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建二年公元127年,丁卯年),春天一月,中郎將張國帶著南單於的兵去揍鮮卑的其至鞬,把對方打得落花流水。二月,遼東鮮卑跑來遼東玄菟搞事情;烏桓校尉耿曄一聲令下,發動邊境各郡的兵,還拉上烏桓一起,直接出塞反擊,那戰績杠杠的,斬獲超多;鮮卑一看這架勢,三萬人麻溜地跑到遼東投降。
三月,天氣乾巴巴的,鬨旱災了。
一開始,皇帝老媽李氏埋在洛陽北邊,皇帝壓根不知道這事;後來身邊人跟他說了,皇帝立馬開啟悲傷模式,親自到埋的地方,重新按照高規格的禮儀把老媽重新安置。六月乙酉日,追封老媽為恭湣皇後,葬在恭陵北邊。
西域那些城邦國家基本都服服帖帖跟著漢朝混,就焉耆國的國王元孟還在硬撐,班勇就上奏說要去收拾他。於是朝廷派敦煌太守張朗帶著河西四郡三千兵給班勇打下手,然後又集合各國四萬多兵分兩路去攻打焉耆。班勇走南道,張朗走北道,約定好時間一起到焉耆。結果這張朗之前犯了事,就想立個大功將功贖罪,提前趕到爵離關,派司馬帶兵先去打,一下子砍了兩千多敵人腦袋,元孟害怕被弄死,趕緊派人來說要投降。張朗就大搖大擺進了焉耆,接受投降後班師回朝。就因為這,張朗躲過了懲罰,班勇卻因為晚到了,被抓進監獄,最後被免官。
秋天七月甲戌初一,出現日食。
壬午日,太尉朱寵、司徒朱倀被炒魷魚。庚子日,任命太常劉光當太尉,還讓他管尚書的事兒,又任命光祿勳汝南人許敬當司徒。劉光,是劉矩的弟弟。許敬在和帝、安帝那時候當官,竇家、鄧家、閻家最牛的時候,他也沒低頭彎腰;這三家倒台後,很多士大夫都被牽連,名聲臭了,就許敬啥事沒有,當時的人都覺得他特靠譜。
話說南陽有個叫樊英的,年輕就學問好品行佳,那名氣全國都知道,一直隱居在壺山南邊,州郡好幾次派人來請他出山,他都沒答應;公卿推薦他去參加賢良、方正、有道這些選拔,他也不去;安帝親自下詔書請他,他鳥都不鳥。這一年,皇帝又下詔書,還帶著貴重禮物,各種禮儀安排得明明白白請他,樊英還是說自己病得快掛了。皇帝生氣了,狠狠批評郡縣官員,讓他們把樊英抬上車送來。樊英沒辦法,到了京城,還躺在床上裝病;強行把他抬進宮殿,他還是不低頭。皇帝沒辦法,讓他去太醫那養著,每個月送羊送酒。後來皇帝專門給他設了個壇,讓公車令在前麵帶路,尚書在旁邊陪著,賜給他桌子、拐杖,用對待老師的禮儀對他,問他各種國家大事,還封他當五官中郎將。過了幾個月,樊英又說自己病得不行了;皇帝又封他為光祿大夫,讓他回家養病,還讓人每個地方都送糧食,過年過節送牛送酒。樊英連官位都不想要,皇帝又下詔書勸他收下,彆推辭。樊英剛接到詔書的時候,大家都覺得他肯定不會改變自己的想法。南郡王逸和樊英關係好,就寫信給他,引經據典勸他接受邀請。樊英就聽了王逸的話來了;結果來了之後,跟皇帝聊天也沒說出啥特彆牛的謀略,大家都覺得挺失望。河南張楷和樊英一起被征召,張楷就對樊英說:“這天下就兩條路,要麼出來乾,要麼躲起來。我之前覺得你出來能輔佐好皇帝,拯救老百姓。結果你一開始把自己看得比皇帝還金貴,等接受了爵位俸祿,又沒看到你有啥救國救民的本事,你這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太不靠譜了。”
司馬光評論說:古代那些有道德的人,國家治理得好就出來當官,國家亂糟糟就躲起來。躲起來也不是他們願意的,實在是沒人懂自己,理想抱負施展不開,周圍還全是壞人,搞不好自己還得遭殃,所以才藏起來。皇帝請那些隱士出來,提拔底層人才,是為了國家好,不是為了給老百姓看個熱鬨。所以那些有道德能讓皇帝更有威望,有本事能保護老百姓,雖然穿著破衣服但有真本事的人,皇帝就該拿出全部誠意請他們,放低姿態對待他們,虛心請教他們,克製自己聽從他們,這樣才能讓國家四方都受益,功勞大得不得了。這是要他們的本事,不是要他們這個人,看重的是實際效果,不是名氣。
