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楚國人季布是項羽手下的將領,曾多次讓皇帝陷入困境並羞辱他。項羽滅亡後,皇帝懸賞千金捉拿季布,誰敢窩藏他,就滅三族。季布隻好剃光頭發,脖子戴上枷鎖,把自己賣身為奴,到了魯地朱家那裡。朱家心裡知道他就是季布,就把他買下來安置在田舍,自己則前往洛陽拜見滕公,勸說道:“季布有什麼罪過呢!臣子各為自己的君主效力,這是職責所在呀;項羽的臣子難道能全部殺光嗎?如今皇上剛剛奪得天下,卻因為個人恩怨去追捕一個人,這顯得多麼心胸狹隘呀!況且以季布的賢能,如果漢朝追捕得太緊,他不是往北逃到匈奴,就是往南逃到南越。忌恨壯士而把他逼到敵國去,這就像伍子胥鞭打楚平王的墳墓一樣注:伍子胥因楚王殺其父兄,逃到吳國,後帶兵破楚,鞭楚王墓)。您為什麼不找個合適時機跟皇上說說這事呢!”滕公找了個機會,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進言。皇上於是赦免了季布,召他入朝任命為郎中,朱家此後就再也沒和季布見過麵。
季布的舅舅丁公,也是項羽的將領,在彭城西邊追擊皇帝,把皇帝逼得很緊。短兵相接時,皇帝著急了,回頭對丁公說:“咱們兩個好漢難道要互相為難嗎!”丁公聽了就帶兵回去了。等到項羽滅亡,丁公前來拜見皇帝。皇帝卻把丁公帶到軍中示眾,說:“丁公身為項王的臣子卻不忠誠,正是他讓項王失去了天下。”說完就把丁公殺了,還說:“讓後世做臣子的人不要效仿丁公!”
臣司馬光說:高祖從豐、沛起兵以來,網羅豪傑,接納逃亡和反叛的人,也不算少了。等到登上皇位,丁公卻單單因為不忠誠被殺,這是為什麼呢?打天下和守天下,形勢不一樣啊。當各路英雄相互競爭的時候,百姓沒有固定的君主,來投奔的人就接納,這本來是合適的做法。等到貴為天子,四海之內,沒有人不是臣子;如果不明確禮義來昭示天下,讓做臣子的人都懷著二心去謀取私利,那麼國家怎麼能長治久安呢!所以從大義的角度做出決斷,讓大義人都清楚地知道,做臣子不忠誠的人是沒有容身之地的;而那些為了私利結恩情,就算曾對自己有救命之恩,也因為大義不能認同。殺一個人能讓千萬人畏懼,高祖考慮事情難道不是既深遠又周全嗎!他的子孫享有皇位四百多年,也是應該的呀!
齊國人婁敬去隴西戍守,路過洛陽,他放下拉車的橫木,穿著羊皮襖,通過齊國人虞將軍求見皇上。虞將軍想給他換身漂亮衣服,婁敬說:“我要是穿綢緞衣服來的,就穿著綢緞衣服去拜見;要是穿粗布衣服來的,就穿著粗布衣服去拜見,反正我終究不敢換衣服。”於是虞將軍進宮向皇上通報,皇上召見了婁敬,問他有什麼事。婁敬說:“陛下定都洛陽,難道是想和周朝比興盛嗎?”皇上說:“是呀。”婁敬說:“陛下取得天下的方式和周朝不一樣。周朝的祖先,從後稷被封在邰地開始,積累德行和善舉,曆經十幾代,到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時候,諸侯自然歸附,最終滅掉殷商成為天子。等到成王即位,周公輔佐他,這才營建洛邑,因為認為這裡是天下的中心,諸侯從四方來納貢述職,路程遠近都差不多。有德行就能容易地稱王,沒有德行就容易滅亡。所以周朝興盛的時候,天下和睦融洽,諸侯和四方少數民族沒有不臣服的,都來進獻貢品、履行職責。等到周朝衰落,天下沒有人來朝拜,周朝也無力控製了;這不隻是因為德行淺薄,也是因為形勢變弱了。如今陛下從豐、沛起兵,席卷蜀、漢,平定三秦,和項羽在滎陽、成皋之間作戰,大戰七十次,小戰四十次;讓天下百姓肝腦塗地,父子的屍骨暴露在荒野,多得數不清,哭泣的聲音還沒斷絕,受傷的人還沒康複;在這種情況下還想和成王、康王時期比興盛,我私下覺得沒法比呀。再說秦地四周有山河環繞,四麵都有險要關塞作為屏障,一旦突然有緊急情況,百萬大軍馬上就能召集起來。