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賢借著日食引發的變故,成功搞黃了傅晏、息夫躬的計策。辛卯日,漢哀帝收回傅晏的印綬,讓他罷官回家。
丁巳日,皇太太後傅氏去世,與漢元帝合葬在渭陵,諡號為孝元傅皇後。
丞相和禦史一起上奏,列舉息夫躬、孫寵等人的罪過,漢哀帝就把息夫躬、孫寵免職,打發他們回封國,還罷免了侍中、諸曹、黃門郎等幾十人。
鮑宣上書說:“陛下您把天當作父親來侍奉,把地當作母親來尊崇,把百姓當作子女來養育。可自從您即位以來,天變得昏暗,地發生震動,百姓也謠言四起,人心惶惶。現在日食發生在正月初一,這真的太可怕了。普通老百姓在正月初一的時候,都害怕弄壞東西,更何況出現日食這種大事呢!陛下您內心應該深深自責,避開正殿,讓大家直言進諫,查找自己的過失,罷免外戚和那些占著位置不乾活的人,征召孔光為光祿大夫,發現孫寵、息夫躬的過錯,把他們免官送回封國,老百姓都拍手稱快,沒有不高興的。天和人是同心的,人心喜悅了,天意也就消解了。可是到了二月丙戌日,白虹侵入太陽,連續陰天卻不下雨,這說明天下人心裡的憂愁還沒有解開,老百姓的怨氣還沒有消除。侍中、駙馬都尉董賢,和陛下您並沒有什麼親戚關係,就靠那張討喜的臉和阿諛奉承的話上位,陛下賞賜他毫無節製,把國庫都快掏空了。給他合並了三處府邸,他還嫌小,又拆了暴室來擴建。董賢父子隨意使喚天子的使者,讓將作大匠給他們修建府邸,巡邏的吏卒都能得到賞賜,他家掃墓聚會,都是太官給提供飲食。天下人進貢的東西,本應該用來供養一位君主,現在卻都給了董賢家,這難道符合天意和民意嗎!上天的恩寵不能一直辜負,對董賢優厚到這種程度,反而會害了他!要是真的為董賢好,就應該向天地謝罪,消除天下人的怨恨,把他免官送回封國,把皇帝賜給他的器物都還給國家,這樣,他們父子或許還能保住性命;不然的話,他就是天下人仇恨的對象,不可能長久安穩。孫寵、息夫躬也不適合留在封國,都應該罷免,給天下人一個交代。再征召何武、師丹、彭宣、傅喜入朝,讓老百姓耳目一新,順應天意,建立重要政策,開啟太平的開端。”漢哀帝被這些異常的天象所觸動,采納了鮑宣的建議,征召何武、彭宣入朝,還任命鮑宣為司隸。
漢哀帝借著傅太後的遺詔,讓太皇太後給丞相、禦史下令,給董賢增加兩千戶封邑,賜給孔鄉侯、汝昌侯、陽新侯封國。王嘉把詔書封好退回,還上奏章勸諫說:“我聽說爵位、俸祿和土地,都是上天所有的。《尚書》裡說:‘上天任命有德行的人,根據五種不同的服飾來區分等級!’帝王代替上天封人爵位,更應該謹慎。分封土地如果不恰當,老百姓就會不服氣,還會觸動陰陽失調,帶來的危害可就大了。現在陛下您身體長期不舒服,這是我內心一直擔憂的。高安侯董賢,是靠諂媚得寵的臣子,陛下您把爵位都給他,讓他顯貴,用儘財物讓他富有,降低自己的身份去寵愛他,皇上的威嚴已經降低,國庫也快空了,還怕對他不夠好。錢財都是老百姓辛苦掙來的,孝文皇帝當年想建個露台,因為心疼百金的花費,克製自己沒有修建。現在董賢卻拿國家的賦稅去施私人的恩惠,一家就能收到上千金的賞賜,從古到今,顯貴的大臣從來沒有這樣的,消息傳到四方,大家都同樣怨恨。俗話說:‘被千人指責,沒病也得死。’我常常為他感到寒心。現在太皇太後根據永信太後傅太後)的遺詔,讓丞相、禦史給董賢增加封戶,賜給三位侯爺封國,我實在不理解。山崩、地動、日食都發生在正月初一,這都是陰氣侵犯陽氣的警示啊。之前董賢已經兩次受封,傅晏、傅商兩次更換封邑,鄭業更是因為私人關係肆意求取,皇上的恩寵已經太過優厚,他們還貪得無厭,太損害皇上的尊嚴了,這樣做不能給天下人樹立榜樣,危害太大了!臣子驕橫、欺上瞞下,就會陰陽失調,天氣感應變化,最終會影響到皇上的身體。陛下您臥病在床這麼久都沒好,皇位繼承人還沒確定,應該好好思考整頓各種事情,順應天和人的心意,祈求福佑,怎麼能不珍惜自己,肆意而為,不考慮高祖創業的辛苦,立下的製度,還想讓它流傳萬世呢!我小心地把詔書封好呈上,不敢讓人看見。不是我貪生怕死不依法辦事,實在是怕天下人知道,所以不敢自我彈劾。”
