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紀四十一,從公元106年丙午年)到公元115年乙卯年),一共十年。
延平元年公元106年,丙午年)
春天,正月辛卯日,張禹從太尉升職為太傅,徐防從司徒升任太尉,他倆開始參與總領尚書事務。太後想著皇帝還小,就希望有厲害的大臣住在皇宮裡頭。於是下詔書讓張禹住宮裡,五天回一次自己府上;每次上朝麵見太後和皇帝,都要特彆通報一聲,和其他三公的座位都要隔開。
這時候,皇帝的哥哥劉勝被封為平原王。
正月癸卯日,光祿勳梁鮪當上了司徒。
到了三月甲申日,孝和皇帝被安葬在慎陵,他的廟號是穆宗。
三月丙戌日,清河王劉慶、濟北王劉壽、河間王劉開、常山王劉章開始去自己的封國;太後對劉慶那是格外關照,給了他特殊待遇。劉慶的兒子劉祜,當時13歲,太後覺得皇帝年紀小,身子骨也弱,擔心以後出啥意外,就把劉祜和他的嫡母耿姬留在了清河王府。耿姬是耿況的曾孫女;劉祜的親媽是犍為的左姬。
夏天,四月的時候,鮮卑來侵犯漁陽。漁陽太守張顯帶著幾百人就出塞去追他們。兵馬掾嚴授勸說道:“前麵道路又險又難走,敵人啥情況咱也不清楚,咱應該先紮好營寨,派幾個輕騎兵去前麵探探路。”但張顯那叫一個上頭,一聽就火了,差點把嚴授給砍了,然後就繼續進兵。結果,敵人早就埋伏好了,一下子衝出來,那些士兵們嚇得撒腿就跑。隻有嚴授拚了命地戰鬥,身上受了十處傷,還親手殺了好幾個人才死。主簿衛福和功曹徐鹹也都衝上去保護張顯,最後都死在了戰場上。
四月丙寅日,虎賁中郎將鄧騭被任命為車騎將軍,享受和三司一樣的禮儀規格。鄧騭的弟弟黃門侍郎鄧悝當上了虎賁中郎將,鄧弘、鄧閶都成了侍中。
這時候,司空陳寵去世了。
五月辛卯日,朝廷大赦天下。壬辰日,河東垣山發生了山體崩塌。
六月丁未日,太常尹勤當上了司空。
好多地方,一共三十七個郡國,都下起了大雨。
己未年,太後下令:太官、導官、尚方、內署這些部門,那些製作起來麻煩、花裡胡哨又沒啥實用的衣服、膳食和各種物品,都得精簡。除了供奉陵廟的,稻米不用挑挑揀揀,平時早晚就一頓肉飯就行。以前太官、湯官每年經費差不多要兩億,這之後一下子就砍掉好幾千萬。各郡國進貢的東西,也都得減少一大半。上林苑的鷹犬全都拿去賣掉,離宮彆館裡存著的糧食、柴炭啥的,也都要節省著用。
丁卯日,下詔書說,把掖庭的宮女,還有那些因為宗室獲罪而被沒入官府的人,全都釋放,讓他們成為普通老百姓。
這年秋天,七月庚寅日,朝廷下令給司隸校尉和各州刺史,說:“最近有些地方發生了水災,影響了秋天的莊稼收成。朝廷覺得這是自己沒做好,心裡特彆擔憂害怕。可有些地方呢,就想著在豐收這事上弄虛作假,獲取好名聲,於是隱瞞災害情況,虛報開墾的田地數量,也不管老百姓流亡在外,一個勁兒地增加戶口數字,還對盜賊的事兒遮遮掩掩,結果壞人得不到懲罰。任用官員不按規矩來,選拔推舉也亂七八糟。官員們貪婪苛刻、心狠手辣,普通老百姓都深受其害。你們這些刺史呢,就像耷拉著腦袋、堵住耳朵一樣,不做事,還偏袒下麵的人,對上不怕老天爺怪罪,對下也不覺得對不起老百姓。寬恕這種事,可不能總指望。從今往後,要是再這樣,一定會嚴懲。各地的郡守等高級官員,你們都得如實核查災害造成的損失,給老百姓免除田租和草料稅。”
