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的建言與漢文帝的舉措
晁錯又接著說:“皇上您招募百姓遷移到邊境來充實邊防,讓屯守戍邊的事兒更省事,運輸物資的費用也減少了,這真是對百姓的大恩惠呀。下麵的官員要是真能領會您這份厚意,奉公守法,照顧好那些遷移過來的老弱之人,善待年輕力壯的人,團結他們的心,不欺負克扣他們,讓先來的人生活安樂,都不想老家了,那其他貧民就會羨慕,從而樂意前往。我聽說古代遷移百姓,會考察當地陰陽是否調和,嘗嘗水泉的味道,然後規劃城鎮、設立裡巷、劃分住宅,先蓋好房子,置辦器物,這樣百姓來了有住的地方,乾活也有工具可用。這就是為什麼百姓願意輕易離開故鄉,積極前往新的城邑。還會安排醫生、巫師,用來救治疾病,舉行祭祀活動,讓男女能成婚,生死都有人照顧,死後墳墓也能挨在一起,大家一起種樹養殖,房屋也完好安全。這樣就能讓百姓喜歡他們所處的地方,有長期定居的心思。
“我還聽說古代在邊境縣邑設置防禦敵人的製度,讓五家組成一伍,伍有伍長;十個伍長組成一裡,裡有假士;四個裡組成一連,連有假五百;十個連組成一邑,邑有假候。這些人都是從邑裡挑選出來的賢能之才,他們能保護大家、熟悉地形、了解民心。平時在邑裡就教百姓射箭的方法,戰時就教導百姓如何應對敵人。所以內部卒伍訓練有素,對外軍政就能穩定。讓他們習慣這種生活,不要隨意遷徙,小時候一起玩耍,長大了一起做事。夜裡打仗聽到聲音就能相互識彆,足以相互救援;白天打仗互相看得見,足以相互認識;彼此之間的友愛之情,足以讓他們為對方拚死效力。像這樣,再用豐厚的獎賞鼓勵,用嚴厲的刑罰威懾,那大家就會前赴後繼,勇往直前。遷移來的百姓要是沒有強壯的體魄和才能,那就隻是浪費衣服糧食,派不上用場;就算有才能,要是沒有好的官吏管理,也還是徒勞無功。皇上您拒絕和匈奴和親,我猜他們今年冬天可能會南下。要是能狠狠地整治他們一次,就能讓他們終身留下創傷。想要樹立威望,最好在秋天匈奴人開始南下的時候動手;要是匈奴來了卻不能把他們困住,讓他們得意洋洋地離開,以後就不容易製服他們了。”
晁錯這人性格嚴厲、剛直,又苛刻,憑借能言善辯得到太子的寵信,太子府上的人都叫他“智囊”。
公元前168年,也就是癸酉年,這一年冬天十二月,黃河在酸棗縣決口,向東衝垮了金堤,東郡征調大量士卒去堵塞決口。
到了春天三月,朝廷廢除了關卡,出入不再需要通行憑證。
晁錯對漢文帝說:“聖明的君主在位,百姓卻不會受凍挨餓,這不是因為君主能親自耕種給百姓吃,親自織布給百姓穿,而是因為他能為百姓開辟獲取財富的途徑。所以堯的時候有九年水災,湯的時候有七年旱災,但國家卻沒有被遺棄和瘦得皮包骨的人,這是因為儲備充足,事先做好了準備。現在天下統一,土地和人口數量不比湯、禹的時候少,又連著幾年沒有水旱天災,可儲備卻比不上那時,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土地還有潛力沒發揮出來,百姓還有餘力沒使出來;能種糧食的土地沒有全部開墾,山林水澤的資源沒有完全開發,四處遊蕩不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沒有全部回歸務農。
“人在寒冷的時候,不會等到有又輕又暖的衣服才穿;饑餓的時候,不會等到有美味的食物才吃;饑寒交迫的時候,就顧不上廉恥了。人之常情,一天不吃兩頓飯就會餓,一年不做衣服就會冷。肚子餓了沒飯吃,皮膚冷了沒衣穿,就算是慈母也沒法保住自己的孩子,君主又怎麼能擁有百姓的擁護呢!聖明的君主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鼓勵百姓從事農桑,減輕賦稅,增加儲備,充實倉庫,防備水旱災害,這樣才能擁有百姓。百姓呀,全看君主怎麼引導;百姓追求利益,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不分東西南北。