要是禮儀都做到位了,態度也誠懇了,人家還是不來,那就先自己反省一下,彆強行讓人來,問問自己:是不是我德行太差人家看不上?是不是國家太亂沒法輔佐?是不是小人太多人家不敢來?是不是我誠意不夠人家擔心自己的話沒人聽?為啥人家不願意跟我混呢?要是自己德行夠了,國家治理好了,小人都滾蛋了,誠意也滿滿了,人家說不定自己就跑來主動效力了,哪還會請都請不來呢!荀子說:“抓蟬的人,隻要把火點亮點,搖搖樹就行;火不亮,光搖樹也沒用。現在的皇帝要是能讓自己德行閃耀,天下人自然就會像蟬飛向亮火一樣歸附。”有些皇帝覺得請不來人很沒麵子,就用高官厚祿誘惑,用嚴刑峻法威脅。要是對方真是君子,人家才不稀罕官位,也不怕刑罰,根本就請不來;能請來的,都是貪圖官位、害怕刑罰的人,這種人有啥值得看重的呢!還有那種在家裡孝順友愛,在鄉裡品行高尚,不隨便撈錢,不隨便當官,乾乾淨淨做人,安安穩穩過日子的人,雖然不能讓皇帝更牛、保護老百姓,但也是品德高尚的人。皇帝就該好好對待他們,讓他們順順利利實現自己的誌向。就像漢昭帝對待韓福,光武帝對待周黨那樣,鼓勵大家有廉恥之心,改善社會風氣,這樣就挺好,彆像範升那樣詆毀人家,也彆像張楷那樣對人家期望太高。至於那些裝模作樣求名聲,搞些稀奇古怪的事博眼球,不吃皇帝給的飯卻去搶小商小販的生意,看不上小官卻盯著卿相的位置,名聲和實際不搭邊,心裡想的和做的不一樣的人,那就是華士、少正卯那種人,能不被聖明的皇帝砍頭就不錯了,還請他們乾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時候,朝廷又征召廣漢的楊厚、江夏的黃瓊。黃瓊,是黃香的兒子。楊厚來了之後,預言漢朝三百年後會有大麻煩,讓大家小心點,被封為議郎。黃瓊快到京城的時候,李固寫了封信提前給他,說:“君子覺得伯夷太狹隘,柳下惠太隨便。不狹隘也不隨便,在這兩者之間找平衡,這是聖賢之人安身立命很看重的。要是你真打算一輩子躲在山裡,學巢父、許由,那也沒啥問題;但要是想出來輔佐朝廷拯救百姓,現在就是好時候。從有人類以來,好的政策就少,亂七八糟的風俗倒不少,要是非得等堯舜那樣的好皇帝,那讀書人一輩子也沒機會實現理想了。常聽人說:‘太剛硬的東西容易折斷,太潔白的東西容易弄臟。’名氣太大,往往實際能力跟不上。最近魯陽的樊英被征召,剛來的時候,朝廷那是相當重視,就像請神仙一樣,雖然沒做出啥驚天動地的大事,但言行舉止也沒啥毛病;結果後來詆毀的話到處傳,名聲一下子就沒了,這不就是大家期望太高,名聲和實際差距太大嘛!所以現在大家都說‘那些隱士都是浪得虛名’。希望先生你能大展宏圖,讓大家心服口服,把這話給破了!”黃瓊到了之後,被封為議郎,後來慢慢升到尚書仆射。黃瓊以前跟著他爹在官府,對各種事務都很熟悉;後來自己當官,對官府的流程門兒清,在朝堂上討論事情,沒人能說得過他。還經常給皇帝上疏提建議,皇帝也經常采納。
李固,是李合的兒子,從小就愛學習,經常改名換姓,拄著拐杖趕著驢,背著書箱去拜師,跑老遠求學,啥書都看,成了當時的大知識分子。每次到太學,偷偷跑去官府看望父母,不讓同學知道他是李合的兒子。
評論
永建二年的曆史記載,如同打開了一幅東漢中期社會的多棱鏡,既映照出邊疆戰事的起伏、朝堂人事的調整,更聚焦於士人群體的價值選擇與時代困境,其中蘊含的權力邏輯與人性掙紮,至今仍引人深思。