八月辛卯日,皇帝駕崩。到了癸醜日,就在崇德前殿把皇帝入殮停靈。當時,太後和她哥哥車騎將軍鄧騭、虎賁中郎將鄧悝等人,在宮裡秘密商量大事,定好了計策。當天夜裡呢,就派鄧騭拿著符節,坐著那種高級的王青蓋車,去接清河王的兒子劉祜,還讓劉祜在殿裡先齋戒著。
第二天,皇太後坐鎮崇德殿,百官都穿著喜慶的衣服陪著。接著就把劉祜拉上來,拜他為長安侯。然後又下詔書,讓劉祜當孝和皇帝的繼承人,還寫了冊封的命令。官員讀完命令,太尉就把玉璽啥的獻上,劉祜就這麼登基當皇帝啦,不過太後還是掌握著實權,繼續管事。
太後還專門給司隸校尉、河南尹、南陽太守下詔說:“我每次看以前的曆史,那些外戚的門客老是搗亂,不奉公守法,老百姓可受苦了。為啥會這樣呢?就是因為你們這些執法的太懈怠,不趕緊處罰他們。現在車騎將軍鄧騭他們雖然挺恭敬順從的,但他們家族人多,親戚也不少,那些門客裡有不少狡猾的,老是違反禁令。你們可得好好管管,彆包庇他們。”從這以後,隻要是太後親屬犯了罪,那可一點都不寬容。
九月,六個州都發大水了。
丙寅那天,把孝殤皇帝埋在了康陵。因為連著遭遇大喪事,老百姓被勞役折騰得挺苦,所以陵墓裡那些秘密的陪葬品,還有各種工程,都減少到原來的十分之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乙亥這天,陳留那兒還掉下來隕石了。
又下詔讓北地的梁慬當西域副校尉。梁慬走到河西的時候,正好趕上西域那些國家造反,在疏勒圍攻都護任尚。任尚趕緊上書求救,朝廷就命令梁慬帶著河西四郡的羌人、胡人那五千騎兵趕緊去救。結果梁慬還沒到,任尚就已經解圍了。朝廷又下詔把任尚召回來,讓騎都尉段禧當都護,西域長史趙博當騎都尉。段禧和趙博守著它乾城,這城太小了,梁慬覺得守不住,就忽悠龜茲王白霸,說要進去和他一起守城。白霸答應了,可龜茲的官員和老百姓都使勁兒勸他彆答應,白霸不聽。梁慬進去後,趕緊派人去接段禧、趙博,把軍隊合在一起有八九千人。結果龜茲的官員和老百姓都背叛了他們的國王,和溫宿、姑墨好幾萬兵馬一起造反,把城給圍了。梁慬他們出城迎戰,把叛軍打得大敗。這仗打了好幾個月,那些胡人實在扛不住就跑了,梁慬他們乘勝追擊,一共殺了一萬多人,還抓了好幾千俘虜,龜茲這才安定下來。
冬天十月的時候,又有四個州發大水,還下冰雹。
清河孝王劉慶病重,就上書請求死後能葬在樊濯宋貴人的墳墓旁邊。十二月甲子這天,劉慶去世了。
乙酉這天,把那種特彆熱鬨的魚龍曼延戲給取消了。
