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169年,也就是壬申年,這一年冬天十一月,漢文帝跑去代地視察,到了春天正月才溜達回來。結果呢,夏天六月的時候,梁懷王劉揖去世了,還沒留下子嗣。這時候,賈誼坐不住了,趕緊給漢文帝上疏,那意思就是:“皇上啊,您要是現在不定下製度,照這形勢,過不了一兩代,諸侯們就得橫著走,根本不受控製,到時候咱大漢的法律可就成擺設了。您看現在能依靠的藩王也就淮陽王和代王。代王那邊挨著匈奴,能自保就不錯了;淮陽王跟那些大諸侯比起來,就跟臉上的小黑點似的,不僅沒啥威懾力,還容易被大國盯上,就像給人家送菜一樣。依我看呐,要不把淮南的地劃給淮陽王,再給梁王找個後人繼承,或者把淮陽北邊的幾座城和東郡劃給梁國。要是不行,那就把代王遷到睢陽去。這樣一來,梁國往北能擋住齊、趙,淮陽往南能製衡吳、楚,您就可以高枕無憂,再也不用擔心崤山以東出亂子啦。現在咱看著太平,是因為諸侯們都還年輕,過幾年您就知道厲害了。想當年秦始皇費了多大勁才滅了六國,現在您有能力掌控天下,卻要搞出像六國那樣的禍患,這可不能說您聰明呀。要是現在不管,等您百年之後,把這攤子留給太後和年幼的太子,那不得天下大亂嘛,這也不能算您仁義啊。”漢文帝一聽,覺得挺有道理,就按照賈誼的辦法,把淮陽王劉武改成梁王,地盤北到泰山,西至高陽,一下得了四十多個大縣。結果過了一年多,賈誼就去世了,年僅三十三歲。同時呢,把城陽王劉喜改成淮南王。
匈奴來犯與晁錯的對策
這時候匈奴又來搞事情,老是侵犯狄道。太子家令晁錯就給漢文帝上書,大談軍事。他說:“《兵法》裡講‘有必勝的將領,沒有必勝的百姓’,所以啊,要想邊境安穩,建立功名,選個好將領那是相當重要。而且打仗有三個關鍵:一是地形,二是士兵訓練,三是武器裝備。不同地形適合不同兵種和武器,要是搭配不對,十個都頂不上一個。士兵不精挑細選,訓練不到位,日常起居不精心,行動不協調,搶好處搶不到,躲災禍躲不及,前麵進攻後麵就散夥,不聽指揮,這都是訓練沒搞好的錯,一百個也打不過人家十個。武器裝備不精良,那跟赤手空拳沒啥區彆;鎧甲不堅固,跟光膀子差不多;弩射不遠,跟短兵器一樣;射不中,就跟沒箭一樣;射中了卻射不進去,跟沒箭頭一樣。這都是將領不重視武器裝備的禍,五個也頂不上人家一個。所以《兵法》說:‘器械不利,那就是把士兵往敵人懷裡送;士兵不行,就是把將領往敵人懷裡送;將領不懂兵法,就是把君主往敵人懷裡送;君主不選好將領,就是把國家往敵人懷裡送。這四點,可是打仗的關鍵啊。’
“我還知道,不同國家情況不一樣,匈奴的地形、作戰技巧跟咱不一樣。他們上山下山,穿越溪澗,咱的馬比不上;在險道上一邊跑一邊射箭,咱的騎兵比不上;能經得起風雨疲勞,忍得了饑渴,咱的士兵比不上,這都是匈奴的優勢。但是呢,在平原上,咱們的輕車、突擊騎兵能把他們打得暈頭轉向;咱們的強弩、長戟能射得又遠又準,他們的弓可比不上;咱們的堅固鎧甲、鋒利兵器,長短搭配,弩兵來回支援,士兵們一起上,他們可招架不住;咱們的步兵集中射箭,他們的皮甲、木盾牌根本擋不住;下馬近身搏鬥,他們也不是咱們的對手。這麼一看,匈奴有三項優勢,咱有五項優勢。您要是出動幾十萬大軍去打幾萬匈奴,這是以多打少的好辦法。不過呢,戰爭這玩意兒,那可是凶器,打仗就是危險的事兒,稍微不小心,強弱就反轉了,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帝王打仗,那得萬無一失。現在有些投降過來的胡人、義渠人啥的,好幾千呢,他們的飲食和作戰技巧跟匈奴一樣。咱可以給他們好裝備,再配上邊境的好馬,找個了解他們習俗、能團結他們的將領帶著。遇到險阻,就讓他們上;在平地,就用咱們的輕車、步兵對付匈奴。兩軍相互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再加上人多,這才是萬無一失的辦法。”漢文帝一看,這晁錯說得挺靠譜啊,趕緊給他回信表揚。
