漢軍和楚軍在滎陽對峙好幾年了,漢軍常常陷入困境。希望大王您從武關出兵,項王肯定會帶兵向南追擊。大王您堅守營壘,不要和他交戰,讓滎陽、成皋之間的漢軍能得到休息,同時讓韓信等人有時間安撫河北趙地,聯合燕國、齊國,然後大王您再回到滎陽。這樣一來,楚國要防備的地方就多了,兵力分散;漢軍得到休息後,再和楚軍交戰,一定能打敗他們!”漢王聽從了這個計策,出兵到宛城、葉縣一帶,和黥布一邊行軍一邊收集兵力。項羽聽說漢王在宛城,果然帶兵南下;漢王堅守營壘,不與楚軍交戰。
漢王在彭城戰敗,解圍向西撤退的時候,彭越之前攻占的城池都丟了,他獨自帶領軍隊向北,駐紮在黃河邊上,常常作為漢軍的遊擊部隊往來襲擊楚軍,切斷楚軍的後路和糧草供應。這個月,彭越渡過睢水,在下邳和項聲、薛公交戰,打敗了楚軍,殺了薛公。項羽於是派終公守衛成皋,自己向東攻打彭越。漢王帶兵北上,打敗終公,又重新駐軍成皋。
六月,項羽打敗彭越,趕走了他,聽說漢王又駐軍成皋,就帶兵西進,攻下滎陽城,活捉了周苛。項羽對周苛說:“你要是為我效力,我封你為上將軍,賞你三萬戶的封地。”周苛大罵道:“你不趕快投降漢王,馬上就會成為俘虜;你根本不是漢王的對手!”項羽氣得把周苛煮死了,還殺了樅公,俘虜了韓王信,接著包圍了成皋。漢王逃跑,隻和滕公乘坐一輛車從成皋的玉門出去,向北渡過黃河,在小修武的客舍住下。第二天清晨,漢王自稱是漢軍使者,騎馬衝進趙軍營地。張耳、韓信還沒起床,漢王就直接到他們臥室,奪走他們的印信兵符,用來指揮召集各位將領,重新安排他們的職位。韓信、張耳起床後,才知道漢王來了,大吃一驚。漢王奪走兩人的軍隊後,就命令張耳巡視趙地,做好防守工作。任命韓信為相國,召集趙國還沒出征的士兵去攻打齊國。其他將領也陸續從成皋出來,跟隨漢王。楚軍於是攻下成皋,想向西進軍;漢軍派兵在鞏縣阻擊,使楚軍不能西進。
評論
這段曆史生動展現了楚漢相爭的激烈膠著狀態,各方在戰略謀劃、用人之道與局勢應對上展開了精彩博弈,深刻影響著楚漢戰爭的走向。
在戰略決策方麵,酈食其建議劉邦複立六國之後以削弱楚國權力,這一策略看似以德義服人,實則脫離當時實際。張良憑借敏銳的洞察力,從多個角度犀利反駁,指出此計若行,劉邦將失去天下人心與爭奪天下的力量,無異於自掘墳墓。劉邦從善如流,果斷放棄該計劃,避免了重大戰略失誤。這不僅體現出張良的高瞻遠矚,也凸顯劉邦善於納諫的領導特質,二者的互動成為楚漢爭霸中決策正確與否影響局勢的典型案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荀悅對決策要素“形、勢、情”的論述,深刻剖析了不同情境下相同策略產生不同結果的原因。複立六國之策,於陳勝可行,因當時天下皆欲亡秦,此舉可壯大反秦力量;於劉邦則不可,因楚漢勝負未分,立六國是資敵之舉。這一論述揭示出決策需因時、因地製宜,不能墨守成規,為理解曆史事件背後的邏輯提供了深刻視角。
陳平的反間計是楚漢相爭中的關鍵謀略。他精準把握項羽多疑猜忌的性格弱點,建議劉邦用重金離間項羽君臣關係。劉邦果斷給予支持,不問錢財出入,充分展現對陳平的信任。陳平依計行事,成功使項羽懷疑鐘離眜等將領,更巧妙設計讓項羽對範增產生嫌隙。範增作為項羽的重要謀士,其離去極大削弱了楚軍的謀劃能力,使項羽在決策上更加孤立無援,楚漢雙方的智謀較量由此發生重要轉變。
戰場局勢瞬息萬變,滎陽之戰將雙方的攻守態勢展現得淋漓儘致。楚軍圍困滎陽,劉邦陷入絕境,先是求和不成,後靠紀信假扮自己詐降,才得以趁機逃脫。這一過程中,紀信舍生取義,為劉邦贏得生機,彰顯出忠義精神。劉邦脫出滎陽後,聽取轅生建議,通過迂回戰術調動楚軍,使自己獲得喘息機會,同時讓韓信得以鞏固北方勢力,為日後戰略反攻奠定基礎。
彭越在楚漢戰爭中扮演著重要的遊擊角色。他雖未占據固定城池,但憑借遊兵不斷騷擾楚軍,斷絕其糧草供應,有力地牽製了楚軍力量,成為影響楚漢局勢的重要變數。彭越的行動表明,在戰爭中,靈活多變的戰術同樣能對整體戰局產生重大影響。
劉邦在戰爭中展現出極強的應變能力與掌控力。他在成皋麵臨困境時,果斷奪取韓信、張耳兵權,重新部署力量,既保證自身安全,又為後續作戰保留實力。這一係列行動體現出劉邦作為領導者在複雜局勢下的果斷與謀略,能根據形勢變化迅速調整戰略,保持對局勢的掌控。
總體而言,這一時期楚漢雙方圍繞滎陽、成皋等地展開激烈爭奪,劉邦在張良、陳平、轅生等謀士輔佐下,憑借正確決策、靈活戰術與強大的應變能力,逐漸扭轉不利局麵;而項羽剛愎自用,中反間計失去範增,在戰略與用人上漸露頹勢。楚漢相爭的天平開始向劉邦傾斜,曆史正朝著新的方向發展。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