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漢紀二十 孝元皇帝上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 > 第136章 漢紀二十 孝元皇帝上

第136章 漢紀二十 孝元皇帝上(1 / 1)

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

春天正月,漢元帝前往甘泉宮,祭祀泰畤。祭祀結束後,就留下來打獵。薛廣德上書說:“我看到關東地區困苦到了極點,百姓流離失所。陛下每天撞著如同秦朝滅亡時的大鐘,聽著鄭國、衛國的靡靡之音,我實在痛心。如今士兵在外風餐露宿,隨從官員也疲憊不堪,希望陛下趕緊回宮,想想與百姓同憂共樂,那天下人就太幸運了!”漢元帝當天就回宮了。

二月,漢元帝下詔:“丞相、禦史要舉薦質樸、敦厚、謙遜、品行端正的人,光祿勳每年按照這個標準考核郎官和從官。”

三月,大赦天下。

這年出現降雨雪、下霜的天氣,桑樹被凍死。秋天,漢元帝到宗廟舉行酎祭,出了便門,打算乘坐樓船。薛廣德攔住漢元帝的車,摘下帽子叩頭說:“陛下應該從橋上走。”漢元帝說:“大夫把帽子戴上。”薛廣德說:“陛下要是不聽我的,我就自殺,讓我的血弄臟車輪,這樣陛下就不能進入宗廟祭祀了!”漢元帝很不高興。走在前麵的光祿大夫張猛趕緊上前說:“我聽說君主聖明,臣子就正直。乘船危險,從橋上走安全,聖明的君主不應該冒險。禦史大夫的話可以聽。”漢元帝說:“開導人就應該像這樣啊!”於是就從橋上走了。

九月,下霜凍死了莊稼,天下發生大饑荒。丞相於定國,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禦史大夫薛廣德,都因為出現災異現象而請求退休。漢元帝賜給他們安車、駟馬和六十斤黃金,批準他們離職。任命太子太傅韋玄成為禦史大夫。薛廣德回鄉後,把皇帝賜的安車懸掛起來,將其作為榮耀傳給子孫。

漢元帝當太子的時候,跟隨太中大夫孔霸學習《尚書》。即位後,賜給孔霸關內侯的爵位,封號為褒成君,加官給事中。漢元帝想讓孔霸擔任丞相,孔霸為人謙遜退讓,不喜歡權勢,常說:“爵位太高了,我有什麼德行能擔當得起呢!”禦史大夫的職位多次空缺,漢元帝總是想用孔霸;孔霸再三推辭,表明自己的想法。漢元帝深知他的誠意,就不再勉強。因此很敬重他,賞賜也很豐厚。

