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當年,皇帝那叫一個心地善良。五月份的時候,皇帝下詔書說:“《詩經》裡講,‘和樂平易的君子,就如同百姓的父母’。這人要是犯了錯,還沒來得及教育呢,刑罰就先給安排上了,有的人想改過自新做好人,卻沒個正經途徑,我這心裡老不是滋味兒了。這刑罰啊,厲害得能斷人肢體、在皮膚上刻字,一輩子都好不了,這也太狠了,一點兒都不道德啊!哪是當百姓父母官該乾的事兒呢!咱得把肉刑給取消了,換點彆的招兒;再讓犯了罪的人,根據罪行輕重,隻要不逃跑,過些年頭就給赦免了。大家趕緊把具體規定整出來!”
丞相張蒼和禦史大夫馮敬接到指示,就上奏擬定新法律條文:“那些該剃光頭的,改成去做城旦、舂的苦役;該割鼻子的,改成剃光頭戴枷鎖去做城旦、舂;該割鼻子的,打三百板子;該砍左腳的,打五百板子;該砍右腳的,還有殺人後自首的,以及官員受賄、貪贓枉法、監守自盜的,已經判過刑又犯了該打板子罪的,統統砍頭示眾。判了城旦、舂苦役的,到了規定年限就赦免。”皇帝說:“行,就這麼著。”
那時候,皇帝自己修身養性,不咋折騰,將相們又都是跟著打天下的老功臣,沒啥文化但實在。大家都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討論事兒都講究寬厚,覺得說彆人壞話可丟人了。這風氣一傳開,互相告狀的壞毛病就改了。
當官的安心工作,老百姓也安居樂業,糧食一年比一年多,人口也慢慢增長。社會風氣那叫一個醇厚,遇到罪行有疑問的,就從輕處理,所以刑罰大大減少,一年到頭全國判案也就四百來起,簡直都快達到刑罰閒置不用的境界了。
六月份,皇帝又下詔書:“農業可是國家的根本,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兒了。現在農民辛辛苦苦種地,還得交租交稅,這跟本末倒置有啥區彆,鼓勵農業的辦法還是不夠到位啊。把田租都給免了!”
公元前166年冬天,匈奴的老上單於帶著十四萬騎兵,氣勢洶洶地殺進朝那、蕭關,把北地都尉卬給殺了,搶了好多老百姓和牲畜。一路打到彭陽,還派小股部隊把回中宮給燒了,偵察騎兵都到了雍地的甘泉宮。皇帝趕緊任命中尉周舍、郎中令張武當將軍,調了一千輛戰車、十萬騎兵駐紮在長安周邊,防備匈奴。又封昌侯盧卿當上郡將軍,寧侯魏邀當北地將軍,隆慮侯周灶當隴西將軍,分彆駐守三個郡。皇帝還親自去犒勞軍隊,整頓軍紀,申明軍令,賞賜官兵,甚至還想親自帶兵去打匈奴。大臣們都勸他,他根本不聽,後來皇太後出麵強硬阻攔,皇帝才作罷。沒辦法,隻能任命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董赤、內史欒布為將軍,出兵攻打匈奴。單於在塞內賴了一個多月才走,漢軍把他們趕出邊塞就回來了,也沒撈著啥戰果。
有一天,皇帝坐著車路過郎署,就問郎署長馮唐:“你老家哪兒的呀?”馮唐回答說:“我爺爺是趙國人,我爸搬到代地去了。”皇帝說:“我在代地的時候,我的尚食監高祛老跟我念叨趙將李齊有多厲害,在巨鹿城下打仗可猛了。現在我每次吃飯,腦子裡都想著巨鹿那事兒呢。你知道李齊不?”馮唐說:“李齊可比不上廉頗、李牧當將領厲害。”皇帝一聽,拍著大腿感歎:“哎呀!我要是能有廉頗、李牧這樣的將領,還怕啥匈奴啊!”馮唐卻來了句:“陛下就算真有廉頗、李牧,也不會用啊。”
皇帝一聽就火了,扭頭就進了內宮。過了好一會兒,又把馮唐叫進去,責備他:“你咋能在大庭廣眾之下不給我麵子呢,就不能找個沒人的地兒說嘛!”馮唐趕緊道歉:“我這人沒見識,不懂啥忌諱。”皇帝正為匈奴的事兒心煩呢,還是忍不住又問馮唐:“你憑啥說我不會用廉頗、李牧啊?”馮唐說:“我聽說以前的帝王派遣將領,都是跪著推著車輪子,說‘國門以內的事兒,我來管;國門以外的事兒,將軍您說了算’。軍功、賞賜這些都在外麵決定,回來再上奏就行,這可不是說著玩的。我爺爺說,李牧當趙國將領的時候,在邊境駐守,軍隊市場的租金都自己用來犒勞士兵,賞賜也都是自己定,不用向朝廷請示。君主充分信任他,隻要求他打勝仗,所以李牧才能發揮他的全部才能。他挑選了一千三百輛戰車,一萬三千名弓箭手騎兵,十萬能衝鋒陷陣的勇士,往北趕走了單於,打敗了東胡,消滅了澹林,西邊壓製住強秦,南邊擋住韓、魏。那時候,趙國差點就稱霸了。後來趙王遷即位,聽了郭開的壞話,把李牧給殺了,讓顏聚代替他。結果軍隊被打敗,士兵都逃跑了,趙國也被秦國給滅了。