憑借著秦地原有的基礎,又有肥沃的土地,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天府之地呀。陛下進入函穀關在那裡定都,崤山以東即便發生動亂,秦地原有的地方也能完整地保有。這就好比與人爭鬥,不卡住對方的咽喉,按住對方的後背,就不能確保取得全麵勝利。現在陛下占據秦地,這也相當於卡住了天下的咽喉,按住了天下的後背呀。”皇帝詢問群臣的意見,群臣都是崤山以東的人,紛紛說:“周朝統治了幾百年,秦朝到二世就滅亡了。洛陽東邊有成皋,西邊有崤山、澠池,背靠黃河,麵向伊水、洛水,地勢的險要也足夠依靠。”皇帝又問張良。張良說:“洛陽雖然有這樣的險要地勢,但它中間的地方狹小,不過幾百裡,田地貧瘠,四麵都可能受到攻擊,這不是適合用兵的地方。關中左邊有崤山、函穀關,右邊有隴山、蜀山,沃野千裡。南邊有巴、蜀的富饒資源,北邊有胡人牧場的便利。憑借三麵險要地勢防守,隻需控製東麵就可以製約諸侯;諸侯安定的時候,通過黃河、渭水運輸天下的物資,往西供給京城;諸侯一旦有變故,順流而下,也足夠運送物資。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固若金湯、千裡沃野的天府之國呀。婁敬說得對。”皇帝當天就起駕西行,定都長安。任命婁敬為郎中,封號奉春君,賜姓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張良向來體弱多病,跟隨皇上進入關中後,就學習道家的養生方法,不吃飯,閉門不出,說:“我家世代做韓國的相國,等到韓國滅亡,我不惜萬金資產,為韓國向強大的秦國報仇,此事震動天下。如今憑借三寸不爛之舌成為皇帝的謀士,被封為萬戶侯,作為一個平民,這已經是頂點了,對我張良來說足夠了。我希望拋開人世間的事情,想跟隨赤鬆子去雲遊。”
臣司馬光說:人有生就有死,就像有黑夜就必然有白天一樣;從古到今,本來就沒有超脫生死而獨自長存的人。以張良的明辨事理、通達道理,足夠知道神仙之說虛幻不實;然而他想要跟隨赤鬆子雲遊,他的智慧由此可見一斑。處在功名這個階段,是臣子最難把握的。像高帝所稱讚的,不過是張良、蕭何、韓信三個豪傑罷了。韓信被殺,蕭何入獄,不就是因為功高震主卻還不懂得收斂嗎!所以張良托言跟隨神仙,拋棄人間俗事,把功名看作身外之物,對榮華利祿置之不理,所謂的明哲保身,張良做到了。
六月壬辰日,大赦天下。
秋天七月,燕王臧荼造反,皇上親自率軍征討。
趙景王張耳、長沙文王吳芮都去世了。
九月,俘虜了臧荼。壬子日,封太尉長安侯盧綰為燕王。盧綰家和皇上家是同鄉,盧綰又和皇上同一天出生;皇上很寵幸盧綰,群臣沒人敢和他比,所以特彆封他為王。
項羽原來的將領利幾造反,皇上親自率軍打敗了他。
閏九月,修建長樂宮。
項羽的將領鐘離眜,向來和楚王韓信關係很好。項羽死後,鐘離眜逃亡投奔韓信。漢王怨恨鐘離眜,聽說他在楚國,就下詔讓楚王韓信逮捕鐘離眜。韓信剛到自己的封國,巡視下屬縣邑時,都帶著軍隊進出。
太祖高皇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庚子年,冬天十月,有人上書告發楚王韓信謀反。皇帝就此事詢問各位將領,將領們都說:“趕緊發兵,把這小子活埋了!”皇帝沉默不語。又問陳平。陳平說:“有人上書說韓信謀反,韓信知道這事嗎?”皇帝說:“不知道。”陳平說:“陛下您的精銳部隊和楚國比,誰更強?”皇帝說:“超不過楚國。”陳平說:“陛下的各位將領,用兵有能超過韓信的嗎?”皇帝說:“沒人比得上他。”陳平說:“現在咱們的軍隊不如楚國精銳,將領又比不上韓信,如果發兵攻打他,這是逼著他打仗呀,我私下為陛下您感到危險!”皇帝說:“那該怎麼辦呢?”陳平說:“古時候天子有巡視天下、會合諸侯的慣例。陛下您隻管出去,假裝巡遊雲夢澤,在陳縣會合諸侯。陳縣,在楚國的西部邊界;韓信聽說天子以友好的名義出遊,按形勢他肯定覺得沒什麼事,就會到郊外迎接拜見您;他來拜見的時候,陛下您趁機把他抓住,這不過是一個大力士就能做到的事罷了。”皇帝覺得這個辦法可行,就派使者通告諸侯到陳縣會合,說“我要南遊雲夢澤”。皇帝隨後就出發了。