戊子日,侍中、衛尉王接擔任大司馬、車騎將軍。

石顯忌憚周堪、張猛等人,多次詆毀他們。劉更生擔心他們被陷害,上書說:“我聽說舜任命九官,大家彼此謙讓,和諧到了極點。大臣們在朝廷和諧,那麼萬物在民間也和諧,所以《簫韶》樂曲演奏九遍,鳳凰就會飛來。到了周幽王、周厲王的時候,朝廷不和諧,大臣們相互指責埋怨,於是出現日食、月食,泉水沸騰,山穀移位,霜降也失去了時節規律。由此可見,和諧之氣帶來祥瑞,乖戾之氣導致災異,祥瑞多的國家就安寧,災異多的國家就危險。這是天地的常理,古今通用的道理。如今陛下開創像夏、商、周三代那樣的大業,招攬文學之士,對他們寬容優待,讓他們能一起為朝廷效力。但現在賢能的人和不賢能的人混在一起,黑白不分,正邪混雜,忠臣和奸臣同時被任用;奏章堆滿了公車署,為求官職的人擠滿了北軍,朝廷大臣意見不合,相互抵觸,不斷相互詆毀,彼此指責;各種迷惑視聽、改變人心的事,多得說不完,他們還結黨營私,往往成群結夥地想要陷害正直的大臣。正直的大臣得到任用,是國家大治的表現;正直的大臣被陷害,是國家大亂的開端;在這治亂交替的關鍵時刻,不知道該信任誰,而災異現象又多次出現,這就是我心寒的原因。從初元元年到現在已經六年了,按照《春秋》記載,六年之中,災異現象沒有像現在這樣頻繁的。推究其中的原因,是因為奸臣和讒言之人同時被任用;而他們能同時被任用,是因為陛下多疑,已經任用了賢人並推行善政,但如果有人詆毀,賢人就會被辭退,善政也就無法繼續推行。懷有猶豫不決心思的君主,會招來進讒言的壞人;持有優柔寡斷態度的君主,會為眾多奸邪之人打開方便之門;讒邪之人得勢,眾多賢能之士就會退去,奸邪之人興盛,正直之士就會消失。所以《易經》中有《否》卦和《泰》卦,小人之道盛行,君子之道就會衰落,國家政治就會日益混亂;君子之道盛行,小人之道就會衰落,國家政治就會日益清明。從前鯀、共工、驩兜和舜、禹同在堯的朝廷,周公和管叔、蔡叔都在周朝任職,在那個時候,他們交替進言相互詆毀,流言蜚語到處都是,怎麼說得完呢!帝堯、成王能賞識舜、禹、周公,而摒棄共工、管叔、蔡叔,所以國家大治,榮耀一直延續到現在。孔子和季孫氏、孟孫氏都在魯國做官,李斯和叔孫通都在秦朝為官,魯定公、秦始皇賞識季孫氏、孟孫氏、李斯,而摒棄孔子、叔孫通,所以國家大亂,恥辱一直流傳至今。所以國家治亂榮辱的關鍵,在於所信任的人;既然信任了賢能之人,就要堅定不移。《詩經》說:‘我的心不是石頭,不能隨意轉動’,這是說堅守善道要堅定不移。《易經》說:‘發布重大號令,要像出汗一樣’,意思是號令就像汗水,一旦流出就收不回來。現在發布的好政令沒過多久就改變,這就是收回成命;任用賢能之人不到三十天就辭退,這就像轉動石頭一樣輕易改變。《論語》說:‘看到不好的行為,就像把手伸進熱水中一樣趕緊避開。’現在丞相府和禦史府多次上奏說奸佞諂媚之人不應該在位,然而這些人多年都沒有被趕走。所以發布政令像收回汗水一樣隨意改變,任用賢能之人像轉動石頭一樣輕易變動,除去奸佞之人卻像拔山一樣困難,像這樣,還指望陰陽調和,不也太難了嗎!因此,那些小人看到機會,就粉飾文辭,花言巧語惡意詆毀,流言蜚語在民間四處傳播。所以《詩經》說:‘我憂心忡忡,被一群小人怨恨’,小人成群結隊,確實讓人憤怒。從前孔子和顏淵、子貢相互稱讚,卻不結黨;禹、稷和皋陶相互舉薦,卻不拉幫結派,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一心為國家,沒有邪念。現在奸佞之人和賢臣同處朝廷,結黨謀劃,違背善道,依附邪惡,相互勾結,多次說些聳人聽聞的話,想要動搖陛下的心意,如果陛下不小心聽信他們,這就是天地事先發出警告,災異現象不斷出現的原因。自古以來,聖明的君主沒有不經過誅殺奸邪而實現國家大治的,所以舜有流放共工等四人的懲罰,孔子在兩觀之下誅殺少正卯,這樣之後聖人的教化才能推行。如今以陛下的聖明,若能真誠地深思天地的心意,研究《否》《泰》兩卦的道理,借鑒周朝、唐朝興盛的做法,吸取秦朝、魯國衰亡的教訓,考察祥瑞帶來的福分,反省災異引發的禍患,以此來衡量當今的變化,遠離奸佞邪惡之徒,解散陰險不正的團夥,堵塞奸邪之人的門路,廣開正直之士的晉升之路,果斷決策,明辨是非,那麼各種災異就會消失,眾多祥瑞就會降臨,這是國家太平的基礎,是萬世的利益啊。”石顯看到這份奏章,更加與許氏、史氏勾結,怨恨劉更生等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一年,夏天寒冷,太陽暗淡無光,石顯以及許氏、史氏家族的人都說這是周堪、張猛掌權造成的災禍。漢元帝內心看重周堪,但又擔心眾人不斷詆毀的影響,不知道該相信誰。當時長安令楊興因為有才能而受到寵幸,他常常稱讚周堪,漢元帝想讓他幫忙,就召見他詢問:“朝廷大臣們意見不合,認為周堪不適合擔任光祿勳,這是為什麼呢?”楊興是個投機取巧的人,他覺得漢元帝懷疑周堪,就順著漢元帝的意思說:“周堪不僅在朝廷中不適合任職,在他家鄉所在的州裡也不適合!我看到眾人聽說周堪和劉更生等人謀劃詆毀皇室親戚,都認為他們應該被誅殺;所以我之前上書說不能誅殺傷害周堪,是為國家保留恩德。”漢元帝說:“那這是什麼罪要誅殺呢?現在應該怎麼辦?”楊興說:“我認為可以賜給他關內侯的爵位,封三百戶食邑,但不要讓他掌管事務。這樣聖明的君主既不失去對老師的恩情,這也是最好的辦法。”漢元帝於是對周堪產生了懷疑。

