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哀皇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庚申年)
春天正月,匈奴單於和烏孫大昆彌伊秩靡都來漢朝朝見,漢朝把這當作一件很榮耀的事。當時西域一共有五十個國家,從翻譯官到將軍、丞相、侯、王,都佩戴著漢朝授予的印綬,總共有三百七十六人;像康居、大月氏、安息、罽賓、烏弋這些國家,因為離得實在太遠,就不在這五十國的範圍內,他們來朝貢,漢朝就相應地回禮,不會像對待那五十國一樣進行統一管理。從漢宣帝黃龍年間以來,單於每次來朝見,漢朝賞賜給他的錦繡、絲絮等物品,都比上一次更加豐厚,以此來表示安撫和接納。單於參加宴會朝見時,大臣們都在跟前,單於看到董賢年紀輕輕,很是奇怪,就通過翻譯詢問。漢哀帝讓翻譯回答說:“大司馬雖然年輕,但因為他非常賢能,所以才身居高位。”單於聽了就站起身,祝賀漢朝得到賢能的臣子。當時,漢哀帝因為迷信太歲的方位會影響吉凶,就讓單於住在上林苑的蒲陶宮,還告訴單於這是對他格外敬重;單於知道了真實原因後,心裡不太高興。
夏天四月壬辰日的最後一天,發生了日食。
五月甲子日,重新明確三公的官職和職責。大司馬、衛將軍董賢專任大司馬;丞相孔光改任大司徒;禦史大夫彭宣改任大司空,並封長平侯。
六月戊午日,漢哀帝在未央宮駕崩。
漢哀帝看到漢成帝的時候,朝廷大權旁落,等自己即位後,多次誅殺大臣,想強化皇帝的威嚴,效法漢武帝和漢宣帝。但他卻寵信那些愛說壞話、諂媚的人,厭惡痛恨忠誠正直的大臣,漢朝的基業從此就衰落下去了。
太皇太後聽說漢哀帝駕崩,當天就趕到未央宮,把皇帝的玉璽和綬帶收了起來。太後把大司馬董賢召來,在東廂房接見他,詢問喪事的安排。董賢心裡正發愁呢,根本回答不上來,隻能摘下帽子謝罪。太後說:“新都侯王莽,以前以大司馬的身份操辦先帝的喪事,熟悉這些事情的流程,我讓王莽來幫你。”董賢趕緊磕頭說:“那太好了!”太後就派使者快馬去召王莽。同時下詔給尚書,讓所有發兵的符節、百官上奏的事務,以及中黃門、期門兵都歸王莽掌管。王莽按照太後的旨意,讓尚書彈劾董賢,說皇帝生病的時候他不親自照顧用藥,還禁止董賢進入宮殿的司馬門;董賢不知道該怎麼辦,隻好到宮門前,摘下帽子,光著腳謝罪。己未日,王莽派謁者拿著太後的詔書,在宮門前宣布罷免董賢:“董賢年紀輕輕,不懂事理,擔任大司馬,不能服眾,現在收回他的大司馬印綬,罷免他,讓他回家!”當天,董賢和他妻子就都自殺了;家裡人慌慌張張,連夜把他們埋葬。王莽懷疑董賢是假死。有關部門上奏請求打開董賢的棺材,送到監獄查驗,最後就把棺材埋在了監獄裡。太皇太後下詔讓“公卿大臣舉薦可以擔任大司馬的人”。王莽以前就當過大司馬,後來為了避開丁氏和傅氏家族才辭去職位,老百姓都稱讚他賢能,而且他又是太皇太後的近親,從大司徒孔光往下,滿朝大臣都舉薦王莽。隻有前將軍何武和左將軍公孫祿兩人商量,認為“以前惠帝、昭帝的時候,外戚呂氏、霍氏、上官氏把持權力,差點把國家都搞沒了;現在漢成帝、漢哀帝接連去世都沒有子嗣,正應該選立皇室近親中的年幼君主,不適合讓外戚大臣掌握大權。讓外戚和非外戚相互交錯任職,對國家才有利。”於是何武舉薦公孫祿可以當大司馬,公孫祿也舉薦何武。庚申日,太皇太後還是任用王莽為大司馬,兼管尚書事務。
太皇太後和王莽商量立誰為皇位繼承人。安陽侯王舜,是王莽的堂弟,他為人謹慎守禮,深受太皇太後信任喜愛,王莽就建議讓王舜擔任車騎將軍。秋天七月,派王舜和大鴻臚左鹹拿著符節去迎接中山王劉箕子,立他為皇位繼承人。
評論
這一年,西漢王朝在一係列混亂與變故中走向了更加衰敗的境地。匈奴單於和烏孫大昆彌來朝,本是彰顯國威之事,卻因漢哀帝迷信等行為引發不快,反映出統治者的昏聵與短視。漢哀帝在位時,雖想強化皇權,卻寵信奸佞,打壓忠良,致使漢朝基業受損,加速了王朝的衰落。其駕崩後,朝廷局勢瞬間失控,董賢毫無理政能力,麵對喪事手足無措,而王莽憑借之前積累的“賢名”以及外戚身份,在眾人舉薦下重新掌權。何武和公孫祿雖有遠見,試圖阻止外戚專權,但無力回天。太皇太後執意任用王莽,為其日後篡漢埋下伏筆。西漢末年,皇帝昏庸、外戚爭權、政治腐敗,種種亂象交織,曾經輝煌的西漢王朝已如風中殘燭,覆滅之勢難以阻擋。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