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宣帝五鳳二至四年:王朝諸事的跌宕起伏
五鳳二年公元前56年)
春天正月,宣帝前往甘泉宮,在泰畤祭祀天神。
車騎將軍韓增去世。五月,將軍許延壽被任命為大司馬、車騎大將軍。
丞相丙吉年事已高,宣帝很敬重他。蕭望之卻一直看不起丙吉,宣帝因此不太高興。丞相司直上奏說蕭望之對待丞相的禮節傲慢無禮,還派官吏為自己買賣,私自增加財產共十萬零三千,請求將他逮捕治罪。秋天八月壬午日,宣帝下詔將蕭望之降職為太子太傅,任命太子太傅黃霸為禦史大夫。匈奴呼韓邪單於派他的弟弟右穀蠡王等人向西襲擊屠耆單於的屯兵,斬殺和擄掠了一萬多人。屠耆單於得知後,親自率領六萬騎兵攻打呼韓邪單於。結果屠耆單於戰敗,自殺身亡。都隆奇就和屠耆單於的小兒子右穀蠡王姑瞀樓頭逃歸漢朝。車犁單於向東投降了呼韓邪單於。冬天十一月,呼韓邪單於的左大將烏厲屈和他的父親呼速累烏厲溫敦,看到匈奴內亂,率領部下數萬人投降漢朝。漢朝封烏厲屈為新城侯,烏厲溫敦為義陽侯。這時,李陵的兒子又擁立烏藉都尉為單於,呼韓邪單於將其捕殺,於是又回到單於王庭,但此時他的部眾隻有幾萬人。屠耆單於的堂弟休旬王自立為閏振單於,在西邊;呼韓邪單於的哥哥左賢王呼屠吾斯也自立為郅支骨都侯單於,在東邊。
光祿勳平通侯楊惲,廉潔沒有私心,但他喜歡誇耀自己的品行和才能,而且性格刻薄,愛揭發彆人的隱私,因此在朝廷中招來很多怨恨。他與太仆戴長樂產生了矛盾。有人上書告發戴長樂的罪行,戴長樂懷疑是楊惲指使的,也上書告發楊惲,說:“楊惲上書為韓延壽辯護,郎中丘常對楊惲說:‘聽說您為韓馮翊辯護,他能活命嗎?’楊惲說:‘事情哪有那麼容易,剛直的人未必能保全自己!我都自身難保,就像人們說的“老鼠因為嘴裡銜著東西,所以不能進洞”。’楊惲又對我戴長樂說:‘正月以來,天氣陰沉不下雨,這是《春秋》裡記載過的,也是夏侯勝說過的征兆。’”此事交給廷尉處理。廷尉於定國上奏說楊惲心懷怨恨,發表妖言,大逆不道。宣帝不忍心殺他,下詔將楊惲和戴長樂都貶為平民。
五鳳三年公元前55年)
春天正月癸卯日,博陽定侯丙吉去世。
班固稱讚說:古代確定名稱,必定依據類似的事物,遠的取之於萬物,近的取之於自身。所以《經》中把君主比作頭顱,臣子比作大腿和胳膊,表明他們是一個整體,相互依存。因此,君臣相互配合,是古今不變的道理,是自然而然的趨勢。近看漢朝的丞相,漢高祖開創基業,蕭何、曹參最為突出;漢宣帝中興漢室,丙吉、魏相很有名聲。當時,官員的升降有序,各種職責都得到治理,公卿大多稱職,天下興起禮讓之風。考察他們的事跡,難道是徒有虛名嗎!
