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漢紀四十五 孝桓皇帝上之上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 > 第300章 漢紀四十五 孝桓皇帝上之上

第300章 漢紀四十五 孝桓皇帝上之上(1 / 1)

元嘉二年公元152年,壬辰年)

春天正月,西域長史王敬被於窴國給殺了。這事兒還得從頭說起,之前西域長史趙評在於窴國的時候,得了癰病去世了。趙評的兒子去迎喪,回來路上經過拘彌國。拘彌國的國王成國和於窴國的國王建一直就有矛盾,成國就對趙評的兒子說:“於窴王指使胡醫在你父親的傷口裡下了毒藥,所以他才死的!”趙評的兒子信以為真,回去後就把這事告訴了敦煌太守馬達。正好王敬接替趙評做西域長史,馬達就讓王敬去暗中調查於窴國的這件事。王敬先路過拘彌國,成國又跟他說:“於窴國的人都想讓我當國王呢,現在你可以借著這個罪名殺了建,於窴國肯定就會服從你啦。”王敬一心想立功出名,就到了於窴國,準備了酒席,邀請建來,打算暗中謀害他。有人把王敬的計劃告訴了建,建不信,說:“我又沒罪,王長史為什麼要殺我?”第二天,建帶著幾十名官員去見王敬,大家剛坐下,建起身去敬酒,王敬突然大聲嗬斥左右的人把建抓起來。可那些手下其實都不想殺建,建帶來的官員們都趁機跑掉了。當時拘彌國成國的主簿秦牧也跟著王敬參加宴會,他見此情形,拔出刀說:“大事都已經定了,還猶豫什麼!”說著就上前把建給殺了。於窴國的侯、將輸僰等人於是集合兵力攻打王敬,王敬拿著建的頭跑到樓上大喊:“是天子讓我殺建的!”輸僰根本不聽,上樓把王敬也殺了,還把他的頭掛在集市上示眾。之後輸僰自己稱王,但國人又把他殺了,改立建的兒子安國為王。馬達聽說王敬死了,就想率領各郡的兵力出塞攻打於窴國,皇帝沒同意,把馬達召回,讓宋亮接替他做敦煌太守。宋亮到任後,懸賞於窴國人,讓他們自己殺了輸僰。可當時輸僰已經死了一個月了,有人就砍下一個死人的頭送到敦煌,但沒說清楚情況。宋亮後來知道這是欺詐,卻也沒辦法征討。

丙辰日,京城發生地震。

夏天四月甲辰日,孝崇皇後匽氏去世,皇帝讓弟弟平原王石主持喪事,喪葬的規格比照恭懷皇後。五月辛卯日,匽氏被安葬在博陵。

秋天七月庚辰日,發生日食。

冬天十月乙亥日,京城又地震了。

十一月,司空黃瓊被免職。十二月,任命特進趙戒為司空。

永興元年公元153年,癸巳年)

