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 > 第304章 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

第304章 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1 / 1)

壬午日,皇帝把梁貴人立為皇後,還把之前梁皇後的懿陵降格為貴人的墳墓。皇帝討厭梁氏,就把皇後的姓改成薄氏,過了一段時間,知道她是鄧香的女兒,又讓她恢複鄧姓。

皇帝下詔獎賞誅殺梁冀的功臣,封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為縣侯,單超的食邑有兩萬戶,徐璜等人各有一萬多戶,世人稱他們為“五侯”。還讓左悺、唐衡繼續擔任中常侍。又封尚書令尹勳等七人為亭侯。

任命大司農黃瓊為太尉,光祿大夫中山人祝恬為司徒,大鴻臚梁國人盛允為司空。當時,剛剛除掉梁冀,天下人都期待有新的政策和變化。黃瓊處在三公之首的位置,就上奏檢舉那些平常貪汙的州郡官員,有十多個人被處死或者流放,全國上下都一致稱讚他。

黃瓊征召汝南的範滂。範滂從小就磨煉自己的高潔品行,被家鄉人信服。他曾經擔任清詔使,去冀州巡查,範滂一上車,手握韁繩,就滿懷壯誌,想著要把天下治理得風清氣正。那些貪汙的郡守、縣令,聽到風聲就自動交出官印離職了。他所檢舉上奏的人,沒有不讓大家心服口服的。正好趕上皇帝下詔讓三府的屬官檢舉那些民間流傳的官員不法行為,範滂就上奏檢舉了二十多個刺史、二千石官員以及他們背後的權貴勢力。尚書責怪範滂彈劾的人太多,懷疑他有私心。範滂回答說:“我所檢舉的,要是沒有那些貪婪殘暴、嚴重危害百姓的,我怎麼會寫在奏章上呢!隻是因為時間緊迫,所以先檢舉最要緊的,那些還沒調查清楚的,之後我會再去核實。我聽說農夫除掉雜草,好莊稼才能長得茂盛;忠臣鏟除奸人,國家的正道才能清明。要是我說的有假,我甘願接受死刑!”尚書也沒法反駁他。

尚書令陳蕃給皇帝上疏,推薦了五個隱士,分彆是豫章的徐稚、彭城的薑肱、汝南的袁閎、京兆的韋著和潁川的李曇。皇帝就用安穩的車子、黑色和淺紅色的布帛,按照禮節去征召他們,可他們都沒來。徐稚家裡窮,經常自己種地,不是自己勞動所得就不吃,為人恭敬、節儉、重義氣、講謙讓,當地的人都佩服他的品德。多次被官府征召,他都沒答應。陳蕃當豫章太守的時候,以禮邀請徐稚擔任功曹,徐稚沒辦法才去拜見,見麵之後就告辭了。陳蕃性格正直嚴厲,不輕易接待賓客,隻有徐稚來了,才專門為他設一張坐榻,徐稚走了就把坐榻掛起來。後來徐稚被推舉為有道之士,朝廷派人到他家封他為太原太守,他也沒接受。徐稚雖然不接受各位公卿的征召,但聽說有人去世,就背著書箱去吊唁。他常常在家裡提前烤好一隻雞,用一兩棉花在酒裡浸濕後晾乾,用來包裹雞肉,直接走到要去的墳墓外,用水浸濕棉花,讓它散發出酒氣,再準備一鬥米飯,用白茅墊著。把雞放在前麵,灑酒祭奠完,留下名片就走,不見喪主。