二月壬辰日,黃霸擔任丞相。黃霸的才能擅長治理百姓,等到做了丞相,他的功名就不如在地方治理郡縣時那麼顯著了。當時,京兆尹張敞家的鶡雀飛到丞相府聚集,黃霸以為是神雀,商議著要奏報宣帝。張敞上奏彈劾黃霸說:“我看到丞相召集二千石官員、博士,共同詢問各郡國上計的長史、守丞,了解他們為百姓興利除害、實現教化的情況,並讓他們逐條回答。那些提到有百姓耕田時互相謙讓田界、男女走路分道、路上沒人拾取遺失物品,以及推舉出孝子、貞婦的,列為一類,先上殿彙報;能推舉但說不出具體人數的,次之;沒有製定條令教化的,排在最後。這些人向丞相叩頭致謝,雖然嘴上沒說,但心裡都希望丞相認可他們的做法。長史、守丞回答時,我家的鶡雀飛到丞相府屋頂上,丞相及以下看到的有幾百人。邊境的官吏很多都認識鶡雀,問他們,他們卻都假裝不知道。丞相謀劃著上奏說:‘我詢問上計的長史、守丞關於推行教化的情況,皇天就降下神雀。’後來知道這鶡雀是從我家飛來的,才停止上奏。郡國的官吏私下裡笑話丞相仁厚有智謀,卻輕信這種怪異之事。我張敞不敢詆毀丞相,實在是擔心群臣沒人說明真相,而長史、守丞害怕丞相的旨意,回去後拋棄國家法令,各自搞一套私人的條令教化,爭著誇大其詞,使淳樸的風氣變得浮薄,大家都做表麵功夫,有名無實,導致風氣敗壞,懈怠政務,嚴重的還會滋生邪惡。假如京城率先出現耕田謙讓田界、男女分道走路、路不拾遺的現象,實際上對人們的廉潔與貪婪、貞潔與淫亂的品行並沒有什麼益處,卻用虛假的表象來引導天下,這可不是好事。要是諸侯先出現這種虛假現象,虛假的名聲超過京城,那可不是小事。漢朝承接前代的弊端,進行變革,製定律令,用來勸善禁奸,條文已經詳儘完備,不能再增加了。應該讓大臣明確告誡長史、守丞,回去告訴郡守,推舉三老、孝悌、力田、孝廉、廉吏,務必推舉到合適的人,各郡都要依據法令行事,不得擅自製定條令教化;膽敢心懷欺詐來騙取名譽的,一定要先受懲罰,以此明確善惡標準。”宣帝讚賞並采納了張敞的建議,召見上計吏,讓侍中依照張敞的意思進行告誡。黃霸感到十分慚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此外,樂陵侯史高憑借外戚的身份擔任侍中,地位尊貴。黃霸舉薦史高可以擔任太尉。宣帝派尚書召來黃霸詢問:“太尉這個官職已經廢除很久了。宣揚教化,了解民間隱情,使監獄沒有冤案,地方沒有盜賊,這是你的職責。將相的任用,是我來決定的。侍中、樂陵侯史高,是我身邊的近臣,我很了解他,你為什麼越職舉薦他呢?”尚書令聽了黃霸的回答後,黃霸摘下帽子謝罪,過了幾天,此事才決定下來。從此以後,黃霸不敢再隨意舉薦他人。然而,自漢朝建立以來,說到治理百姓的官吏,黃霸是最為突出的。三月,宣帝前往河東,祭祀後土神。減少天下百姓的人頭稅,赦免死刑以下的罪犯。六月辛酉日,任命西河太守杜延年為禦史大夫。設置西河、北地屬國,用來安置匈奴的降者。廣陵厲王劉胥派女巫李女須詛咒宣帝,祈求自己能成為天子。事情敗露後,他用藥毒死女巫和二十多名宮女來滅口。公卿請求誅殺劉胥。
五鳳四年公元前54年)
春天,劉胥自殺。
匈奴單於向漢朝稱臣,派弟弟穀蠡王入朝侍奉。因為邊塞沒有敵寇,減少了十分之二的戍邊士兵。
大司農中丞耿壽昌上奏說:“近年來連續豐收,糧食價格低,農民獲利少。按照舊例,每年要從關東漕運四百萬斛穀物供給京城,需動用士卒六萬人。現在應該在三輔、弘農、河東、上黨、太原等郡購買穀物,就足夠供應京城,這樣可以減少一半以上從關東來的漕運士卒。”宣帝聽從了他的建議。耿壽昌又上奏說:“讓邊境各郡都修築糧倉,糧食價格低時就提高價格收購,以利於農民;糧食價格高時就降低價格出售,這種糧倉叫做常平倉。”百姓覺得這樣很便利。宣帝於是下詔賜給耿壽昌關內侯的爵位。
夏天四月辛醜日初一,發生日食。
