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 > 第69章 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

第69章 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1 / 1)

春天三月,孝惠皇後張氏去世了。

皇帝下詔書說:“最近這幾年收成不太好,還趕上水旱災害、疾病瘟疫啥的,我這心裡愁得慌。我這人笨,也弄不明白為啥會這樣。是我政策沒整好,行為有過錯?還是老天爺不配合,地利沒充分利用,人與人之間不和諧,連鬼神都不保佑咱啦?咋就搞成這樣呢?是不是百官的奉養太高,或者沒啥用的事兒辦得太多,搞得老百姓糧食都不夠吃了?算起來田地也沒少,人口也沒增加多少,按人口算土地,比起古代咱還多呢,可為啥糧食還是不夠吃,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是不是老百姓都跑去搞那些不務正業的事兒,影響種地了,釀酒浪費糧食太多,養的牲畜吃糧食也吃得凶?大大小小這些事兒,我也沒琢磨明白。大家跟丞相、列侯、二千石的官員還有博士們一塊兒討論討論,要是有啥能幫老百姓的辦法,放開了想,彆有啥顧慮!”

公元前162年夏天,皇帝到雍地的棫陽宮去。六月,代孝王劉參去世。

匈奴這幾年年年跑到邊境來,殺了不少人,搶了好多牲畜。雲中、遼東那地方遭罪最嚴重,每個郡都有一萬多人遭殃。皇帝頭疼啊,就派人給匈奴送去書信。單於也派當戶來答謝,兩邊又開始和親了。

八月戊戌這天,丞相張蒼被免官。皇帝覺得皇後的弟弟竇廣國這人不錯,品行挺好,想讓他當丞相,可又尋思:“我要是這麼乾,怕天下人說我偏袒自家人。”琢磨來琢磨去,覺得還是不行。高帝那時候的大臣,剩下的也沒瞅著有合適當丞相的。禦史大夫梁國的申屠嘉,以前是跟著高帝打天下的材官蹶張,被封為關內侯。庚午這天,就任命申屠嘉為丞相,封故安侯。申屠嘉這人廉潔正直,家裡不接受私人拜訪。這時候,太中大夫鄧通正得皇帝寵呢,賞賜的錢都老多了,皇帝還跑到鄧通家裡喝酒,那寵幸簡直沒誰了。

有一次申屠嘉上朝,鄧通就站在皇帝旁邊,舉止有點隨便,沒太把朝廷禮儀當回事兒。申屠嘉奏完事兒,就跟皇帝說:“陛下要是喜歡哪個大臣,想讓他富貴,那沒問題。但朝廷上的禮儀,可不能不嚴肅啊。”皇帝說:“你彆說了,我私下會跟他說的。”退朝之後,申屠嘉回到丞相府,就下文書召鄧通到丞相府來,還放話:“要是不來,就砍了鄧通。”鄧通害怕了,趕緊跑去跟皇帝說。皇帝說:“你就去唄,我馬上派人去叫你回來。”鄧通隻好去了丞相府,摘了帽子,光著腳,給申屠嘉磕頭謝罪。申屠嘉坐在那兒,跟沒事兒人似的,也不還禮,還責備鄧通說:“這朝廷,那是高帝的朝廷。你鄧通就是個小臣,在殿上這麼隨便,這是大不敬之罪,該砍頭。來人啊,現在就把他砍了!”鄧通嚇得拚命磕頭,腦袋都磕出血了,申屠嘉還是不鬆口。皇帝估計丞相已經把鄧通收拾得差不多了,就派使者拿著符節去把鄧通召回來,還向丞相道歉說:“這是我寵愛的弄臣,您就饒了他吧!”鄧通回來後,哭著跟皇帝說:“丞相差點就把我殺了!”