春天三月丁亥日,皇帝到鴻池遊玩。

夏天四月丙申日,大赦天下,改了年號。

丁酉日,濟南悼王劉廣去世,他沒有兒子,封國被撤銷。

秋天七月,三十二個郡和國都鬨了蝗災,黃河水泛濫。百姓因為饑餓窮困而四處流亡的有幾十萬戶,冀州的情況尤其嚴重。皇帝下詔任命侍禦史朱穆為冀州刺史。冀州的縣令、縣長們聽說朱穆渡過黃河來了,有四十多人直接交出官印離職。朱穆到任後,上奏彈劾各郡貪汙的官員,有的官員甚至因此自殺,還有的死在獄中。宦官趙忠的父親去世,回到安平安葬,違規使用了隻有皇帝才能用的玉匣。朱穆到郡裡去調查,下麵的官吏害怕他嚴厲,就挖開墳墓,打開棺材,把屍體抬了出來。皇帝聽說後,大發雷霆,把朱穆召回交給廷尉治罪,讓他到左校署去服苦役。太學裡潁川的書生劉陶等幾千人到皇宮前上書為朱穆申辯,說:“我們看到被判刑服勞役的朱穆,一心為公,憂心國事,剛被任命為冀州刺史的時候,就立誌要清除奸惡之人。實在是因為常侍們位高權重又受寵,他們的父兄子弟遍布各州郡,像虎狼一樣殘害百姓,所以朱穆整頓法紀,彌補漏洞,抓捕那些壞人,來順應天意。結果這些宦官們都對他又恨又氣,到處造謠誹謗,不斷進讒言陷害他,最後讓他受到嚴厲的刑罰,去左校署服苦役。天下有見識的人,都覺得朱穆像大禹、後稷一樣勤勞,卻遭到共工、鯀那樣的冤屈。要是死了的人有知覺,那麼唐堯會在崇山發怒,虞舜會在蒼梧之墓生氣啊!現在這些宦官和皇帝親近的人,竊取國家大權,手握封王的權力,口含朝廷的法令,隨意賞賜就能讓饑餓的奴仆比季孫還富有,一呼一吸就能讓伊尹、顏回變成桀、蹠那樣的壞人。而朱穆卻勇敢地不顧自身安危,他不是討厭榮耀喜歡屈辱,也不是厭惡生存喜歡死亡,隻是感慨國家法紀鬆弛,害怕國家長久失去綱紀,所以才憂心忡忡,為皇上深思遠慮。我們願意受黥刑、腳戴鐐銬,代替朱穆去服苦役。”皇帝看了他們的奏章,就赦免了朱穆。

冬天十月,太尉袁湯被免職,任命太常胡廣為太尉。司徒吳雄、司空趙戒也被免職。任命太仆黃瓊為司徒,光祿勳房植為司空。

武陵蠻人詹山等人造反,武陵太守汝南人應奉把他們招降了。

車師後部王阿羅多和戊部候嚴皓關係不好,阿羅多一氣之下就造反了,圍攻屯田的地方,殺傷了不少官吏和士兵。後部侯炭遮帶著剩下的百姓背叛阿羅多,向漢朝官吏投降。阿羅多走投無路,帶著一百多騎兵逃到北匈奴去了。敦煌太守宋亮上書建議立後部已故國王軍就的兒子卑君為王。後來阿羅多又從匈奴回來了,和卑君爭奪王位,還拉攏了不少車師後部的人。戊校尉閻詳擔心阿羅多會引來北匈奴,擾亂西域,就公開宣布,答應讓阿羅多重新當王。阿羅多就到閻詳那裡投降了。於是重新立阿羅多為王,把卑君送回敦煌,還分給卑君車師後部的三百戶人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永興二年公元154年,甲午年)

春天正月甲午日,大赦天下。

二月辛醜日,又允許刺史、二千石的官員服三年喪。

癸卯日,京城地震。

夏天,鬨蝗災。

東海的朐山崩塌。

乙卯日,封乳母馬惠的兒子馬初為列侯。

秋天九月丁卯日初一,發生日食。

太尉胡廣被免職,任命司徒黃瓊為太尉。閏月,任命光祿勳尹頌為司徒。

冬天十一月甲辰日,皇帝到上林苑打獵,接著又到了函穀關。

泰山、琅邪的盜賊公孫舉、東郭竇等人造反,殺了當地的長官。

評論

這段史料涵蓋了漢桓帝元嘉二年至永興二年的曆史,字裡行間彌漫著王朝統治的混亂與危機。從邊疆衝突的處置失當到中央權力的持續潰爛,從士人抗爭的微弱回響到社會矛盾的全麵爆發,展現出東漢中期“病入膏肓”的典型特征:

邊疆治理的潰敗:權力博弈下的“蝴蝶效應”

西域長史王敬被殺事件,堪稱邊疆治理失效的縮影。這場衝突的起點本是芝麻小事——拘彌王與於窴王的私人恩怨,卻因多重權力邏輯的扭曲不斷升級:

地方官的功利主義:王敬為“貪立功名”,輕信拘彌王的挑唆,貿然設計誅殺於窴王建,將個人仕途淩駕於邊疆穩定之上,暴露了基層官員的短視與魯莽。

中央決策的搖擺:敦煌太守馬達想出兵報複,卻被朝廷否決;繼任者宋亮麵對“斬死人頭充數”的鬨劇“竟不能討”,反映出中央既無決心維護邊疆權威,又無能力應對複雜局勢,最終隻能放任邊疆“自生自滅”。