楊惲失去爵位後,在家中經營產業,靠財富來娛樂。他的朋友安定太守西河人孫會宗寫信給他,勸諫告誡他,說“大臣被罷黜後,應當閉門不出,表現出惶恐的樣子,讓人覺得可憐;不應該經營產業,結交賓客,獲得稱讚。”楊惲是宰相的兒子,有才能,年輕時就在朝廷中嶄露頭角,一朝因為含糊不清的言語被罷黜,心裡不服氣,就給孫會宗回信說:“我自己想來,過錯已經很大了,品行也有虧欠,本想著就當一輩子農民了,所以親自帶領妻子兒女,努力耕田養蠶,沒想到還會因為這個被人指責!人之常情中無法抑製的事,聖人也不會禁止,所以說君主、父親是最尊貴、親近的人,為他們送終,也有結束的時候。我獲罪已經三年了,在田家中勞作辛苦,逢年過節,烹羊烤羔,喝點酒自我慰勞,酒後耳熱,仰天擊缶,嗚嗚唱歌,歌詞是:‘在南山耕田,地裡荒蕪沒人管;種了一頃豆子,最後隻剩下豆秸。人生就是要及時行樂,等待富貴要等到什麼時候?’我確實是過度放縱,沒意識到這樣不可以。”楊惲哥哥的兒子安平侯楊譚對楊惲說:“你的罪很輕,又有功勞,可能還會被起用!”楊惲說:“有功勞又有什麼用!皇上不值得為他儘力。”楊譚說:“皇上確實是這樣。司隸校尉蓋寬饒、左馮翊韓延壽都是儘力做事的官吏,卻都因事被殺。”正好發生日食這種異常現象,騶馬猥佐成上書告發“楊惲驕縱奢侈,不知悔改。日食的災禍,就是這個人導致的。”奏章交給廷尉處理,廷尉查驗時,搜到楊惲給孫會宗的信,宣帝看了很厭惡。廷尉判處楊惲大逆不道之罪,腰斬;他的妻子兒女被流放到酒泉郡;楊譚也因此被免為平民,那些在職與楊惲關係很好的人,如未央衛尉韋玄成和孫會宗等,都被免官。
司馬光評論說:以漢宣帝的英明,魏相、丙吉擔任丞相,於定國擔任廷尉,然而趙廣漢、蓋寬饒、韓延壽、楊惲的死,都不能讓眾人信服,實在可惜啊,這對善政的損害太大了!《周官》中司寇的法律,有對賢能之人進行評議減免刑罰的規定。像趙廣漢、韓延壽治理百姓,能說他們沒有才能嗎!蓋寬饒、楊惲剛直不阿,能說他們不賢德嗎!既然如此,即使他們有死罪,也應該寬恕,何況他們的罪行不至於處死呢!揚雄認為韓延壽指責蕭望之是臣子的失誤。然而,導致韓延壽冒犯上司的原因,是蕭望之刺激了他。皇上不查明真相,卻讓韓延壽獨自承擔罪責,這不是太過分了嗎!
匈奴閏振單於率領部眾向東攻打郅支單於。郅支單於迎戰,殺死閏振單於,吞並了他的軍隊,接著進攻呼韓邪單於。呼韓邪單於兵敗逃走,郅支單於占據了單於王庭。
評論
漢宣帝五鳳二至四年,王朝內外局勢多變,諸多事件影響深遠。
在朝堂政治方麵,官員的任免、升降以及相互間的矛盾衝突不斷。蕭望之因對丙吉的態度及一些不當行為被降職,反映出官場內部的微妙關係與權力製衡。黃霸從治理地方的能臣升任丞相後,卻在一些事情上表現欠佳,凸顯出不同職位所需能力的差異,以及官場中求真務實風氣的重要性。而黃霸越職舉薦史高遭宣帝質問,表明在政治體製中,職責分工明確的重要性。這些事件都體現出宣帝時期對官員行為規範和職責履行的重視,以維護朝堂秩序與統治穩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經濟政策上,耿壽昌提出的減少漕運士卒及設立常平倉的建議,是有利於國家經濟與民生的舉措。減少漕運可節省人力物力,常平倉通過調節糧價,保障了農民利益,穩定了市場,展現出這一時期在經濟管理上的積極探索與創新,對後世經濟政策的製定也有借鑒意義。
對外關係上,匈奴內部的分裂與爭鬥愈發激烈,多位單於並立且相互攻伐,勢力此消彼長。呼韓邪單於雖曆經波折,但仍在匈奴局勢中占據重要地位,並向漢朝稱臣,這既反映出匈奴內部的混亂,也體現了漢朝在當時的強大影響力,使得匈奴在政治上對漢朝有所倚重,邊疆局勢因此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減少了戍邊兵力。
人物命運方麵,楊惲的遭遇令人唏噓。他雖有才能且廉潔,但性格缺陷使他在官場樹敵眾多,最終因言語不慎及他人告發而獲罪。這一事件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反映出當時官場的複雜與嚴苛,言論管控較為嚴格,官員稍有不慎就可能身敗名裂。同時,司馬光對趙廣漢、蓋寬饒、韓延壽、楊惲等人之死的評論,也引發人們對當時司法與政治環境的反思,賢能之士未能得到公正對待,對國家善政的推行產生了負麵影響。
總體而言,這三年間的各種事件相互交織,全方位地展現了漢宣帝時期政治、經濟、外交等多方麵的狀況,這些舉措與變化對西漢王朝的發展走向產生了重要影響,也為後世研究古代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麵提供了豐富素材。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