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誼諫言與漢文帝朝諸事
“商鞅把禮義、仁恩都丟一邊了,一門心思就想著擴張進取。這做法實行了兩年,秦國的風俗就一天比一天差。所以在秦國,家裡要是有錢,兒子長大了就分家;家裡窮,兒子長大了就入贅到女方家。要是兒子借給父親農具,臉上都好像覺得自己給了天大的恩惠;母親要是拿個簸箕掃帚,馬上就會被嘮叨數落。媳婦抱著孩子,跟公公住在一起。婆媳要是看不順眼,就會頂嘴吵架。他們隻知道疼孩子、貪財逐利,和禽獸也沒多大區彆了。現在秦國遺留下來的風俗,還沒怎麼改變,人們越來越不講禮義,不顧廉恥,可以說每個月、每年都變得更糟糕。他們隻知道追逐利益,根本不考慮行為是否得當,現在甚至發展到有人殺害自己的父兄。可是大臣們卻隻把公文沒及時上報、不能按期完成任務這些事當成大事,對於風俗的敗壞、社會的衰敗,卻滿不在乎,見怪不怪,好像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要想改變這種風氣習俗,讓天下人都回心轉意,走上正道,可不是那些平庸的官吏能做到的。平庸的官吏隻知道舞文弄墨、處理些瑣碎事務,根本不懂大局。陛下您自己也不擔憂這些,我真為陛下感到惋惜!現在要是能確定禮儀製度,讓君主像君主,臣子像臣子,上下有等級差彆,父子、六親之間各有合適的相處方式。這樣的製度一旦確定,世世代代都會安定,以後也有了遵循的準則。要是製度不確定,就好比過河沒有船槳,船到河中間遇到風浪,肯定會翻。這真讓人長歎啊。
“夏朝、商朝、周朝的天子都傳承了幾十代,秦朝做天子才兩代就滅亡了。人的本性相差不大,為啥夏、商、周的君主能長治久安,而秦朝卻如此暴虐短命呢?原因是能弄清楚的。古代的君王,太子一出生,就按照禮儀來養育他。官員們穿戴整齊,畢恭畢敬地帶著太子到南郊去祭祀,經過皇宮的門樓就下車,經過宗廟就小步快走。所以太子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孩子開始懂事的時候,三公、三少就用孝、仁、禮、義來教導他,趕走品行不好的人,不讓太子看到不好的行為。還挑選天下品行端正、孝順父母、博學多聞、有道德學問的人來保護和輔佐太子,讓他們和太子一起生活、出入。這樣太子從出生起就看到的是正事,聽到的是正言,走的是正道,身邊前後左右都是正直的人。習慣和正直的人在一起,就很難不正直,就像在齊國長大就會說齊國話;習慣和不正直的人在一起,就很難不變得不正直,就像在楚國長大就會說楚國話。孔子說:‘小時候養成的習慣就像天性一樣,習慣成自然。’隨著知識增長,習慣也跟著養成,所以做事符合道義而不會愧疚;教化融入內心,行為就如同出自本性。夏、商、周能長久統治的原因,就是他們在輔佐太子方麵有這些完備的措施。到了秦朝就不一樣了,讓趙高輔佐胡亥,教他的都是斷案判刑這些事,胡亥學到的不是砍頭、割鼻,就是滅人三族。胡亥剛當上皇帝,第二天就拿人當靶子射箭,把忠心勸諫的人說成是誹謗,把深謀遠慮的人說成是妖言惑眾,他看待殺人就像割草一樣隨便。難道隻是胡亥本性惡劣嗎?是因為教導他的方式不對啊。俗話說:‘前麵的車翻了,後麵的車要引以為戒。’秦朝之所以很快滅亡,它的前車之鑒很明顯。可是如果不吸取教訓,後麵的車也會翻啊。天下的命運,取決於太子,太子品行好,關鍵在於儘早進行教育和選對身邊的人。在太子思想還沒被汙染的時候就進行教育,就容易教化成功;用道德學問、智慧禮義來開導他,這就是教育的力量;要是長期養成習慣,那就靠身邊的人了。南越和北胡的人,剛出生時哭聲一樣,喜好和欲望也沒什麼不同。等他們長大,形成了不同的風俗,即使經過多次翻譯都沒法溝通,有的甚至到死都不相往來,這就是教育和習慣造成的。所以我說選對身邊的人、儘早進行教育是最緊迫的事。教育得當,身邊的人正直,太子就會正直,太子正直天下就安定了。《尚書》說:‘天子有了美好的品德,百姓都能受益。’這是當前最該重視的事。