那珍珠、玉石、金銀,餓了不能當飯吃,冷了不能當衣穿,可大家卻都珍視它們,這是因為君主使用它們的緣故。這些東西又輕又小,容易收藏,拿在手裡,就能走遍天下而不用擔心饑寒。這就使得臣子輕易地背棄他的君主,百姓輕易地離開家鄉,盜賊受到誘惑,逃亡的人也容易攜帶財物。粟米、布帛,生長在土地裡,按時令成長,靠人力收獲,不是一天就能長成的;幾石重的東西,一般人扛不動,也不會被奸詐邪惡的人惦記,可一天沒有就得受饑寒。所以聖明的君主看重五穀而輕視金玉。
現在一個五口之家的農民,服役的人不少於兩個,能耕種的土地不過百畝,百畝土地的收成不過百石。春天耕種,夏天除草,秋天收獲,冬天貯藏,還要砍柴,為官府服役,應付各種徭役;春天不能躲避風塵,夏天不能躲避暑熱,秋天不能躲避陰雨,冬天不能躲避寒冷,一年四季沒有一天休息;還要私下裡迎來送往,吊唁死者,慰問病人,撫養孤兒,養育小孩。如此辛勤勞苦,還會遭受水旱災害,再加上緊急的政令、繁重的賦稅,征收賦稅還不按時,早上發布的命令晚上就改變。有糧食的人隻能半價賣掉糧食,沒有糧食的人就得借加倍利息的高利貸,於是就出現了賣田宅、賣子孫來償還債務的情況。而那些商人,大的囤積貨物,謀取暴利,小的開店販賣,賺取差價,每天在都市中遊蕩,趁著朝廷急需物資,賣的東西價格必定翻倍。所以他們男的不耕種,女的不養蠶織布,卻穿著華麗的衣服,吃著精美的食物;沒有農民的辛苦,卻能獲得豐厚的收益。他們憑借財富,結交王侯,勢力超過官吏,還為了利益相互傾軋;出門千裡遊玩,一路上車輛絡繹不絕,乘坐堅固的車子,趕著肥壯的馬匹,穿著絲綢鞋子,披著白色的絲綢衣服。這就是商人兼並農民,農民流亡的原因。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當下最要緊的事,莫過於讓百姓從事農業生產。要想讓百姓務農,關鍵在於重視糧食;重視糧食的辦法,在於讓百姓可以用糧食來作為獲得獎賞和免除刑罰的手段。現在招募天下人向官府繳納糧食,可以封爵,可以贖罪。這樣一來,富人能得到爵位,農民能得到錢財,糧食也能流通起來。能夠繳納糧食來獲取爵位的,都是有多餘糧食的人。從他們多餘的糧食中拿出一部分供朝廷使用,那麼貧民的賦稅就能減少,這就是所謂的損有餘,補不足,政令一出,百姓就能獲利。現在規定百姓有一匹戰馬的,可以免除三個人的兵役;戰馬是國家的軍事裝備,所以給予這樣的優待。神農氏曾教導說:‘有十仞高的石頭城牆,百步寬的護城河,上百萬的披甲士兵,但如果沒有糧食,也守不住。’由此可見,糧食是君主最需要的,是治理國家的根本。現在讓百姓繳納糧食獲得爵位,到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個人的兵役,這與獻上一匹戰馬的功效相比,相差太遠了。爵位,是君主所掌控的,從嘴裡說出來就無窮無儘;糧食,是百姓種出來的,生長在土地裡不會匱乏。得到高爵位和免除罪行,是人們非常渴望的。讓天下人都向邊境繳納糧食來獲得爵位、免除罪行,不出三年,邊境的糧食肯定就多了。”漢文帝聽從了晁錯的建議,下令百姓向邊境繳納糧食,根據繳納糧食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級的爵位。
晁錯又上奏說:“皇上您讓天下人繳納糧食到邊境來封爵,這是很大的恩惠。我擔心邊境士卒的糧食不夠用,把天下的糧食大量調運過去。如果邊境的糧食足夠支撐五年,就可以讓百姓把糧食繳納到郡縣;郡縣的糧食足夠支撐一年以上,就可以適時地赦免罪犯,並且不再向農民征收租稅。這樣,皇上的恩澤就能遍及萬民,百姓會更加努力務農,生活富足安樂。”
漢文帝又采納了他的建議,下詔說:“引導百姓的途徑,在於致力於根本。我親自率領天下百姓從事農業生產,到現在已經十年了,可田野並沒有更多地被開墾,年景一旦不好,百姓就麵帶饑色;這說明從事農業生產的人還不多,官吏也沒有更加努力。我的詔書多次下達,每年都鼓勵百姓種樹,可成效卻不顯著,這是官吏執行我的詔令不勤勉,對百姓的勸勉也不明確。況且我們的農民非常辛苦,官吏卻不體諒,這怎麼能讓農業生產取得成效呢!今年就賜給農民一半的租稅。”
公元前167年,甲戌年,春天二月甲寅日,漢文帝下詔說:“我親自率領天下百姓耕種,來提供祭祀用的穀物;皇後親自采桑,來提供祭祀穿的禮服。要把相關禮儀準備好!”
