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己亥年到辛醜年,共三年。
太祖高皇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己亥年,冬天十月,漢王追擊項羽到固陵,和齊王韓信、魏相國彭越約定好一起攻打楚軍。結果韓信、彭越的軍隊沒按時來,楚軍趁機攻打漢軍,把漢軍打得大敗。漢王隻好又堅守營壘,他對張良說:“諸侯不按約定來,這可咋辦?”張良回答說:“楚軍眼看就要被打敗了,但韓信和彭越還沒有確定的封地,他們不來也是正常的。您要是能和他們一起共享天下,他們馬上就會來。齊王韓信的封王,並不是您本意,韓信心裡也不踏實;彭越本來已經平定梁地,當初您因為魏豹的緣故,封彭越為相國,現在魏豹死了,彭越也希望封王,可您一直沒確定這事。現在您要是能把睢陽以北到穀城的土地都封給彭越做王,把從陳縣以東到海邊的土地給齊王韓信。韓信老家在楚地,他想重新得到家鄉的土地。您要是舍得拿出這些地方答應給他們倆,讓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作戰,那麼打敗楚軍就容易了。”漢王聽了張良的建議。這樣一來,韓信和彭越就都帶兵來了。
十一月,劉賈向南渡過淮河,包圍了壽春,還派人去勸誘楚國大司馬周殷。周殷背叛了楚國,帶著舒城的兵力屠殺了六縣,發動九江的軍隊迎接黥布,一起又屠殺了城父,然後跟著劉賈與各路漢軍會合。
十二月,項王退到垓下,這時他兵力少,糧食也吃完了,和漢軍交戰沒能取勝,就退回營壘。漢軍和諸侯的軍隊把他圍了好幾層。夜裡,項王聽到漢軍四麵八方都唱起了楚地的歌謠,大驚失色,說:“難道漢軍已經完全占領楚地了嗎?怎麼楚人這麼多!”於是他夜裡起身,在營帳中喝酒,情緒激昂地唱起悲歌,眼淚一道道流下來。身邊的人也都跟著哭,沒人敢抬頭看他。隨後,項王騎上他那匹名叫騅的駿馬,手下八百多名騎馬的壯士跟著他,趁夜突破重圍,向南飛馳而去。
天亮後,漢軍才發覺項王跑了,連忙命令騎將灌嬰率領五千騎兵去追。項王渡過淮河後,能跟上他的騎兵隻剩下一百多人。到了陰陵,項王迷了路,就向一個老農問路,老農騙他說“往左走”。往左走後,卻陷入了大沼澤地,因此漢軍很快就追上了他們。
項王又帶著人馬向東跑,到了東城,隻剩下二十八名騎兵,而追擊的漢軍騎兵有幾千人。項王自己估計這次是逃不掉了,就對他的騎兵們說:“我從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了,親身經曆七十多次戰鬥,從來沒打過敗仗,所以才稱霸天下。可今天最終被困在這裡,這是上天要滅亡我,不是我打仗不行。今天肯定是要拚死一戰了,我願意為大家痛痛快快地打一場,一定突出重圍,斬殺敵將,砍倒軍旗,讓你們知道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作戰的過錯。”於是他把騎兵分成四隊,分彆朝著四個方向。漢軍把他們重重包圍。項王對他的騎兵說:“我給你們拿下一個敵將。”然後命令騎兵們從四麵衝下去,約定在山的東邊分三處集合。接著項王大喊著衝下去,漢軍都被嚇得紛紛躲避,項王果然斬殺了一名漢將。這時,郎中騎楊喜追趕項王,項王瞪大眼睛對他大喝一聲,楊喜連人帶馬都嚇壞了,倒退了好幾裡。項王和他的騎兵在約定的三處會合,漢軍不知道項王在哪一處,就把軍隊分成三部分,又圍了上去。項王再次騎馬衝出去,又斬殺了一名漢軍都尉,殺了近百人。再把他的騎兵聚攏起來,僅僅損失了兩名騎兵。項王問騎兵們:“怎麼樣?”騎兵們都佩服地說:“就像大王您說的那樣!”