尚書郎南陽人樊準,看到儒家的風氣越來越不行了,就給朝廷上疏說:“我覺得當皇帝的不能不學習。光武皇帝那時候,接受天命讓漢朝中興,到處打仗,忙得連坐下來休息的功夫都沒有,可還是放下武器學習經典,停下戰馬討論治國之道。孝明皇帝處理各種政務,每件事都很用心,還特彆喜歡古代的經典,對經藝很感興趣。每次舉行完饗射禮,就正兒八經地坐著自己講解,那些儒生都在下麵聽著,各地的人都很高興。還招來好多有名的儒生,安排在朝廷裡,每次宴會大家就熱烈討論,一起琢磨怎麼治理國家。就連期門、羽林那些武官,也都把《孝經》學得門兒清。這種風氣從皇帝那兒開始,一直傳到邊遠的地方。所以大家一說起盛世,都覺得永平年間特彆好。可現在呢,學習的人越來越少,偏遠地方更嚴重。博士都不講課了,那些儒生都在爭論一些虛頭巴腦的東西,忘了對國家忠誠,隻知道說些花裡胡哨的話。我覺得應該趕緊下詔書,到處去找那些隱居的有學問的人,給那些儒雅的人好處,等皇帝有空的時候可以一起學習討論。”太後覺得他說得挺對,就下詔說:“公、卿、中二千石這些官員,每人都推薦一些隱士、大儒,一定要找品行高尚的,鼓勵年輕人向他們學習。挑選博士的時候,一定要選到合適的人。”
評論
東漢延平元年是東漢王朝曆史上一個充滿轉折與動蕩的年份。這一年,皇權在幼主與太後之間交替,政治格局悄然變動,邊疆烽火不息,天災人禍交織,一係列事件共同勾勒出東漢中期複雜的政治生態與社會麵貌。?
在權力架構方麵,這一年呈現出鮮明的“太後臨朝”特征。漢殤帝年幼,鄧太後成為實際掌權者,其政治智慧在權力布局中展現得淋漓儘致。她破格提拔張禹,給予特殊禮遇,形成以親信重臣為核心的決策圈層,同時通過分隔座位、特殊通報等禮儀設計,強化核心輔政大臣的權威,確保政令暢通。這種安排既體現了對幼主統治的謹慎維護,也暴露了東漢中後期外戚乾政的隱患。鄧騭兄弟同日受封高位,標誌著鄧氏外戚勢力的崛起,但太後隨後嚴令約束外戚門客,又顯示出她試圖平衡外戚權力的清醒認知,這種矛盾的治理思路貫穿全年政治運作。?
皇位繼承問題是本年度的核心政治議題。從年初漢殤帝即位,這位繈褓中的皇帝在位僅八個月便夭折,皇位繼承陷入危機。為穩固政權,鄧太後迅速擁立清河孝王之子劉祜為帝,是為漢安帝。這場皇位更迭不僅關乎皇室血脈傳承,更在朝堂引發強烈震動,新舊勢力暗流湧動,各方勢力圍繞新君展開新一輪權力博弈,深刻影響著東漢未來的政治走向。
在邊疆事務與民生領域,危機四伏。西域都護段禧受困於疏勒城,匈奴與羌人趁機叛亂,邊疆防線岌岌可危;內地則遭遇嚴重水旱災害,流民問題加劇。鄧太後雖下詔賑災、減免稅賦,卻難以從根本上緩解社會矛盾,天災人禍的疊加進一步削弱了東漢王朝的統治根基。
從文化層麵來看,這一年雖處於政治動蕩之中,太學等文化教育機構仍在持續運轉,儒家經義的傳承與討論未曾中斷。然而,朝廷對文化發展的支持因政局不穩而受限,學術資源的分配也受到權力鬥爭的間接影響,知識階層在動蕩時局中艱難維係文化命脈,為日後東漢文化格局的演變埋下伏筆。
從製度層麵剖析,公元106年的政治震蕩暴露出東漢官僚體係彈性不足的致命缺陷。幼主即位本應觸發的權力緩衝機製未能有效運轉,太後臨朝雖屬應急之策,卻意外激活了外戚勢力的膨脹開關。而在應對邊疆與民生危機時,中央集權體製下的決策鏈條冗長、地方響應滯後等弊端進一步凸顯,這些製度性積弊與人為治理失誤相互作用,加速了東漢王朝由盛轉衰的曆史進程。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