當初,廷尉梁相審理東平王劉雲的案子,當時離冬月結束還有不到二十天,梁相心裡懷疑劉雲是被冤枉的,供詞可能有虛假,就上奏想把案子送到長安,讓公卿們重新審理。尚書令鞫譚、仆射宗伯鳳認為可以答應。漢哀帝卻覺得梁相他們是看到自己身體不好,內外觀望,懷有二心,希望劉雲能熬過冬天,沒有懲治罪犯、痛恨壞人、為主上報仇的心思,就把梁相等人都免為平民。幾個月後,朝廷大赦天下,王嘉舉薦說:“梁相他們都有才能和品行,聖明的君主會考量功勞,赦免過錯,我私下為朝廷感到可惜,這三個人不該被免。”奏書呈上後,漢哀帝心裡很不痛快。過了二十多天,王嘉又封還為董賢增加封戶的詔書,漢哀帝這下可發怒了,把王嘉召到尚書那裡,質問他:“梁相他們之前因為不忠獲罪,罪行昭著,你當時也彈劾過自己;現在又稱讚他們,說‘為朝廷感到可惜’,這是為什麼?”王嘉摘下帽子謝罪。這件事交給將軍和朝中大臣商議,光祿大夫孔光等人彈劾王嘉說:“王嘉迷惑國家,欺騙皇上,大逆不道,請讓謁者把王嘉召到廷尉的詔獄。”議郎龔等人認為:“王嘉前後說的話互相矛盾,應該剝奪他的爵位和封土,免為平民。”永信少府猛等人則覺得:“王嘉的罪名雖然依法應當懲處,但讓大臣束發戴枷,赤身受笞刑,這不符合國家的尊嚴,也不能彰顯宗廟的威嚴。”漢哀帝不聽,三月,下詔:“借謁者符節,把丞相召到廷尉詔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使者到了之後,丞相府的屬官們都哭了,一起調好毒藥給王嘉喝,王嘉不肯喝。主簿說:“將相不麵對法官陳述冤情,這是一直以來的慣例,您還是自殺吧。”使者端坐在府門之上,主簿又上前遞藥。王嘉拿過藥杯砸在地上,對屬官們說:“我有幸能位居三公,卻沒有儘到職責,辜負了國家,應該在鬨市中伏法,給眾人看看。我堂堂丞相,難道是個懦弱的女子嗎!為什麼要喝藥自殺!”於是王嘉整理好衣服,出來見使者,拜了兩拜接受詔書,然後乘坐小吏的車子,去掉車蓋,不戴帽子,跟著使者去了廷尉那裡。廷尉收繳了王嘉的丞相和新甫侯印綬,把他捆綁起來,送到都船詔獄。漢哀帝聽說王嘉沒有自殺,而是去了詔獄,非常生氣,派將軍以下官員和五位二千石官員一起審訊他。獄吏質問王嘉,王嘉回答說:“辦案的人應該追求真相。我看到梁相他們之前審理東平王的案子,認為劉雲不該死,想交給公卿們重新審理,以顯示慎重,實在沒看出他們有內外觀望、偏袒劉雲的跡象,後來又幸運地趕上大赦。梁相他們都是好官,我是為國家愛惜賢才,不是偏袒他們三個人。”獄吏說:“如果是這樣,那你為什麼有罪?肯定還是有對不起國家的地方,不然不會平白無故入獄。”獄吏開始慢慢侮辱王嘉,王嘉感慨地仰天歎息說:“我有幸當了宰相,卻不能舉薦賢才,罷免無能之輩,因此辜負了國家,死有餘辜。”獄吏問他賢才和無能之輩都是誰。王嘉說:“賢才是前丞相孔光、前大司空何武,我沒能舉薦他們;壞人是高安侯董賢父子,他們諂媚邪惡,擾亂朝廷,我卻不能罷免他們。我罪該萬死,死而無憾!”王嘉在獄中關了二十多天,絕食吐血而死。
評論
這段曆史描繪出西漢末年政治的極度混亂與腐朽。董賢憑借皇帝寵信,肆意弄權,不僅打壓政敵,還享受著遠超常規的恩寵,致使國庫空虛,民怨沸騰,嚴重破壞了朝廷的正常秩序與社會公平。鮑宣雖仗義執言,指出諸多問題並提出合理建議,漢哀帝也有所觸動,但仍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局勢。而王嘉為阻止不合理的封賜,堅守原則,屢次抗爭,最終卻因觸怒皇帝而被下獄致死,其剛正不阿令人敬佩,卻也凸顯出忠臣在昏聵統治下的無奈與悲哀。從這些事件可以看出,西漢末年的朝堂已被外戚、寵臣把控,皇帝偏聽偏信,是非不分,國家的政治生態已病入膏肓,任何試圖匡正的努力都難以挽回王朝走向覆滅的命運,這一係列事件正是西漢王朝在風雨飄搖中搖搖欲墜的真實寫照。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