這時項王想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正停船靠岸等在那裡,他對項王說:“江東雖然小,但土地方圓千裡,民眾有幾十萬,也足夠您稱王了。希望大王您趕快渡江!現在隻有我這兒有船,漢軍來了,他們沒船渡江。”項王笑著說:“上天要滅亡我,我還渡江乾什麼呢?再說我當初和江東八千子弟兵渡江西征,如今沒有一個人回來。即使江東父老可憐我,還讓我稱王,我又有什麼臉麵去見他們呢?就算他們不說什麼,我自己心裡能不愧疚嗎?”於是把自己騎的騅馬送給亭長,命令騎兵們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兵器與漢軍交戰。光項王自己就殺死了幾百名漢軍,他身上也受了十幾處傷。項王回頭看見漢軍騎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呂馬童不敢正視,指著項王給中郎騎王翳看,說:“這就是項王!”項王說:“我聽說漢王用千金懸賞我的頭,還封萬戶侯,我就成全你吧。”說完就自刎而死。
王翳割下項王的頭,其他騎兵為了爭搶項王的屍體,相互踐踏殘殺,死了幾十人。最後,楊喜、呂馬童以及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到項王身體的一部分。五個人把屍體拚湊起來,正好都對上,因此把懸賞的萬戶封地分成五份,封這五個人都為列侯。
楚地基本都平定了,隻有魯縣還沒投降。漢王打算率領天下的軍隊去屠城。到了魯縣城下,還能聽到彈琴讀書的聲音,因為魯縣是堅守禮義的地方,百姓為君主守節。漢王就拿著項王的頭給魯縣的父老鄉親看,魯縣這才投降。漢王按照魯公的禮儀,把項王埋葬在穀城,還親自為他發喪,哭了一場才離開。項氏家族的各支親屬,漢王都沒有誅殺,還封項伯等四人都為列侯,賜他們姓劉。那些被擄掠到楚地的百姓,也都讓他們回到自己家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太史公說:項羽崛起於民間,隻用三年時間,就率領五路諸侯滅掉秦朝,分割天下,封王封侯,政令都由他發出。雖然他的王位沒有善終,但近古以來還不曾有過這樣的人物!等到項羽放棄關中,懷念楚地,放逐義帝而自立為王,又埋怨諸侯背叛自己,這就很難成功了。他自誇功勞,逞個人的才智,卻不學習古人的經驗,以為霸王的功業,隻要靠武力征伐就能治理好天下。結果五年就丟了國家,自己死在東城,到死還不醒悟,也不責備自己,還說“是上天要滅亡我,不是我用兵的過錯”,這不是太荒謬了嗎!
揚子《法言》中有人問:“楚軍在垓下戰敗,項羽臨死時說‘這是天意啊!’,這可信嗎?”回答說:“漢王能使眾人的計策都發揮作用,依靠眾人的計策調動眾人的力量;而項羽摒棄眾人的計策,隻靠自己的力量。能調動彆人力量的人就能取勝,隻靠自己力量的人就會失敗。這和天意有什麼關係呢!”
漢王返回,到了定陶,直接衝進齊王韓信的軍營,奪走了他的兵權。
臨江王共尉不投降,漢王派盧綰、劉賈去攻打並俘虜了他。
春季正月,漢王改封齊王韓信為楚王,統治淮北地區,定都下邳。封魏相國建城侯彭越為梁王,統治魏國舊地,定都定陶。
漢王下令說:“戰爭已經持續八年,百姓跟著受苦太久了。如今天下戰事結束,赦免天下死刑以下的罪犯。”
諸侯王們都上書,請求尊奉漢王為皇帝。二月甲午日,漢王在汜水北岸登上皇帝位。改稱王後為皇後,太子為皇太子,追尊母親為昭靈夫人。
皇帝下詔說:“原衡山王吳芮,率領百越的軍隊,協助諸侯,誅滅殘暴的秦朝,立有大功。諸侯擁立他為王,項羽卻侵奪他的土地,稱他為番君。現在封吳芮為長沙王。”又說:“原越王無諸,世代供奉越國的祭祀,秦朝侵奪他的土地,使越國的宗廟得不到祭祀。諸侯討伐秦朝時,無諸親自率領閩中的軍隊協助滅秦,項羽卻廢除他,不封他為王。現在封無諸為閩越王,統治閩中地區。”
皇帝向西定都洛陽。
夏季五月,士兵們都解散回家。
皇帝下詔:“百姓以前有的聚集在山林湖澤躲避戰亂,沒有登記戶籍。現在天下已經平定,命令他們各自回到本縣,恢複原來的爵位和田宅。官吏要用法令條文教育、告誡他們,不要打罵侮辱軍中的將士。爵位在七大夫以上的,都讓他們有食邑;七大夫以下的,都免除他們自身及全家的賦稅徭役,不用服役。”
皇帝在洛陽南宮設宴,說:“列侯、各位將軍,都彆對朕隱瞞,都說真心話,我為什麼能得到天下?項羽為什麼會失去天下?”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派人攻城略地,就把攻下的地方封給他們,和天下人共享利益;項羽卻不是這樣,對有功的人進行迫害,對賢能的人猜疑,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皇帝說:“你們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說在營帳中出謀劃策,決定千裡之外的勝利,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應軍餉,保證糧道暢通,我不如蕭何;統帥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我能任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有一個範增卻不能任用,這就是他被我打敗的原因。”群臣都心服口服。
韓信到了楚國,召見當年給他飯吃的漂母,賞賜她千金。又召見曾經讓自己受胯下之辱的少年,任命他為中尉,還對各位將相說:“這是個壯士。當年他侮辱我的時候,我難道不能殺了他嗎?隻是殺他沒有正當理由,所以我忍了下來,才有了今天。”
彭越接受漢王的封王之後,田橫害怕被殺,就和他的五百多名部下逃到海上,住在一個島上。皇帝因為田橫兄弟本來平定了齊地,齊地有很多賢能的人歸附他們,現在他們在海上,如果不收服,以後恐怕會作亂。
於是皇帝派使者赦免田橫的罪過,召他來。田橫推辭說:“我曾經烹殺了陛下的使者酈食其,現在聽說他弟弟酈商是漢朝的將領,我很害怕,不敢奉詔。請讓我做個平民,留在海島上。”使者回去報告,皇帝就下詔給衛尉酈商說:“齊王田橫要是來了,他的人馬隨從,誰敢動他們,就滅族!”然後又派使者拿著符節,把給酈商下詔的情況詳細告訴田橫,說:“田橫來,大可以封王,小也能封侯;要是不來,就發兵討伐!”