薑肱和他的兩個弟弟仲海、季江都因為孝順友愛而出名,他們經常蓋同一條被子睡覺,不接受朝廷的征召。薑肱曾經和弟弟季江一起去郡裡,晚上在路上遇到強盜,強盜要殺他們,薑肱說:“我弟弟年紀小,父母疼愛他,還沒娶妻,我願意犧牲自己救弟弟。”季江說:“哥哥年紀大,品德好,是家裡的寶貝,國家的人才,我請求自己受死,來代替哥哥的性命。”強盜聽了就把他們都放了,隻是搶走了他們的衣服財物。到了郡裡,大家看到薑肱沒穿衣服,奇怪地問原因,薑肱找了個彆的借口,始終沒說被搶劫的事。強盜聽說後,感動又後悔,到學舍求見薑肱,磕頭謝罪,歸還搶來的東西。薑肱不接受,還拿酒食招待強盜,然後送他們走了。皇帝征召薑肱,他沒來,就下令彭城的官員,讓畫工去畫薑肱的樣子。薑肱躺在昏暗的地方,用被子蒙著臉,說自己頭暈,怕吹風,畫工最終也沒見到他。

袁閎是袁安的玄孫,他刻苦修身,不接受征召。韋著隱居起來講學,不過問世俗事務。李曇的繼母很嚴厲,李曇侍奉她卻更加恭敬,得到四季的珍貴玩物,從來都是先祭拜再獻給繼母,鄉裡人都把他當作榜樣。

皇帝又征召安陽的魏桓,他的同鄉都勸他去,魏桓說:“追求官職,是為了實現自己的誌向。現在後宮有上千人,能減少嗎?馬廄裡有上萬匹馬,能減掉嗎?皇帝身邊的權貴,能除掉嗎?”大家都說:“不能。”魏桓感慨地歎息說:“如果我去了,最後還是一事無成地回來,那去了又有什麼意義呢!”於是就隱居起來不出來。

皇帝除掉梁冀後,以前的舊人、恩人、仇人,很多都得到了封爵。追封皇後的父親鄧香為車騎將軍,封安陽侯;又封皇後的母親宣為昆陽君,哥哥的兒子鄧康、鄧秉都為列侯,家族其他人都當上了列校、郎將,賞賜的財物數以萬計。中常侍侯覽獻上五千匹細絹,皇帝賜給他關內侯的爵位,又借口他參與商議誅殺梁冀,進封他為高鄉侯;還封小黃門劉普、趙忠等八人為鄉侯。從此,權力都集中到宦官手裡了。“五侯”尤其貪婪放縱,朝廷內外都被他們攪得不安寧。當時,災異現象頻繁出現,白馬令甘陵人李雲用公開的奏章上書,還把副本送到三公府,說:“梁冀雖然專權跋扈,把暴虐施加到天下,但現在因為犯罪被殺,就像主人叫來家臣把他勒死一樣,卻濫封謀劃這件事的臣子萬戶以上的食邑。漢高祖要是知道了,能不反對嗎!西北邊境的將領,能不寒心嗎!孔子說:‘帝,就是要明察。’現在官位混亂,小人靠諂媚往上爬,錢財公然行賄受賄,政治教化日益受損;皇帝詔書任命官員,都不經過皇帝親自審閱,這樣做,皇帝還想不被人指責嗎!”皇帝看到奏章後非常生氣,下令有關部門逮捕李雲,讓尚書帶著護衛,拿著劍戟把李雲送到黃門北寺獄,派中常侍管霸和禦史、廷尉一起審問他。當時,弘農五官掾杜眾為李雲因為忠諫而獲罪感到痛心,就上書說“願意和李雲同一天死”,皇帝更加憤怒,就把杜眾也關進了廷尉的監獄。大鴻臚陳蕃上疏說:“李雲說的話,雖然沒顧忌皇帝的忌諱,冒犯了皇帝的旨意,但他的本意是為了國家好。以前漢高祖能容忍周昌直言不諱的勸諫,漢成帝赦免朱雲的死罪,現在要是殺了李雲,我擔心世人又會有像比乾被剖心那樣的議論了!”太常楊秉、雒陽市長沐茂、郎中上官資也一起上疏為李雲求情。皇帝非常憤怒,有關部門上奏說他們對皇帝不恭敬。皇帝下詔嚴厲斥責陳蕃、楊秉,把他們免職趕回家鄉,沐茂、上官資被降兩級官階。當時皇帝在濯龍池,管霸上奏李雲等人的事情,管霸跪著說:“李雲不過是鄉野間的迂腐書生,杜眾是郡裡的小官吏,他們是出於愚狂,不值得治罪。”皇帝對管霸說:“‘帝欲不諦’,這是什麼話,你還想原諒他們?”回頭讓小黃門批準了對李雲和杜眾的判決,李雲和杜眾都死在了獄中,從此皇帝寵愛的這些人更加驕橫。太尉黃瓊自己覺得無力製止這種情況,就稱病不起,上疏說:“陛下即位以來,沒有什麼好的政績,梁氏家族掌權,宦官充斥朝廷,李固、杜喬因為忠言被殘酷殺害,李雲、杜眾又因為正直接著被殺,天下人傷心害怕,怨恨越來越深,朝廷內外的人,都不敢談忠了。尚書周永,一直侍奉梁冀,借助他的權勢,看到梁冀快倒台了,就假裝詆毀梁冀來顯示自己忠誠,靠著這種奸計,也得到了封侯。還有,宦官心懷不正,互相勾結,自從梁冀得勢,他們就親密無間,整天謀劃著乾壞事;等到梁冀要被殺的時候,他們沒辦法再耍手段,又把梁冀的惡行重新提起,來索要爵賞。陛下不仔細審查,辨彆真假,又把他們和忠臣一起公開封賞,讓好壞不分,就像把金玉扔在沙石裡,把珪璧摔碎在泥地裡,天下人聽到這些,沒有不憤怒歎息的。我家世代受國家的恩,我職位重要但能力微薄,在這快要不行的時候,鬥膽說出這些不避諱的話。”奏章呈上去後,皇帝沒有采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評論