楚王韓信聽說後,心裡既懷疑又害怕,不知道該怎麼辦。有人勸韓信說:“把鐘離眜殺了去拜見皇上,皇上肯定高興,就沒什麼可擔心的了。”韓信聽從了這個建議。十二月,皇帝在陳縣會合諸侯,韓信拿著鐘離眜的首級去拜見皇上;皇上命令武士把韓信綁起來,放在後麵的車上。韓信說:“果然像人們說的:‘狡猾的兔子死了,獵狗就會被煮來吃;飛鳥打完了,好弓就會被收藏起來;敵國被攻破了,謀臣就會被殺死。’天下已經平定,我本來就該被煮了!”皇上說:“有人告發你謀反。”於是給韓信戴上刑具押回去,同時大赦天下。
評論
這段曆史圍繞漢朝建立初期的一係列政治事件展開,生動呈現了劉邦在鞏固政權過程中的舉措與權衡,以及眾多人物的命運起伏,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智慧與曆史教訓。
劉邦對季布和丁公的不同處置,展現出他在政治統治上的深謀遠慮。季布曾為項羽效力,多次使劉邦陷入困境,但劉邦聽從建議,從大局出發,赦免季布並任用他,彰顯出豁達胸懷與招攬人才的決心,有利於穩定人心,吸引更多人才為新政權效力。而丁公雖曾放過劉邦,但劉邦認為他身為項羽臣子卻不忠誠,這種行為若不加以嚴懲,會使臣子懷有二心,危及國家長治久安,因此將其斬首。正如司馬光所論,劉邦此舉明確了為臣之道,通過處置一人警示眾人,確保了政權的穩固,對漢朝的長遠發展意義重大。
婁敬與張良關於定都的建議,體現出對國家戰略布局的深刻思考。婁敬從曆史、地理、形勢等多方麵分析,指出洛陽雖有周室興盛的曆史,但如今形勢已變,漢朝建立曆經戰亂,不宜與周成王時相比。而關中地區地勢險要,土地肥沃,進可攻退可守,定都關中有利於掌控天下。張良進一步強調關中的地理優勢,認為其是天府之國,從軍事、經濟等角度都更適合作為都城。劉邦果斷采納建議,西都長安,這一決策為漢朝的穩定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顯示出劉邦善於傾聽不同意見,做出正確戰略抉擇的能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張良在功成名就後,選擇“從赤鬆子遊”,托於神仙,遺棄人間功名。他深知“功名之際,人臣之所難處”,目睹韓信被誅、蕭何係獄,明白功高震主的危險,以這種方式明哲保身。司馬光對張良此舉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他極具智慧,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懂得適時退隱,遠離權力紛爭,得以善終。
漢朝初期,異姓諸侯王臧荼、利幾的反叛,以及楚王韓信被疑謀反,反映出政權初建時內部潛藏的不穩定因素。臧荼、利幾的反叛或許源於對新政權的不安與自身野心,而韓信被人告發謀反,劉邦在處理此事時十分謹慎。諸將主張發兵攻打,劉邦未貿然行事,而是詢問陳平。陳平分析局勢,認為直接進攻風險太大,建議劉邦以偽遊雲夢之計誘捕韓信。韓信為表忠心,斬殺鐘離眜,但仍未能避免被劉邦擒獲。這一係列事件揭示出劉邦對異姓諸侯王權力的忌憚,以及他在鞏固政權過程中對潛在威脅的果斷處理,也從側麵反映出漢初政治局勢的錯綜複雜。
總體而言,這一時期的曆史充分展示了劉邦作為開國君主在鞏固政權方麵的努力與策略,他在用人、決策、處理內部矛盾等方麵的舉措,深刻影響著漢朝初期的政治格局。同時,眾多人物的命運也提醒著人們,在權力的舞台上,如何抉擇至關重要,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