晁錯還沒完,又上書說:“我聽說秦朝打匈奴和南越,可不是為了保衛邊境、拯救百姓,純粹是貪心,想擴張地盤,結果事兒沒辦成,天下先亂了。而且秦朝出兵根本不了解形勢,打仗就被人俘虜,駐守就士兵大批死亡。匈奴人耐寒,南越人耐暑,秦朝的戍卒水土不服,好多人死在邊境,運物資的人也累死在路上。老百姓一聽說要去當兵,就跟去送死似的,所以秦朝隻能強迫那些犯過錯的官吏、上門女婿、商人去,後來連曾經有過商籍的,甚至祖父母、父母有過商籍的都不放過,最後連住在閭左邊的普通百姓都得去。這麼搞,大家心裡能不怨嗎?去了隻有死路一條,一點好處都沒有,死了家裡也得不到任何補償,所以陳勝一起義,大家就跟流水一樣跟著他,這都是秦朝用暴力強迫的後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匈奴人生活不依賴土地,到處遊牧,很容易騷擾邊境,想來就來,想走就走。這是他們的生存方式,卻搞得咱邊境百姓沒法安心種地。現在匈奴人老在邊境放牧打獵,瞅準咱守邊士兵少就入侵。皇上您要是不救,邊境百姓就會絕望,甚至可能投降匈奴;要是救,派的人少不管用,人多了,等遠處的軍隊趕到,匈奴早跑了。軍隊聚集著不撤,耗費太大;撤了,匈奴又來。年年這樣,咱老百姓可就苦不堪言了。皇上您關心邊境,派將領士兵去修築要塞,這是大好事。但現在遠處的士兵守一年就換,根本不了解匈奴的情況。我覺得不如選一些人長期住在邊境,安家種地,順便防守。把城牆修高,壕溝挖深,在要害地方和交通要道建立城邑,每個城邑不少於千戶人家。先蓋好房子,準備好農具,再招募百姓,給他們免罪、封爵,免除全家賦稅徭役,冬天夏天給衣服,供應糧食,直到他們能自給自足。邊境百姓要是好處不多,可不願意長期待在危險的地方。要是匈奴入侵,有人能把被搶走的東西奪回來,就把一半給他,官府出錢贖回。這樣一來,百姓們就會互相救助,不怕死也得跟匈奴乾。這可不是因為他們多愛戴皇上,而是為了保全家人和財產。這可比從東方來的不熟悉地形、害怕匈奴的戍卒強太多了。皇上您在這個時候移民充實邊境,讓遠方不用屯兵駐守,邊境百姓父子相保,沒有被俘虜的擔憂,好處能留給後世,還能留下聖明的名聲,這跟秦朝強迫百姓去送死,那可差太遠了。”漢文帝聽了,覺得有理,就開始招募百姓遷移到邊境。
圍繞漢文帝時期兩大重要事件,呈現出諸多值得探討之處:
賈誼的諸侯策略
敏銳洞察與深謀遠慮:賈誼在梁懷王去世、諸侯潛在威脅漸顯之時,迅速上疏漢文帝,準確預見了若不定製度,諸侯在一兩代後可能失控,致使漢朝法律失效的嚴峻形勢。他對諸侯勢力格局的分析鞭辟入裡,指出當時可依靠藩王的局限性,如代王自保艱難,淮陽王難以製衡大國。
合理規劃與政治智慧:賈誼提出的調整諸侯封地的策略極具政治智慧,無論是將淮南之地劃給淮陽王並為梁王找繼承人,還是重新劃分梁國與淮陽國的領地,目的都在於構建合理的地緣政治格局,使梁國與淮陽國分彆在北、南方向製衡齊、趙、吳、楚等大國,從而維護漢朝中央政權的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奠定基礎。
晁錯的軍事與移民策略
軍事理論的係統闡述:晁錯關於軍事的上書,係統且全麵。他依據《兵法》強調將領、地形、訓練及武器裝備在戰爭中的關鍵作用,並詳細對比漢匈雙方在作戰方麵的優劣勢,得出漢朝雖在某些方麵有優勢,但戰爭具有不確定性,必須謹慎對待的結論。同時,他還提出利用投降胡人的作戰技巧與漢朝軍事力量相互配合的策略,展現出對軍事戰略的深刻理解。
移民實邊的創新與遠見:晁錯對秦朝征戰政策的反思切中要害,指出秦朝因貪心擴張引發內亂。在此基礎上,他針對匈奴騷擾邊境的特點,提出移民實邊的策略。這一策略不僅考慮到邊境防禦的實際需求,通過長期定居的百姓熟悉當地情況,有效抵禦匈奴,還兼顧了百姓的利益,以諸多優惠政策吸引百姓前往,使百姓為保家人財產而積極防禦。從長遠看,既減輕了遠方屯兵的負擔,又為後世留下福祉,彰顯出卓越的遠見卓識。
漢文帝時期的臣子們開展對國家治理的深入思考與積極建言,他們的策略為漢文帝提供了應對諸侯與匈奴問題的思路,也為後世在處理類似政治、軍事和民生問題時,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充分體現了古代政治智慧在應對複雜局勢時的運用與實踐。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