評論

漢元帝永光元年,西漢王朝的諸多現象揭示出當時複雜的政治生態與潛在危機。

從皇帝與大臣的互動來看,漢元帝在麵對大臣諫言時,有時能聽取合理建議,如接受薛廣德的勸諫停止打獵回宮,以及聽從張猛建議從橋上過避免危險,這體現出他對大臣意見並非完全無視。然而,在一些關鍵問題上,他卻表現出優柔寡斷的性格特點。對於周堪、張猛等賢臣,他內心雖看重,卻因石顯等人的詆毀和眾人的言論而搖擺不定,缺乏堅定支持賢臣的決心。

朝堂之上,石顯等奸佞之臣與周堪、劉更生等正直之士的鬥爭激烈。石顯為排除異己,多次詆毀周堪等人,而劉更生為保護賢臣,上書詳細闡述治亂興衰與用人的關係,言辭懇切地希望漢元帝能明辨忠奸,遠離奸佞。但石顯看到奏章後,變本加厲地與許氏、史氏勾結,進一步打壓正直之士,使得朝堂風氣愈發惡劣。同時,像楊興這樣投機取巧的官員,為迎合皇帝心意,歪曲事實,誤導皇帝對賢臣的判斷,更助長了奸佞之風。

經濟民生方麵,這一年自然災害頻發,先是桑樹被凍死,後又下霜凍死莊稼,導致天下大饑荒。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丞相、大司馬、禦史大夫因災異請求退休,雖有以災異自請退位的慣例因素,但也反映出他們對當時局勢的無奈以及朝廷在應對災害上的無力。

綜合來看,永光元年的西漢王朝,內部政治鬥爭激烈,奸佞當道,皇帝又缺乏果斷決策能力,再加上自然災害對民生的衝擊,使得王朝發展麵臨重重困境。這些問題若得不到有效解決,將嚴重影響西漢王朝的穩定與繁榮,西漢的衰落之勢已逐漸顯現。這也為後世統治者敲響警鐘,用人唯賢、明辨忠奸以及有效應對自然災害對國家穩定和發展至關重要。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被趙王趕走,始皇拜我為丞相 咬夏棠 農民小神醫 鎧甲:朝九晚五?可我是幽冥魔啊 讓你裝傻,你把皇帝逼退位了? 修行十三年,才獲得二郎真君傳承 大秦係列:穿越成嬴虔 剛進入六扇門,罪犯係統什麼鬼? 劍修,狗都不談 獸源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