現在我聽說魏尚當雲中太守,他把軍隊市場的租金都用來犒勞士兵,自己掏錢,五天殺一頭牛,宴請賓客、軍吏還有手下人。所以匈奴都躲得遠遠的,不敢靠近雲中的邊塞。有一次匈奴入侵,魏尚帶著車騎部隊出擊,殺了不少敵人。那些士兵都是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從田間地頭來參軍的,哪兒懂那些軍中的文書規定啊!整天拚死拚活打仗,殺了敵人抓了俘虜,到幕府報功,稍微有一點對不上,那些文官就拿法律條文來治他們的罪,賞賜也沒了,可官員們執法倒是一點兒不含糊。我覺得陛下您賞賜太摳門,懲罰又太重。就說雲中太守魏尚,因為上報的殺敵人數差了六個,陛下就把他交給官吏治罪,削了他的爵位,還罰他去做苦役。這麼看來,陛下就算有廉頗、李牧,也不會用啊!”皇帝一聽,覺得挺有道理,當天就派馮唐拿著符節去赦免魏尚,讓他繼續當雲中太守,還封馮唐為車騎都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春天的時候,皇帝下詔擴大各種祭祀的壇場,增加祭祀用的玉器和布帛,還說:“我聽說祠官祈禱,都把福氣都歸到我一個人身上,不考慮老百姓,我這心裡怪愧疚的。就我這德行,還獨占這福氣,老百姓卻享受不到,這不是顯得我更缺德嘛。讓祠官好好祭祀,彆光為我一個人祈福!”
這一年,河間文王劉辟強去世了。
當初,丞相張蒼覺得漢朝得的是水德,魯人公孫臣卻認為漢朝該是土德,說土德的征兆是黃龍出現。張蒼覺得他胡說八道,就沒搭理他。
公元前165年春天,黃龍在成紀出現了。皇帝就把公孫臣召來,封他為博士,讓他和其他儒生一起論證土德,起草改曆法、定服色的事兒。張蒼這下覺得自己沒麵子,就蔫兒了。
夏天四月,皇帝第一次到雍地,在郊外祭祀五帝,還大赦天下。
九月,皇帝下詔讓諸侯王、公卿、郡守推薦賢良、能直言進諫的人,皇帝親自出題考他們。太子家令晁錯答題答得特彆好,被提拔為中大夫。晁錯又上奏章,說應該削弱諸侯勢力,還有一些法令需要修改,寫了足足三十篇。皇帝雖然沒全聽他的,但覺得這人才華不錯。
這一年,齊文王劉則、河間哀王劉福都去世了,還沒孩子,封國就被撤銷了。
有個趙國人叫新垣平,靠看風水啥的被皇帝召見。他跟皇帝說長安東北方向有神氣,五彩斑斕的。於是皇帝就下令修建渭陽五帝廟。
公元前164年夏天四月,皇帝在渭陽五帝廟祭祀上帝。這下新垣平可火了,被提拔為上大夫,賞賜了好幾千金。皇帝還讓博士、儒生們從《六經》裡找依據,寫了本《王製》,商量著去各地巡視、封禪這些事兒。又在長門道北邊建了五帝壇。
把淮南王劉喜又改封為城陽王。還把齊國分成六個國家,丙寅這天,封齊悼惠王還在世的六個兒子:楊虛侯劉將閭為齊王,安都侯劉誌為濟北王,武成侯劉賢為菑川王,白石侯劉雄渠為膠東王,平昌侯劉卬為膠西王,仂侯劉辟光為濟南王。淮南厲王在世的三個兒子:阜陵侯劉安為淮南王,安陽侯劉勃為衡山王,陽周侯劉賜為廬江王。
秋天九月,新垣平派人拿著玉杯到宮門前上書,說是要獻給皇帝。新垣平跟皇帝說:“宮門前有寶玉的祥瑞之氣飄過來了。”過了一會兒,一看,果然有人來獻玉杯,上麵還刻著“人主延壽”。新垣平又說:“我能讓太陽再回到中天一次。”過了一會兒,太陽還真往回走,又到中天了。於是皇帝就把這一年改成十七年為元年,還下令全國老百姓一起喝酒慶祝。新垣平又忽悠皇帝:“周朝的大鼎丟在泗水裡了。現在黃河決口,和泗水連通了,我看東北方向汾陰那邊有金寶之氣,估計周朝的大鼎要出現了!征兆都出來了,不去迎接可不行。”皇帝一聽,趕緊派人在汾陰南邊修廟,挨著黃河,打算祭祀迎接大鼎出現。
公元前163年冬天十月,有人上書告發新垣平,說他說的全是騙人的鬼話。皇帝把他交給官吏審問,最後新垣平被處死。從這以後,皇帝對改曆法、定服色、祭祀鬼神這些事兒也不咋上心了,渭陽和長門的五帝廟,就讓祠官去管,按時祭祀,自己也不去了。
聚焦漢文帝時期的政治、軍事與社會治理,通過刑罰改革、對匈防禦、人才任用等事件,展現了文帝仁政與時代局限的交織:
刑罰改革:仁政的進步性與執行矛盾
人文精神的突破文帝廢除肉刑如黥、劓、刖等),以苦役、笞刑替代,提出“刑罰以導人向善”的理念,打破先秦“以刑止刑”的殘酷邏輯,體現對生命權與人格尊嚴的初步重視,是中國法製史上從野蠻到文明的重要轉折;改革的局限性丞相張蒼等人擬定的新律存在明顯缺陷:如笞刑數量過重三百、五百下常致人死亡),變相加重刑罰;對貪汙、累犯等直接處斬,仍保留嚴刑峻法色彩。這反映出改革在“寬刑”與“維穩”間的妥協,也暴露官僚體係對君主意誌的執行偏差。
對匈政策:被動防禦與人才困境
軍事應對的保守性老上單於率14萬騎兵入侵,漢文帝雖部署重兵防禦,甚至欲親征,但最終僅將匈奴逐出邊塞即止,未主動追擊。這種“防禦為主”的策略,與漢初國力尚弱、需休養生息的現實相關,但也助長了匈奴的侵擾氣焰,為後續邊患埋下隱患;馮唐論將的政治隱喻馮唐借李牧典故批評文帝“賞罰失當”,直指魏尚因“上報殺敵數差六人頭”被削爵的荒誕;官僚體係僵化:文書考核淩駕於戰功實效,反映文法吏製度對軍事效率的侵蝕;君主用人的矛盾:文帝雖納諫赦免魏尚,卻難改“重程序輕實績”的治理慣性,暴露出集權體製下人才任用的局限性。
經濟與民生:重農實踐與製度隱患
廢田租的民本舉措文帝下詔“免除田租”,是對晁錯重農思想的深化,直接減輕農民負擔,推動糧食增產與人口增長,為“文景之治”奠定物質基礎。此時“刑罰大省,斷獄四百”的社會穩定局麵,印證了輕徭薄賦對民生的積極影響;商業與農業的隱性矛盾文中雖未直接提及商業,但新垣平以“祥瑞”獲寵、諸侯分封等事件,暗示地方豪強與商人勢力仍在滲透政治如齊地分六國後,商業資本可能借分封重新活躍),為景帝時期“七國之亂”埋下伏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祥瑞政治:理性與迷信的衝突
新垣平事件的雙重性君主的政治需求:文帝借“黃龍出現”“玉杯延壽”等祥瑞改元、封禪,本質是通過神權強化統治合法性,與公孫臣主張“漢為土德”的五德終始說呼應,試圖構建漢朝取代秦朝的理論依據;迷信的反噬:新垣平因欺詐被誅,暴露祥瑞政治的脆弱性。文帝此後“怠於改曆服色”,顯示其對神權政治的反思,但並未徹底摒棄,仍保留祠官祭祀,體現傳統君主製下理性與迷信的妥協。
諸侯分封:懷柔政策與分裂隱患
齊地分六國的製衡邏輯文帝將齊國一分為六、淮南國分為三,表麵是“推恩”示惠,實則通過肢解強藩削弱地方勢力。這種“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比直接削藩更溫和,卻未能根除諸侯坐大的問題如後來吳楚七國之亂中,齊地諸侯仍為核心力量);權力交接的潛在危機齊文王、河間王等無子國除,反映諸侯繼承製度的不穩定,而文帝對晁錯“削藩策”的部分采納僅賞識其才,未立即推行),說明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已被察覺,但解決時機尚未成熟。
文帝形象:仁厚君主的多麵性
統治的現實妥協仁政的實踐典範從廢除肉刑、減免田租到赦免魏尚,文帝展現出罕見的克製與納諫精神,其“躬身農耕”“拒祥瑞而重民生”的行為,塑造了古代“明君”的理想模板。但他對匈奴的隱忍、對諸侯的懷柔、對新垣平迷信的短暫沉迷,也揭示出君主製下個人能力的局限:即便賢明如文帝,也難以突破時代如軍功集團掣肘、黃老思想束縛)與製度郡縣與分封並行)的雙重枷鎖。
曆史啟示:治理中的平衡藝術
製度改革需兼顧理想與現實:肉刑廢除的初衷是善,但執行中因官僚體係僵化而走樣,警示改革需配套監督機製;人才任用需破形式主義:魏尚案證明,過度依賴文書考核會扼殺實乾精神,治國需“重實績輕虛文”;神權政治的雙刃劍效應:新垣平事件表明,借祥瑞強化權威易被野心家利用,政治合法性最終仍需植根於民生與製度。
此卷以文帝朝為切片,展現了漢初治國從“黃老無為”向“積極有為”的過渡。其價值不僅在於記錄具體事件,更揭示了傳統王朝治理中“仁政理想”與“現實約束”的永恒矛盾——這種矛盾既推動著製度革新,也暗藏著衰亂的種子,為後世統治者提供了深刻的曆史鏡鑒。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