公元前161年春天二月,皇帝到代地去。這一年,匈奴的老上單於死了,他兒子軍臣單於即位。

公元前160年夏天四月丙寅這天是月底,出現了日食。五月,皇帝大赦天下。然後皇帝又到雍地去了。

公元前159年春天正月,皇帝到隴西;三月,又去了雍地;秋天七月,到代地。

公元前158年冬天,匈奴派三萬騎兵打進上郡,三萬騎兵打進雲中,殺了不少人,搶了好多東西,烽火一直傳到甘泉和長安。皇帝任命中大夫令免為車騎將軍,駐紮在飛狐;以前楚國的丞相蘇意當將軍,駐紮在句注;將軍張武駐紮在北地;河內太守周亞夫為將軍,駐紮在細柳;宗正劉禮為將軍,駐紮在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駐紮在棘門,這些都是為了防備匈奴。

皇帝親自去犒勞軍隊,到霸上和棘門的軍營,直接就騎馬進去了,將軍和下麵的將士都騎著馬迎送。接著去細柳的軍營,好家夥,那兒的軍士們都穿著鎧甲,刀劍磨得鋥亮,弓弩都拉滿了。皇帝的先頭衛隊到了,卻進不去。先頭衛隊的人說:“天子馬上就到了!”軍門都尉說:“將軍有令:軍中隻聽將軍的命令,不聽天子的詔令!”過了一會兒,皇帝到了,還是進不去。沒辦法,皇帝隻好派使者拿著符節去跟將軍說:“我要進營犒勞軍隊。”周亞夫這才下令“打開營門”。

營門的士兵對皇帝的車馬說:“將軍規定:軍營裡不能策馬奔跑。”於是皇帝就控製著韁繩,慢慢往前走。到了軍營裡,將軍周亞夫手持兵器拱手行禮說:“我穿著鎧甲不方便下拜,請允許我用軍禮參見。”皇帝被打動了,表情都變了,在車上向他行禮,還派人向周亞夫致謝說:“皇帝恭敬地慰勞將軍。”禮儀結束後就離開了。出了軍營門,大臣們都驚呆了。皇帝說:“哎呀,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啊!之前霸上、棘門的軍營就跟鬨著玩似的,他們的將軍肯定會被偷襲抓走。像周亞夫這樣的,誰能輕易冒犯他啊!”皇帝對周亞夫稱讚了好久。一個多月後,漢朝後續的軍隊到了邊境,匈奴也跑到離邊塞老遠的地方,漢軍就撤回來了。然後皇帝任命周亞夫為中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夏天四月,大旱,還鬨蝗蟲。皇帝下令諸侯不用來進貢了;開放山林湖泊,讓百姓能去采點東西;減少各種車馬服飾等禦用物品;削減郎官的數量;打開倉庫賑濟百姓;老百姓還能賣爵位換點錢。

公元前157年夏天六月己亥這天,皇帝在未央宮去世。留下遺詔說:“我聽說啊,天下萬物生出來,沒有不死的。死,那是天地間的常理,自然規律,沒啥好太傷心的。現在這世道,大家都喜歡活著討厭死,為了厚葬把家業都搞垮了,守孝時間太長還影響活人,我可不讚成這樣。再說了,我也沒啥德行,沒能幫上老百姓啥忙。現在我死了,要是還讓大家長時間穿喪服守孝,受冷受熱的,讓人家父子跟著難過,傷了老年人的心,還影響大家吃飯,連鬼神的祭祀都得中斷,這不是顯得我更缺德嘛,咋跟天下人交代啊!我能保住宗廟,以渺小之身位居天下君王之上,已經二十多年了。多虧老天爺保佑,國家有福氣,國內安寧,沒打仗。我這人不聰明,老是擔心自己做錯事,給先帝的美德抹黑,又怕在位時間長了,不能善終。現在能活到這把年紀,死後還能在高廟供奉,還有啥可傷心的呢!我命令天下的官吏和百姓,詔書一到,服喪三天就夠了,之後就把喪服脫了。不要禁止老百姓結婚、嫁女兒、祭祀、喝酒、吃肉。那些本來就該為喪事服喪哭祭的人,也不用光著腳。孝帶不要超過三寸寬;送葬的車上彆弄那些花裡胡哨的布,也彆帶兵器;彆發動老百姓到宮殿裡來哭祭。宮殿裡該哭祭的人,早晚各哭十五聲,禮儀結束就彆再哭了。不是早晚規定哭祭的時間,禁止擅自哭祭。等下了棺,服大功的守孝十五天,服小功的守孝十四天,服緦麻的守孝七天,之後就脫了喪服。其他沒在詔令裡提到的,都按照這個詔令類推著辦。把這事兒通告天下,讓大家都明白我的意思。霸陵的山川就保持原樣,彆改動。讓夫人以下到少使這些宮人都回家去吧。”乙巳這天,把皇帝葬在霸陵。