邊疆攻防的“勝負悖論”
這一年的邊疆局勢呈現出矛盾的兩麵性。一方麵,中郎將張國、烏桓校尉耿曄接連擊敗鮮卑,甚至迫使三萬鮮卑人投降,顯示出東漢對北方部族仍有一定威懾力;另一方麵,班勇征焉耆的事件卻暴露了軍事勝利背後的製度性荒誕。班勇與張朗約定共擊焉耆,張朗因自身有罪而急於邀功,擅自提前出兵受降,最終得以贖罪,而按約行事的班勇反倒因“後期”入獄免官。這種“有功者受罰、投機者免責”的結局,徹底顛覆了軍功製度的公正性——當規則可以被權力和私心隨意踐踏,軍人的忠誠與執行力便失去了意義,邊疆的暫時安定也淪為脆弱的表象。
朝堂人事與士風的鏡像
太尉朱寵、司徒朱倀被免,劉光、許敬接任,看似常規的人事變動,卻暗藏對“亂世清流”的微妙推崇。許敬在竇、鄧、閻氏專權時“無所屈撓”,且未像其他士大夫那樣“染汙”,這種在權力漩渦中保持操守的特質,成為他被重用的關鍵。這一細節揭示了東漢中期士大夫群體的分化:一部分人在權貴麵前屈膝,另一部分人則堅守底線,而後者雖屬少數,卻仍是朝堂試圖維係道德體麵的象征。
然而,樊英的登場與爭議,更深刻地反映了士風的困境。樊英以“隱士”身份聞名天下,被皇帝以重禮征召,卻在入朝後“應對無奇謀深策”,令眾人失望。張楷批評他“進退無所據”,恰是點破了當時一部分隱士的虛偽性——他們以“清高”博取名聲,卻在真正需要擔當之時暴露無能,甚至淪為“釣奇驚俗”的表演者。司馬光對此的評論尤為尖銳:君主征召隱士,應是為其“尊主庇民”之能,而非虛名;若隱士僅以清修自守,君主可褒獎其誌,卻不必強求從政;至於那些“名實相反”的偽隱士,本就不配被征召。這一觀點直擊東漢後期“隱逸文化”的異化——當隱逸成為沽名釣譽的工具,士人群體的精神內核便已空心化。
黃瓊與李固:清流的突圍嘗試
與樊英形成對比的,是黃瓊與李固的選擇。李固在給黃瓊的信中直言“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汙”,勸他不必追求極致的清高,而要在“不夷不惠”的中道中實現“輔政濟民”的抱負。這一主張打破了“要麼歸隱、要麼同流合汙”的二元對立,為士大夫提供了第三條道路:既不放棄原則,也不逃避責任,在現實框架內積極作為。黃瓊入朝後“達練官曹,爭議朝堂”,正是踐行了這一理念——他熟悉政務,敢於發聲,將名聲轉化為實際的政治影響力,成為清流士大夫“務實化”的典範。
李固本人“改易姓名、負笈求學”,甚至隱瞞父親身份以免被特殊對待,更體現了真正士人的自律與追求。他拒絕依靠門第,堅持以學識立身,這種對“獨立人格”的堅守,恰是東漢後期士風頹靡中最珍貴的亮色。
曆史的暗流:理想與現實的撕扯
永建二年的種種事件,本質上是東漢王朝“理想政治”與“現實權力”碰撞的縮影。皇帝試圖通過征召隱士彰顯求賢姿態,卻難掩朝堂規則的崩壞;士大夫渴望堅守道德,卻不得不麵對“守道則失意、妥協則失節”的兩難;邊疆的勝敗不僅取決於軍事力量,更受製於官僚體係的腐敗。黃瓊與李固的努力,雖為黑暗中的微光,卻難以逆轉整體的下滑趨勢——當“虛名”比“實績”更受重視,當“投機”比“忠誠”更易獲利,這個王朝的根基已在無形中斷裂。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這一年的曆史恰是東漢中後期的預演:邊疆隱患持續發酵,士大夫的抗爭漸成徒勞,而那些被製度催生的虛偽與荒誕,終將在時間的積累中,釀成更大的風暴。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