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庚戌年)
正月,劉秀下詔增加百官的俸祿,一千石以上的官員,俸祿比西漢舊製有所減少;六百石以下的官員,俸祿比以前增加。
開始修建壽陵。劉秀說:“古代帝王的葬禮,都隻用陶人、瓦器、木車、茅草紮的馬,讓後世的人找不到他們埋葬的地方。漢文帝明白生死始終的道理,漢景帝能遵循孝道,後來天下大亂,隻有霸陵完好無損,享受福澤,這難道不是很好的事嗎!現在規劃的墓地不超過兩三頃,不要建造山陵和池塘,隻要能讓水自然流淌就行。以後朝代更迭,這裡就和山丘一樣。”
劉秀下詔派遣中郎將段郴、副校尉王鬱出使南匈奴,幫他們建立王庭,王庭距離五原西部塞八十裡。使者讓單於伏地跪拜接受詔書,單於猶豫了一會兒,才伏地稱臣。跪拜結束後,單於讓翻譯告訴使者說:“單於剛剛即位,在部下麵前實在感到慚愧,希望使者在眾人麵前不要讓他太過難堪。”劉秀下詔允許南單於進入雲中居住,開始設置使匈奴中郎將,帶兵護衛他。
夏天,南單於俘獲的北匈奴薁鞬左賢王,帶著他的部眾以及南匈奴的五位骨都侯,總共三萬多人叛變逃走,在距離北匈奴王庭三百多裡的地方,自立為單於。一個多月後,他們內部開始互相攻擊,五位骨都侯都死了,左賢王自殺,各位骨都侯的兒子各自擁兵自保。秋天,南單於送兒子到漢朝做人質。劉秀下詔賞賜給單於冠帶、璽綬、車馬、金帛、甲兵、各種器物。又從河東轉運二萬五千斛糧食,三萬六千頭牛羊來供給他們。命令中郎將帶領五十名解除枷鎖的刑徒,跟隨單於居住,參與處理訴訟案件,觀察動靜。單於每年年底就派使者進奉奏書,送侍子入朝,漢朝派謁者送之前的侍子回單於王庭,賞賜給單於以及單於的妻子、左右賢王以下的人彩色絲織品共一萬匹,每年都按這個慣例進行。於是雲中、五原、朔方、北地、定襄、雁門、上穀、代八郡的百姓回到本土。劉秀派謁者分彆帶領解除枷鎖的刑徒,修補城郭,把在中原地區的邊民送回各縣,都賜給他們路費,又轉運糧食給他們。當時城郭已成廢墟,一切都要重新開始,劉秀這才後悔之前把百姓遷徙走。
冬天,南匈奴五位骨都侯的兒子又帶領他們的部眾三千人歸附南匈奴,北單於派騎兵追擊,把這些人全部俘獲。南單於派兵抵抗,迎戰失利,於是劉秀又下詔讓單於遷徙到西河美稷居住,還讓段郴、王鬱留在西河保護他,命令西河長史每年帶領二千騎兵、五百名解除枷鎖的刑徒協助中郎將護衛單於,冬天駐紮,夏天撤回,從那以後成為慣例。南單於住在西河後,也分彆設置了各部王,幫助漢朝守衛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代郡,他們都統領著部眾,為郡縣偵察巡邏,充當耳目。北單於很害怕,送回了不少之前擄掠的漢朝百姓來表示善意,他們的搶掠部隊每次到南匈奴境內,返回經過漢朝的亭候時,就會道歉說:“我們隻是攻擊背叛的薁鞬日逐王罷了,不敢侵犯漢朝百姓。”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辛亥年)
夏天,四月戊午日,大司徒王況去世。
五月丁醜日,劉秀下詔,司徒、司空都去掉“大”字,把大司馬改為太尉。驃騎大將軍兼代理大司馬劉隆當天被罷免,劉秀任命太仆趙熹為太尉,大司農馮勤為司徒。
北匈奴派使者到武威請求和親,劉秀召集公卿在朝堂上商議,沒有得出結論。皇太子說:“南單於剛剛歸附,北匈奴害怕被討伐,所以豎著耳朵聽消息,爭著想要歸降。現在我們沒能出兵,卻反而和北匈奴交往,我擔心南單於會產生二心,而且北匈奴那些想要投降的人也不會再來了。”劉秀覺得有道理,告訴武威太守不要接受北匈奴的使者。