“一般人的智慧,隻能看到已經發生的事,看不到將要發生的事。禮是在事情還沒發生之前就加以禁止,而法是在事情發生之後才進行懲處。所以法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禮產生的效果卻難以察覺。用獎賞來鼓勵做好事,用刑罰來懲治做壞事,古代先王執行這樣的政策,像金石一樣堅定;推行這樣的法令,像四季更替一樣準確;依據這樣的原則,像天地一樣公正無私,難道會不重視嗎?然而之所以反複強調禮,是因為禮貴在能在惡行還沒萌芽的時候就杜絕它,在細微之處就開始教化,讓百姓在不知不覺中一天天向善,遠離犯罪。孔子說:‘審理案件,我和彆人差不多;但我一定要做到讓人們不再打官司。’為君主出謀劃策,最重要的是先弄清楚該選擇什麼、舍棄什麼。君主內心對取舍有了明確的判斷,國家安危的征兆就會在外部顯現出來。秦王想要尊崇宗廟、讓子孫安穩,這和商湯、周武王的想法是一樣的。可是商湯、周武王不斷擴大自己的德行,他們的朝代延續了六七百年都沒有衰敗。而秦王治理天下才十幾年就徹底失敗了。這沒有彆的原因,就是商湯、周武王對取舍的判斷很審慎,而秦王對取舍的判斷不審慎。天下就像一個大器物,現在人們放置器物,放在安穩的地方就安穩,放在危險的地方就危險。天下的情況和放置器物沒什麼不同,關鍵在於天子怎麼處置。商湯、周武王把天下建立在仁、義、禮、樂的基礎上,子孫延續了幾十代,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秦王把天下建立在法令、刑罰之上,災禍幾乎殃及自身,子孫也被滅絕,這也是天下人都看到的。這難道不是明顯的驗證嗎?人們說:‘聽彆人說話的方法,一定要結合他做的事來看,這樣說話的人就不敢亂說。’現在有人說禮義不如法令,教化不如刑罰,君主為什麼不拿商朝、周朝、秦朝的事來看看呢!君主的尊貴就好比殿堂,群臣就好比台階,百姓就好比地麵。所以台階有九級,殿堂的側邊遠離地麵,殿堂就顯得高;要是沒有台階,殿堂的側邊靠近地麵,殿堂就顯得低。高的難以攀登,低的容易被人踐踏,這是常理和形勢決定的。所以古代聖王製定等級序列,朝廷內有公、卿、大夫、士,朝廷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後有各級官員、小吏,一直到普通百姓,等級分明,而天子淩駕於眾人之上,所以天子的尊貴是不可企及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俗話說:‘想打老鼠又怕打壞了旁邊的器物。’這話說得很有道理。老鼠靠近器物,人們尚且害怕不敢扔東西打它,怕弄壞了器物,更何況是靠近君主的尊貴大臣呢!用廉恥、節禮來約束君子,所以有賜死但沒有殺戮侮辱的刑罰。因此,黥刑、劓刑這些刑罰不會施加到大夫身上,因為他們離君主很近。按照禮的規定:不敢查看君主馬匹的牙齒,踢到君主馬匹草料的人要受處罰,這是為了預先防止對君主的不恭敬。現在王、侯、三公這樣尊貴的人,天子都要對他們以禮相待,他們就好比古代天子所說的伯父、伯舅。可是現在卻讓他們和普通百姓一樣受黥刑、劓刑、髡刑、刖刑、笞刑、辱罵、死刑這些刑罰,這樣一來,殿堂不就沒有台階了嗎!