當初,秦朝的祝官有一種秘祝的製度,一旦出現災禍吉祥的事情,就把過錯推給下麵的人。這年夏天,漢文帝下詔說:“我聽說,按照天道,災禍是由怨恨引起,福氣是由德行產生,百官的過錯,應該由我來承擔。現在秘祝之官把過錯推給下麵的人,來彰顯我的不德,我很不認同。把這個製度廢除掉!”
齊國的太倉令淳於意犯了罪,應當受刑,朝廷下詔將他逮捕,押解到長安。他的小女兒緹縈上書說:“我父親做官,齊國人都稱讚他廉潔公正;現在因犯法應當受刑。我傷心的是,人死了不能複生,受刑致殘後也不能再複原,即使以後想改過自新,也沒有機會了。我願意自己沒入官府做奴婢,來贖父親的刑罰之罪,讓他能夠有機會改過自新。”
圍繞漢文帝時期晁錯的建言及文帝舉措展開,內容兼具政治智慧與曆史啟示:
晁錯的政治遠見與治國思想
邊防與移民政策的係統性:晁錯提出的邊境移民策略,將軍事防禦與民生建設結合。如規劃城邑、配置基礎設施、建立社會組織伍、裡、連、邑的編製),既增強邊防力量,又通過“先安其居、後固其心”的方式,讓百姓紮根邊境,體現對長期治理的考量。這種“寓兵於農”的思路,比單純軍事屯戍更具可持續性。
重農抑商與糧食安全的深刻洞察:他對農業與商業的分析切中時弊。指出商人“不耕不織卻富甲一方”,農民“終年勞苦卻瀕臨破產”,揭示社會資源分配失衡問題。提出“貴五穀而輕金玉”,以糧食作為封爵、贖罪的手段,既調動富人獻糧積極性,又減輕貧民賦稅,通過經濟杠杆強化農業根本地位,堪稱古代“糧食安全”思想的典範。
政策執行的務實考量:晁錯強調“得人”與“治法”結合,如移民需“良吏管理”,邊防需“訓練有素”,避免政策流於形式。其主張既立足現實如預判匈奴冬季南下),又注重長遠規劃分階段充實邊境與郡縣糧食儲備),展現務實的治國邏輯。
漢文帝的治國舉措與君主風範
納諫如流與政策執行力:文帝對晁錯的建議多次采納,從邊境移民到重農政策,再到廢除秘祝製度,體現君主對治國良策的開放態度。尤其在糧食政策上,通過“入粟拜爵”調動社會資源,快速充實儲備,顯示政策落地的效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民本思想與自我反思:文帝下詔“親率農耕”“減租一半”,以實際行動倡導重農;廢除秘祝製度,主動承擔“百官過錯”,打破“君權無過”的傳統思維,展現對民生的關懷與君主的責任意識。這種“以德化民”的執政理念,為“文景之治”奠定基礎。
製度革新的進步性:廢除關卡通行憑證,促進商業流通;廢除連坐式的秘祝製度,體現對法治與人權的初步覺醒,相比秦代苛政更具人文關懷,反映漢代治國理念的演進。
曆史事件的現實映射
經濟政策的辯證啟示:晁錯指出“饑寒至身,不顧廉恥”,揭示民生基礎對社會穩定的重要性。當下社會治理中,保障底層民眾基本需求仍是穩定之基,其“損有餘補不足”的思路,對調節貧富差距有借鑒意義。
邊防與民生的平衡智慧:古代邊境移民需“先備器物、後安人心”,現代區域開發亦需配套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才能吸引人口、鞏固發展,體現治理中“硬件”與“軟件”並重的原則。
人才與製度的協同作用:晁錯強調“賢能為吏”“訓練有素”,說明政策效果不僅依賴製度設計,更需執行層麵的人才支撐。這對現代管理中“選賢與能”“強化培訓”具有啟示。
局限性與曆史語境
時代局限下的階級性:晁錯重農的核心是“固君權、穩統治”,而非完全為農民福祉,其“入粟拜爵”本質是讓富人通過經濟手段獲取政治地位,對底層民眾的實際幫助有限。
軍事策略的理想化傾向:他預判匈奴“今年冬南下”並主張“狠擊一次以立威”,但未充分考慮漢匈實力對比與戰爭風險,後續漢武帝時期的長期戰爭也證明,單純軍事手段難以徹底解決邊患,需結合外交、經濟等多元策略。
晁錯與漢文帝的互動,展現漢代治國思想的演進,既有對農耕文明根本的堅守,也有對製度弊端的革新。其蘊含的“以民為本”“務實革新”等理念,穿越千年仍具借鑒價值,而曆史局限性也提醒後人,治國需在理想與現實中尋求平衡,兼顧長遠規劃與當下民生。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