權力真空的連鎖反應:於窴王被殺後,輸僰自立、國人殺之、建子安國繼位,短短時間內政權更迭三次,而車師後部的“阿羅多之亂”如出一轍——當中央失去對邊疆的有效控製,地方勢力便會趁機逐利,邊疆的混亂實質是中央權威崩塌的“鏡像”。

中央權力的荒誕:從“剖棺驗屍”到“乳母封侯”

朱穆出任冀州刺史的風波,集中展現了中央與地方、士大夫與宦官的激烈對抗:

朱穆的“嚴”與官僚的“逃”形成鮮明對比——冀州令長聞其赴任便“解印綬去者四十餘人”,說明地方官吏對“貪腐敗露”的恐懼遠超對職責的敬畏;而他“發墓剖棺”查驗宦官趙忠父親的僭越葬具,更是以極端方式挑戰宦官集團的權威,展現了士大夫“以硬碰硬”的剛烈。

太學生數千人上書救朱穆,成為東漢“清議”力量的首次集體亮相。他們將朱穆比作“禹、稷”,痛斥宦官“竊持國柄”,本質是對“製度性腐敗”的抗議。但皇帝最終僅“赦之”而不追責宦官,既暴露了皇權對宦官的縱容,也預示著士大夫與宦官的矛盾將進一步激化。

而“封乳母馬惠子初為列侯”的操作,則將皇權的荒誕推向極致。乳母之子無功封侯,完全違背“功者賞”的政治倫理,實質是皇權對私人情感的濫用,與梁冀的跋扈、宦官的貪婪形成呼應——整個權力核心已淪為利益分贓的俱樂部,毫無公正可言。

社會危機的總爆發:天災人禍下的民不聊生

這三年間,“地震”“蝗災”“河水溢”等災異頻發,背後是嚴重的社會危機:

“百姓饑窮流冗者數十萬戶,冀州尤甚”,流民問題已到觸目驚心的程度。而造成這一局麵的,正是梁冀集團的掠奪、地方官的貪汙、宦官的盤剝——當權力階層將“搜刮民財”視為常態,災荒便成了壓垮百姓的最後一根稻草。

泰山、琅邪賊公孫舉、東郭竇起義,標誌著底層民眾的反抗從“饑餓求生”升級為有組織的對抗。這些起義雖規模不大,卻如同一麵鏡子,照出“官逼民反”的現實:當朝廷既不能賑災,又不能止貪,百姓除了“反”彆無選擇。

製度的自我消耗:禮教與現實的撕裂

永興二年“複聽刺史、二千石行三年喪”的政策反複,折射出製度的空轉。此前為應對官員空缺曾廢除“三年喪”,如今恢複,看似重視禮教,實則暴露了朝廷對“治理效能”的無力——既無法解決官員任免的實際問題,隻能在禮儀形式上做文章。

而皇帝“校獵上林苑,遂至函穀關”的遊樂,與“百姓饑流”“盜賊四起”的現實形成刺眼對比。統治者對民生疾苦的漠視、對個人享樂的沉迷,讓“天命所歸”的合法性基礎逐漸崩塌。當災異被解讀為“天譴”時,無人再相信皇帝能“承天應人”,這種“信任危機”比任何災荒都更致命。

這段曆史的核心矛盾,在於“權力失控”引發的連鎖反應:邊疆因權力博弈而混亂,中央因利益分贓而腐朽,百姓因生存無門而反抗,士大夫因抗爭無效而失望。朱穆的剛烈、太學生的請願、公孫舉的起義,本質上都是對“無序狀態”的反應,卻都無力扭轉大局。正如泰山、琅邪的叛亂所預示的,當體製內的所有糾錯機製都失效時,暴力革命便成了曆史的最終選項。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猝死轉生,為了改變選擇嫁給自己 頂級大佬竟然喜歡種田 國運:琪亞娜出擊 快穿之主神也要考核 彆唱了,路邊的狗都有遺憾了! 京夜燼愛 火煉星空 生育值0?獸世大佬們全是我榜一 並肩,三尺高台 渣雌死遁五年回歸,黑化父子愛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