受刑受辱的人不就太可憐了嗎!要是不講究廉恥,大臣們手握重權、身居高位,卻可能有像奴隸一樣不知羞恥的心!秦二世在望夷宮被殺的事,就是因為二世執法時像打老鼠卻不考慮旁邊的器物一樣,不考慮大臣的地位。我聽說:鞋子再新也不會放在枕頭上,帽子再破也不會用來墊腳。大臣曾經處在尊貴受寵的位置,天子對他們以禮相待,官吏百姓曾經對他們低頭敬畏。現在大臣要是犯了錯,皇帝可以罷免他,可以讓他退休,可以賜他死,甚至可以滅了他。但要是把他捆綁起來,用繩子拴著,交給司法官,讓他和罪犯一起勞作,司法官的小吏還對他辱罵鞭打,這可不是應該讓百姓看到的事。地位低賤的人要是習慣了看到尊貴的人一旦犯錯就受到這樣的對待,這可不是尊崇尊貴、敬重顯貴的教化方式。古代大臣要是因為不廉潔而被罷免,不會直接說他不廉潔,而是說‘簠簋不飾’;要是因為行為汙穢淫亂、男女無彆而獲罪,不會直接說他汙穢,而是說‘帷薄不修’;要是因為軟弱無能不能勝任而被免職,不會直接說他軟弱,而是說‘下官不職’。所以即使大臣確實犯了罪,也不會直接嚴厲地斥責他,還是會有所避諱。所以那些犯了大罪該受嚴厲譴責的大臣,聽到譴責,就會戴上白色的帽子,用毛繩係著,把劍放在盛水的盤子上,到請罪的地方去請罪,皇上不會派人把他捆綁起來拉走;要是犯了中等罪行,聽到命令就會自己了斷,皇上不會派人去勒他的脖子;要是犯了大罪,聽到命令就會麵向北方拜兩次,跪著自殺,皇上不會派人去揪住他行刑。皇上會說:‘您自己犯了錯,我對您是有禮的。’對大臣以禮相待,大臣們就會自我激勵;用廉恥來要求他們,他們就會注重氣節品行。皇上用廉恥、禮義來對待大臣,要是大臣不以氣節品行來報答皇上,那他就不是人了。所以風俗教化形成後,做臣子的都會顧及自己的行為,忘掉私利,堅守氣節,為義獻身。這樣就可以把不設專人控製的權力托付給他們,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給他們,這就是倡導廉恥、推行禮義帶來的結果,皇上又有什麼損失呢!不這樣做,卻一直沿用以前的做法,所以我說這真讓人長歎啊。”
賈誼因為絳侯周勃之前被逮捕入獄,最後卻沒事,所以用這些話來勸諫漢文帝。漢文帝很認同他的話,對待大臣有節製。從那以後,大臣有罪,都選擇自殺,不接受刑罰。
漢文帝中七年公元前173年)
冬天十月,漢文帝下令列侯的太夫人、夫人、諸侯王子以及俸祿二千石的官吏,不能擅自征調、抓捕百姓。
夏天四月,漢文帝大赦天下。
六月癸酉日,未央宮東闕的罘罳發生火災。
民間有人傳唱關於淮南王的歌謠:“一尺布,還能縫;一鬥粟,還能舂;兄弟二人不相容!”漢文帝聽到後,心裡很不是滋味。
漢文帝中八年公元前172年)
夏天,漢文帝封淮南厲王劉長的兒子劉安等四人為列侯。賈誼知道漢文帝肯定還會封他們為王,就上疏勸諫說:“淮南王悖逆無道,天下人誰不知道他的罪行!陛下您赦免他,把他流放,他自己生病死了,天下人誰不覺得他死得活該!現在卻尊崇罪人的兒子,這隻會讓天下人指責您。這些孩子長大了,怎麼可能忘掉他們的父親呢!白公勝為父親報仇,對象是祖父和叔父。白公勝發動叛亂,不是想奪取國家、取代君主,隻是為了發泄憤怒,親手衝向仇人胸口,就是要和仇人同歸於儘。淮南國雖然小,但黥布曾經利用過它,漢朝能留存下來,隻是僥幸罷了。讓仇人擁有足以危害漢朝的資本,這從策略上看是不利的。給他們人,積累他們的財富,這就算不會出現像伍子胥、白公勝那樣在大城市裡報仇的事,也可能會有專諸、荊軻那樣在宮廷中刺殺的事發生,這就好比把武器借給盜賊,給老虎添上翅膀。希望陛下您再考慮考慮!”漢文帝沒有聽從。
東方出現了彗星。