田橫就和他的兩個門客乘坐驛站的馬車前往洛陽。離洛陽還有三十裡,到了屍鄉的客館。田橫對使者說:“臣子拜見天子,應該先洗個澡。”於是就在這裡停下,他對門客說:“我當初和漢王都麵南稱王,現在漢王成了天子,我卻成了逃亡的俘虜,要麵北稱臣侍奉他,這恥辱已經夠大了。而且我殺了人家的兄長,卻要和他弟弟一起侍奉君主,就算他畏懼天子的詔令不敢怎麼樣,我自己心裡能不愧疚嗎?再說陛下想見我,不過是想看看我的樣子罷了。現在把我的頭砍下來,快馬送到三十裡外,容貌還不會改變,還能看。”說完就自刎了,讓門客捧著他的頭,跟著使者快馬去報告皇帝。皇帝感歎說:“唉!從平民起家,兄弟三人相繼稱王,難道不賢能嗎!”皇帝為他流下眼淚,任命他的兩個門客為都尉,派兩千名士兵,用王者的禮儀安葬了田橫。安葬之後,兩個門客在田橫的墳墓旁挖了個洞,都自刎而死,到地下去追隨田橫。皇帝聽說後,十分震驚。因為覺得田橫的門客都很賢能,還有五百人在海上,就派使者去召他們。這些人到了之後,聽說田橫死了,也都自殺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評論
這段曆史涵蓋了楚漢相爭的最終結局以及漢朝初建時的諸多關鍵事件,生動展現了曆史的風雲變幻與人物命運的起伏,蘊含著深刻的曆史教訓與啟示。
楚漢相爭的落幕以垓下之戰為關鍵節點。項羽在這場戰役中,儘管前期叱吒風雲,但此時已陷入絕境。兵少食儘,四麵楚歌,楚軍士氣崩潰。項羽突圍後,雖在東城展現出非凡的勇猛,數次突出重圍,但終究大勢已去。他拒絕渡江東山再起,選擇自刎而死,儘顯英雄末路的悲壯。項羽的失敗,正如太史公與揚子《法言》所論,他自矜功伐,不善於納諫用人,背離關中,放逐義帝,失去民心,憑借武力經營天下,卻不知順應曆史潮流,最終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
相比之下,劉邦在楚漢相爭中的表現更具戰略眼光與政治智慧。他雖在追擊項羽時遭遇韓信、彭越不至的困境,但能聽從張良建議,以利益誘使二人參戰,展現出善於協調各方勢力的能力。最終,劉邦贏得楚漢戰爭的勝利,建立漢朝,這不僅得益於他身邊張良、蕭何、韓信等傑出人才的輔佐,更在於他能夠充分發揮這些人才的優勢,用人之長,容人之短,從而成就帝業。
漢朝建立初期,劉邦對功臣的分封以及一係列政令的頒布,體現出其鞏固政權、安撫民心的政治意圖。封韓信為楚王、彭越為梁王等,既是對功臣的酬謝,也是穩定局勢的手段。赦天下罪人、讓士兵罷歸回家、恢複百姓爵祿田宅等舉措,有助於恢複社會秩序,贏得百姓支持,為漢朝的長治久安奠定基礎。
劉邦與群臣探討得天下與項羽失天下的原因,凸顯出他善於總結經驗、反思得失的品質。他坦誠承認自己在運籌帷幄、治國理政、統軍作戰等方麵不如張良、蕭何、韓信,但能用人得當,這成為他成功的關鍵。這種對自身清醒的認識和對人才的重視,是劉邦作為領導者的卓越之處。
韓信在楚國的一係列舉動,如賜千金給漂母、任用曾羞辱自己的少年為中尉,展示出他的感恩之心與豁達胸懷,表明他並非睚眥必報之人,也體現出他對過往經曆的深刻理解與超越。
田橫的故事則充滿了悲劇色彩與氣節。他因曾烹殺酈食其,麵對劉邦的征召心懷愧疚與恐懼。但在劉邦的逼迫下,雖有機會稱王封侯,卻因尊嚴與道義選擇自殺。他的五百門客聽聞其死訊後,也紛紛自殺,這種忠誠與氣節令人感慨。田橫及其門客的行為,反映出當時社會對忠義、尊嚴的崇尚,與劉邦集團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形成鮮明對比,也為這段曆史增添了一抹彆樣的色彩。
總體而言,這段曆史呈現出楚漢相爭的宏大畫卷與漢朝初建的複雜局勢。它揭示了領導者用人、決策、順應民心的重要性,也展現了曆史變遷中人物的不同抉擇與命運歸宿,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曆史經驗與深刻的思考。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