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上書說:“匈奴貪圖利益,沒有禮義信用,窮困的時候就向我們叩頭,安穩的時候就來侵犯搶掠。現在匈奴人畜因瘟疫死亡,又遭遇旱災蝗災,土地荒蕪,疲憊困乏沒有力量,抵不上中原的一個郡,他們的生死全都掌握在陛下手中。福氣不會再來,時機容易失去,難道應該隻堅持推行文治而放棄武備嗎?現在命令將領到邊塞,多給獎賞,告知高句麗、烏桓、鮮卑攻打匈奴左邊,征發河西四郡、天水、隴西的羌人、胡人攻打匈奴右邊,這樣的話,消滅北匈奴,用不了幾年。我擔心陛下出於仁愛不忍心,謀臣們又猶豫不決,讓萬世傳頌的刻石記功的偉大功業不能在聖明的時代建立!”劉秀下詔回複說:“《黃石公記》說:‘柔能克剛,弱能勝強。舍棄近處去謀劃遠方,勞累卻沒有功效;舍棄遠方去謀劃近處,安逸而且有好的結果。所以說,一心擴充土地的會使土地荒蕪,一心推廣德政的會使國家強大,守護自己所有的能安寧,貪圖彆人所有的會變得殘暴。實行殘暴滅絕的政策,即使成功也必定失敗。’現在國家沒有完善的政策,災變不斷,百姓驚恐不安,自身都難保,卻還想著去遠方處理邊疆事務!孔子說:‘我擔心季孫的憂患不在顓臾。’況且北匈奴還很強大,而且那些關於屯田和邊境警備的傳聞,常常不符合實際。如果真的能用天下一半的力量消滅強大的敵寇,難道不是最大的心願!但如果時機不對,不如讓百姓休養生息。”從此各位將領沒人敢再談論軍事方麵的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劉秀向趙熹詢問長治久安的計策,趙熹請求讓各位諸侯王前往自己的封國。冬天,劉秀開始送魯王劉興、齊王劉石前往封國。這一年,劉秀的舅舅壽張恭侯樊宏去世。樊宏為人謙和柔順,敬畏謹慎,每次朝會,總是提前到達,伏地等待事務;他上奏對國家有利應辦的事,都是親手書寫,寫完後就銷毀草稿;在朝堂上被皇帝詢問,不敢當眾回答。宗族的人受到他的感化,從來沒有犯法的。劉秀非常敬重他。等到樊宏病重,留下遺言要薄葬,不使用任何陪葬品。他認為棺柩一旦埋葬,就不應該再被看到,如果棺木腐朽,會讓孝子傷心,所以讓自己和夫人同墳不同穴埋葬。劉秀讚賞他的遺言,把遺書給百官看,還說:“現在如果不順從壽張侯的心意,就無法彰顯他的品德;而且等我去世後,也想以他為榜樣。”
評論
建武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劉秀政權在政治、外交、官員任免及喪葬理念等方麵均有重要舉措與發展,對東漢的穩定與發展影響深遠。
政治製度與官員任免上,劉秀調整百官俸祿,對不同級彆官員俸祿有增有減,以平衡財政與官員待遇。同時,更改三公名號,罷黜劉隆,任命趙熹為太尉、馮勤為司徒,這一係列人事變動與官職調整,體現了劉秀對政權機構的優化與完善,確保政府高效運行。
邊疆與外交方麵,劉秀對南匈奴的安置政策不斷調整。先是助南匈奴建立王庭於五原西部塞附近,後因局勢變化,讓其遷至西河美稷,並提供諸多支持與護衛,南匈奴也協助漢朝戍邊,雙方形成一種特殊的合作關係。而對於北匈奴的和親請求,劉秀在聽取皇太子意見後拒絕,反映出東漢在處理南北匈奴關係時的謹慎權衡,既要維持與南匈奴的友好,又要警惕北匈奴的潛在威脅,避免引發南匈奴猜忌,影響邊疆穩定。臧宮、馬武建議趁機攻打北匈奴,劉秀則以當前國內情況及時機不成熟為由拒絕,堅持以民為本、休養生息的政策,體現其對國家整體局勢的清晰判斷與長遠規劃。
喪葬理念上,劉秀推崇薄葬,並以樊宏的薄葬遺言為範例,不僅體現出其自身節儉的理念,也意在為百官與後世樹立榜樣,倡導一種質樸、不奢靡的喪葬風氣,這對社會風氣的引導與國家資源的節約都具有積極意義。總體而言,這兩年劉秀政權在鞏固統治、處理民族關係、引導社會風氣等方麵持續努力,為東漢的穩定發展奠定基礎。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