漢文帝中九年公元前171年)
春天,發生大旱。
漢文帝中十年公元前170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冬天,漢文帝前往甘泉宮。
將軍薄昭殺了漢朝的使者。漢文帝不忍心殺他,就讓公卿大臣去陪他喝酒,想讓他自己自殺,薄昭不肯。漢文帝又讓大臣們穿著喪服去哭他,薄昭這才自殺。
臣司馬光說:李德裕認為:“漢文帝殺薄昭,決斷是很英明的,但從道義上來說不太妥當。秦康公送彆晉文公時,有對死者如生時一樣的感慨。何況太後還在世,薄昭是太後唯一的弟弟,漢文帝毫不遲疑地殺了他,這沒辦法安慰太後的心。”我認為法律是天下公用的工具,隻有善於運用法律的人,對親疏關係一視同仁,法律麵前人人平等,這樣人們才不敢有所依仗而觸犯法律。薄昭雖然一向被稱為忠厚長者,但漢文帝不給他安排賢能的師傅,卻讓他掌握兵權。他驕縱犯上,以至於殺了漢朝使者,不就是有所依仗才這樣嗎!要是再赦免他,那和漢成帝、漢哀帝的時候有什麼區彆呢!魏文帝曾經稱讚漢文帝的美德,但不認同他殺薄昭這件事,說:‘皇後的家族,隻應當用恩情養育他們,而不應當給他們權力。一旦觸犯法律,又不得不懲處。’這是批評漢文帝一開始沒有防範約束薄昭,這話很有道理。那麼想要安慰母親的心,是不是一開始就要慎重對待呢!
評論
這段內容涵蓋了賈誼對國家治理的深刻見解以及漢文帝時期的諸多重要事件,展現了當時政治、文化等多方麵的狀況,對理解西漢初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賈誼的言論猶如一麵鏡子,清晰映照出當時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他對商鞅變法後秦國風俗敗壞的描述,揭示了單純追求功利而忽視道德禮義帶來的惡果,這種遺風在西漢初期仍有殘留,嚴重影響社會風氣。他強調太子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其關乎天下命運,提出應選賢能之人輔佐太子,儘早進行道德教化,這一觀點極具前瞻性,因為太子作為未來的統治者,其品德與才能直接決定國家走向。同時,賈誼深入剖析了禮與法的關係,指出禮能防患於未然,法隻能事後懲處,主張以禮義為核心治理國家,構建良好社會秩序。他還特彆提到對待大臣應注重廉恥節禮,避免過度羞辱,這樣既能維護大臣尊嚴,又能促使他們堅守氣節,為君主儘忠。這些見解全麵且深刻,為漢文帝提供了係統的治國思路。
漢文帝時期的具體事件也從側麵反映出當時的政治局勢。漢文帝對賈誼諫言的接納,體現出他作為君主願意傾聽不同聲音、積極尋求治理良策的態度。而封淮南厲王之子為列侯這一舉措,賈誼雖極力勸諫,但漢文帝未采納,這或許顯示出漢文帝在處理皇室宗親關係時的複雜考量,既要顧及親情,又要考慮國家穩定,其中的權衡頗為艱難。薄昭殺漢使者後,漢文帝從不忍心誅殺到最終逼其自殺的過程,反映出法律執行與親情之間的衝突。司馬光對漢文帝此舉的評價,引發我們對法律公正性與君主情感因素在政治決策中相互作用的思考。一方麵,法律應公正無私,不論親疏;另一方麵,君主在執行法律時,難免會受到親情等因素的乾擾。
這一時期,賈誼的思想為西漢治國理念的完善提供了理論基礎,而漢文帝的諸多決策與事件則構成了西漢政治發展的具體實踐。它們共同影響著西漢初期的政治走向,為後世在國家治理、皇室關係處理以及法律執行等方麵留下了寶貴的經驗與教訓。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