皇帝在位二十三年,宮殿、園林、車馬、服飾這些,都沒增加啥新東西。要是有對老百姓不方便的事兒,就馬上改了,為老百姓謀福利。有一次皇帝想建個露台,把工匠找來一算賬,得花一百金。皇帝說:“一百金,這可是十戶中等人家的財產啊。我住著先帝留下的宮殿,還老擔心給先帝丟臉呢,建這露台乾啥!”皇帝自己穿的是黑色的粗絲衣服,他寵愛的慎夫人,衣服都不拖地,帷帳也沒有繡花裝飾,就為了給天下人做個節儉的榜樣。修建霸陵,用的都是瓦器,不能用金、銀、銅、錫這些來裝飾,順著山勢建,不堆高大的墳頭。吳王假稱生病不來朝見,皇帝還賞賜他幾案和手杖。大臣袁盎等人的諫言雖然很尖銳,皇帝也常常寬容采納。張武等人收受賄賂,被發現了,皇帝不但沒懲罰,反而賞賜更多財物,讓他們心裡愧疚。皇帝一門心思用道德來感化百姓。所以當時天下安寧,老百姓家家生活富足,後世很少有能比得上的。

丁未這天,太子即位當皇帝,尊稱皇太後薄氏為太皇太後,皇後為皇太後。九月,西方出現了彗星。

這一年,長沙王吳著去世,沒有兒子,封國就被撤銷了。

當初,高祖覺得文王吳芮這人不錯,就指示禦史說:“長沙王很忠誠,把他的事跡明確記錄下來,寫成法令。”到孝惠帝、高後的時候,封了吳芮的兩個庶子為列侯,傳了幾代之後就斷絕了。

此卷以漢文帝駕崩為核心,串聯起其晚年施政、對匈防禦、臨終遺詔等內容,全方位展現了這位“仁君”的治國實踐與曆史遺產:

臨終遺詔:理性主義的政治宣言

薄葬與節哀的製度革新文帝遺詔打破“厚葬以明孝”的傳統,規定“服喪三日即除”“霸陵山川勿改,瓦器為葬”,甚至允許宮人歸家。這一舉措直指先秦以來“喪葬耗民”的弊端,將個人生死從“神道設教”中剝離,回歸自然規律認知,是中國古代帝王中罕見的理性覺醒;

民本思想的終極體現遺詔反複強調“勿以喪廢生民之務”,禁止百姓停辦婚喪嫁娶、祭祀飲食,甚至擔憂“守孝傷老者之心”。這種將民生福祉置於皇權禮製之上的態度,超越了時代局限,為後世帝王樹立了“以民為本”的執政典範。

晚年施政:仁政的堅守與現實妥協

災荒應對的務實舉措麵對旱災、蝗災,文帝下令“諸侯毋貢”“開山林池澤”“減服禦、損郎官”,通過削減宮廷開支、開放資源普惠民生,與晁錯“重農備荒”思想一脈相承。尤其允許“賣爵救荒”,既緩解財政壓力,又為平民提供上升通道,體現危機治理的靈活性;對匈政策的隱忍與權衡匈奴連年入寇,殺掠邊民萬餘,文帝雖部署周亞夫等將領防禦,卻最終選擇“和親”妥協。這種“忍辱求安”的策略,表麵是軍事弱勢下的無奈,實則根植於漢初“休養生息”的基本國策——以有限代價換取內部發展時間,為武帝時期的反擊積蓄力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君臣博弈:權力製衡的典型案例

申屠嘉折辱鄧通的政治隱喻丞相申屠嘉以“朝廷禮儀”為由嚴懲寵臣鄧通,甚至揚言“斬之”,雖需文帝遣使營救,卻凸顯漢初相權對君權的製約:軍功集團的餘威:申屠嘉作為“高帝舊臣”,代表著漢初軍功貴族勢力,其強硬態度本質是對皇帝“私恩泛濫”的製衡;製度倫理的堅守:以“高帝朝廷”為名義維護禮儀秩序,反映官僚體係對“法治”高於“人治”的追求,與秦代“法自君出”形成對比。