這段史料聚焦於梁冀覆滅後的權力重組與社會百態,展現了東漢中後期“外戚退、宦官進”的權力真空期亂象,其中各方勢力的博弈與士人的價值選擇,深刻折射出王朝的精神危機:

權力洗牌的本質:從“外戚專權”到“宦官擅政”的惡性循環

梁冀死後的權力分配,並未帶來政治清明,反而開啟了更隱蔽的腐敗:

“五侯”的崛起與貪婪:單超、徐璜等宦官因“誅冀之功”被封縣侯,食邑多至二萬戶,形成“五侯當朝”的格局。他們的“貪縱”與梁冀並無本質區彆,隻是將“外戚家族壟斷”轉為“宦官集團分贓”。皇帝用宦官製衡外戚,卻陷入“前門驅虎,後門進狼”的陷阱——權力始終在“壟斷”與“專橫”中循環,從未真正回到“製度軌道”。

“恩蔭政治”的延續:桓帝對“故舊恩敵多受封爵”,追封皇後父鄧香、母宣,甚至因中常侍侯覽“獻縑五千匹”就封其為侯。這種“以私恩代公義”的封賞邏輯,與梁冀時期“任人唯親”如出一轍。當“獻財”“攀親”成為上位捷徑,官場的價值觀已徹底扭曲。

對異見的殘酷壓製:白馬令李雲因指責“官位錯亂、小人諂進”被下獄,杜眾因“願與雲同日死”遭株連,陳蕃、楊秉等大臣勸諫反被斥退。桓帝對“帝欲不諦”皇帝不像皇帝)的指控反應劇烈,本質是對“皇權合法性”的極度敏感——他能容忍宦官貪腐,卻絕不容忍對自身權威的質疑。這種“護短忌醫”的統治心態,讓任何改革建議都淪為禁忌。

士人群體的分化:抗爭者的悲壯與隱逸者的無奈

麵對宦官專權的新局,士大夫群體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選擇,共同構成了亂世中的精神圖譜:

範滂式的“清流抗爭”:範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誌”,彈劾貪汙太守“莫不厭塞眾議”,展現了士大夫“以道抗勢”的銳氣。他麵對尚書質疑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的宣言,將“反腐”與“興邦”直接關聯,代表了理想主義者的擔當。但這種抗爭在宦官主導的體製下,注定孤立無援——範滂的勇氣,更像是黑暗中的一絲微光。

“五處士”的隱逸堅守:徐稚、薑肱、袁閎等人“屢征不至”,用歸隱表達對現實的拒絕,其方式各有象征:

徐稚“設榻待客”“負笈吊喪”,用禮節堅守尊嚴,卻與官場保持距離;

薑肱“讓盜全弟”“韜麵拒畫”,以德行感化他人,卻拒絕與皇權合作;

魏桓“問後宮、廄馬、權豪可減否”的三連問,直擊時弊——當製度性腐敗無法改變時,“乾祿求進”不過是同流合汙,不如“隱身不出”保全初心。

他們的隱逸,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用“不合作”對抗“不合理”,是亂世中士人的另一種抗爭。

陳蕃、黃瓊的無力感:陳蕃為李雲辯護反被斥退,黃瓊“稱疾不起”上書痛斥“朱紫共色、粉墨雜糅”,卻“書奏不納”。這些曾試圖有所作為的大臣,最終在現實麵前碰壁——他們的困境證明:當皇權與宦官深度綁定,士大夫的“忠言”已無法穿透權力的壁壘,隻能在“憤歎”中見證王朝沉淪。

時代的精神困境:道德堅守與現實潰爛的撕裂

這段曆史最深刻的矛盾,在於“理想”與“現實”的徹底背離:

價值觀的顛倒:周永“昔事梁冀,見其將衰則陽毀示忠”,靠投機取巧封侯;宦官“臨冀當誅,複記其惡以要爵賞”,用背叛換取富貴。而李雲、杜眾因說真話被殺,範滂、陳蕃因守正道受挫。這種“善遭惡報,惡得善果”的現實,讓“善惡有報”的傳統信念搖搖欲墜。

權力合法性的流失:桓帝誅殺梁冀本可成為“中興”契機,但他未能“清整吏治、體恤民生”,反而縱容宦官貪腐、壓製異見。黃瓊指出的“海內傷懼,益以怨結,朝野之人,以忠為諱”,道破了關鍵——當“忠”成為禁忌,“說真話”成為罪名,政權的精神根基已被蛀空。

士人的集體失語:從積極抗爭的範滂,到消極隱逸的徐稚,再到被迫沉默的黃瓊,士大夫群體無論選擇何種方式,都難以撼動現實。這種“無力感”的蔓延,比宦官專權更可怕——當最有良知與能力的群體對國家失去信心,王朝的崩潰就隻是時間問題。

梁冀覆滅後的這段曆史,恰似一麵鏡子:它照出了專製皇權的致命缺陷——依賴“近臣”製衡“外戚”,隻會製造新的壟斷;也照出了士人的精神困境——在“抗爭必敗”與“合作同流”之間,隱逸成了最後的尊嚴。魏桓的那句“使桓生行死歸,於諸子何有哉”,道儘了亂世中知識分子的悲涼:當體製從根腐爛,任何個體的努力都如螳臂當車,唯有守住內心的“道”,才能在崩塌的世界中留存一絲人性的光輝。而這種“堅守”的普遍化,恰恰預示著王朝的精神已先於肉體死去。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空間係統穿七零,肥妻暴瘦暴富樣樣行 哈利波特之薩滿巫師也是巫師 敲骨吸髓?重生另選家人寵我如寶 重生後撲到權臣懷裡哭,他紅溫了 朕,廢物皇帝,開局直升陸地神仙! 盜墓:滿級黎簇重回新手村 灼灼沉溺 於他懷中輕顫 不中了!八零禁欲新廠長是我前夫 一拳轟穿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