軍事整肅:周亞夫細柳營的範式意義

治軍理念的革新周亞夫“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的治軍原則,打破了“皇權至上”的軍事傳統,確立了“軍令如山”的專業精神。文帝對此非但不怒,反而稱讚“此真將軍”,體現君主對軍事專業化的認可,為後世“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倫理奠定基礎;戰備鬆弛的警示霸上、棘門軍營“將可襲而虜也”的亂象,與細柳營的嚴整形成鮮明對比,暴露出漢初承平日久下軍隊紀律的渙散,也為景帝時期應對七國之亂的軍事改革提供了現實教訓。

文帝形象:理想君主的曆史建構

節儉治國的標杆意義文帝“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無所增益”,罷露台、服粗衣、薄葬霸陵,其節儉程度在曆代帝王中堪稱極致。這種“克己奉公”的形象,不僅是黃老“無為而治”的實踐,更成為後世儒家“明君”的道德模板——通過個人德行示範,構建“上行下效”的治國邏輯;德治實踐的雙重性正麵以寬容納諫如袁盎直言)、感化臣下張武受賄反賜金)踐行“以德化民”,促成“海內安寧,家給人足”的治世;局限對諸侯吳王不朝反賜幾杖)、寵臣鄧通逾禮)的過度懷柔,實質是用“私德”模糊“公法”,為地方坐大、皇權旁落埋下隱患。

曆史遺產:製度與精神的雙重影響

政治製度發揮了奠基作用;刑罰改革:廢除肉刑的嘗試雖不完善,卻開啟了封建法製輕刑化進程;選官雛形:“舉賢良直言”的察舉製萌芽,打破軍功貴族壟斷,為武帝時期“征召賢才”奠定基礎。

治國思想的範式意義

文帝將黃老“無為”與儒家“仁政”結合,形成“輕徭薄賦、約法省刑”的治理模式,直接孕育“文景之治”,並成為後世王朝重建秩序的參照如唐初“貞觀之治”對其政策的繼承)。

曆史局限性:理想與現實的裂痕

分封製的遺留問題長沙王無後國除,折射出漢初諸侯繼承製度的不穩定,而文帝對吳王劉濞的姑息,更縱容了地方割據勢力。這種“親親尊尊”的分封邏輯與中央集權的矛盾,最終在景帝時期爆發為“七國之亂”。對匈奴戰略的被動性儘管周亞夫等將領展現軍事才能,但文帝一朝始終未形成對匈主動出擊的戰略,邊民長期遭受殺掠,反映出農耕文明在遊牧威脅下的天然弱勢,也凸顯古代中國“築牆防禦”思維的局限性。

曆史啟示:德治與法治的平衡之道

君主德行的政治價值文帝以個人節儉、納諫、寬仁塑造的道德權威,比嚴刑峻法更能凝聚人心,印證“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的治理智慧。製度建設的優先性申屠嘉與鄧通的衝突、周亞夫的治軍實踐,均表明:僅有君主德行不足以維係長治,需配套權力製衡如相權對君權)、軍事製度如軍紀規範)等剛性約束,才能避免“人治”的隨意性。

此卷以文帝逝世為節點,完成了對“文景之治”奠基者的曆史定格。其價值不僅在於記錄一個治世的形成,更揭示了傳統治國中“道德理想”與“製度現實”的永恒張力——文帝以個人修為將“德治”推向高峰,卻也因時代局限未能徹底解決邊患、諸侯等問題,為後繼者留下了既需繼承又需革新的複雜遺產。這種“成就與遺憾並存”的曆史真實,恰是其作為“轉型期君主”的典型意義所在。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我從地獄歸來 全球警報:天命反派出獄了! 雨夜狂風 都市乞丐小醫仙 都市冥王回歸 冰汽領主:主教剛上任 今天也沒有被顧客吃掉 你犯賤我發癲!真千金爆火娛樂圈 我靠,女主怎麼有追追啊 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