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 > 第306章 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

第306章 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1 / 1)

延熹四年公元161年,辛醜年)

春天正月辛酉日,南宮的嘉德殿著火;戊子日,丙署也著火了。

與此同時,還爆發了大規模的瘟疫。

二月壬辰日,存放兵器的武庫又著火了。

司徒盛允被免職,朝廷任命大司農種暠為司徒。

三月,太尉黃瓊被免職;到了夏天四月,朝廷讓太常沛國人劉矩擔任太尉。當初,劉矩做雍丘縣令的時候,用禮義謙讓來教化百姓。遇到打官司的人,他常常把他們拉到跟前,耳提麵命地告誡,說氣憤這種事忍一忍就過去了,進官府打官司可沒那麼簡單,讓他們回去再好好想想。打官司的人聽了很感動,往往就各自罷休回去了。

甲寅日,朝廷封河間孝王的兒子參戶亭侯劉博為任城王,讓他供奉河間孝王的祭祀。

五月辛酉日,有彗星出現在心宿附近。

丁卯日,原陵的長壽門著火。

己卯日,京城下起了冰雹。

六月,京兆、扶風以及涼州發生地震。

庚子日,岱山和博尤來山都出現崩塌、斷裂。

己酉日,皇帝大赦天下。

司空虞放被免職,朝廷又任命之前的太尉黃瓊為司空。

犍為屬國的夷人搶掠百姓,益州刺史山昱帶兵打敗了他們。

零吾羌和先零等各個羌族部落造反,進犯三輔地區。

秋天七月,京城舉行求雨的祭祀活動。

朝廷削減了從公卿以下官員的俸祿,向王侯們借貸一半的租稅,按照不同等級售賣關內侯、虎賁、羽林緹騎、營士、五大夫等爵位來籌集錢財。

九月,司空黃瓊又被免職,朝廷任命大鴻臚東萊人劉寵為司空。

劉寵曾經擔任會稽太守,他簡化繁瑣的政令,嚴查違法的行為,把會稽郡治理得非常好。後來他被征召為將作大匠。山陰縣有五六個老頭,從若邪山穀裡出來,每人帶著一百個銅錢來送劉寵,說:“我們是山穀裡的粗人,從來沒見過郡裡的官員。以前彆的太守在任時,官吏到民間搜刮,整夜都不停,有時候狗叫一整晚,老百姓都沒法安寧。自從您來了之後,晚上狗都不叫了,老百姓也見不到官吏。我們年紀大了,還能遇到您這樣聖明的官,現在聽說您要離開,所以我們自己過來送送您。”劉寵說:“我的治理哪能像您說的那麼好呀!辛苦你們了,老人家!”然後從每人那裡挑了一個大錢收下。

冬天,先零、沈氐羌和其他一些羌族部落侵犯並州和涼州,校尉段熲率領湟中的誌願兵去征討。涼州刺史郭閎貪圖和段熲一起立功,就故意阻攔段熲的軍隊,讓他們不能前進。誌願兵服役時間長了,想念家鄉,都紛紛叛逃回去。郭閎把責任推給段熲,段熲因此被召回關進監獄,被送去左校署服勞役,朝廷讓濟南相胡閎代替他做校尉。胡閎既沒有威嚴也沒有謀略,羌人於是更加肆意妄為,攻陷了軍營堡壘,還互相勾結,侵犯各個郡縣,寇患變得更加嚴重。泰山太守皇甫規上疏說:“如今泰山的盜賊快要被消滅了,局勢大致平定,卻又聽說各個羌族部落都反叛了。我生長在邠岐地區,今年五十九歲,以前做郡吏的時候,兩次經曆羌人反叛,我事先謀劃的事,也有說準了的。我一直患有疾病,擔心自己壽命將儘,無法報答國家的大恩,希望能得到一個閒散的官職,讓我能作為一個使者,乘坐一輛車,去三輔地區慰問,宣揚國家的威望和恩澤,憑借我熟悉的地形和兵勢來幫助各路軍隊。我一直處於窮困孤立的境地,觀察郡裡的將領已經幾十年了,從鳥鼠山到東岱山,他們的弊病都是一樣的。一味地尋找勇猛的將領去對付敵人,不如讓政治清平;就算像孫武、吳起那樣精通兵法,也不如奉公守法。之前的變故還沒過去多久,我實在為此擔憂,所以才越職說出我的一點想法。”朝廷下詔任命皇甫規為中郎將,讓他持符節監督關西的軍隊,去征討零吾等羌族部落。十一月,皇甫規進攻羌人,打敗了他們,斬殺了八百人。先零等各個羌族部落仰慕皇甫規的威望和信譽,互相勸說來投降的有十多萬人。

評論

這段史料記錄了漢桓帝延熹四年的動蕩局勢,從宮廷火災到邊疆叛亂,從官場腐敗到民生凋敝,展現了東漢王朝在多重危機交織下的衰敗景象,其中蘊含的製度困境與治理教訓發人深省:

災異頻發:天怒人怨的時代鏡像

這一年,“南宮嘉德殿火”“武庫火”“原陵長壽門火”等火災接連發生,“大疫”“雨雹”“地震”“山裂”等災異密集出現。在漢代“天人感應”的認知體係中,這些現象被視為“上天示警”,直指朝政的失序。

災異的集中爆發絕非偶然,而是社會矛盾的集中投射:

宮廷與武庫失火,象征著皇權核心與國防力量的脆弱——當宦官專權、軍備廢弛,連“禁地”都無法保障安全,王朝的統治根基已岌岌可危;

大疫與地震導致民生雪上加霜,而朝廷應對乏力,隻能靠“赦天下”“減俸祿”等形式主義措施敷衍,進一步加劇了百姓對政權的失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岱山等名山“頹裂”,在古人眼中是“社稷不穩”的預兆,暗合當時“羌亂頻發”“盜賊四起”的現實。

這些災異的背後,是“人禍”大於“天災”——宦官集團的揮霍無度耗儘了國庫,地方官的橫征暴斂逼反了百姓,當統治階層對災異的警示視而不見,“天怒”便成了“人怨”的外化。

財政危機與吏治腐敗:王朝運轉的全麵失靈

為應對危機,朝廷采取“減公卿俸祿”“貣王侯半租”“賣官鬻爵”關內侯、虎賁等均可買賣)的措施,這些飲鴆止渴的手段,暴露了財政的徹底崩潰:

賣官鬻爵的本質是“飲鴆止渴”:用“虎賁、羽林緹騎”等職位換錢,等同於出賣國家機器的公信力,最終導致“官員素質下降治理能力衰退百姓更不滿”的惡性循環;

減俸與征租的不公:“減公卿奉”“貣王侯半租”看似“共克時艱”,但宦官與親信的財富絲毫未受影響,負擔最終轉嫁到普通官員與百姓身上,進一步激化了階層矛盾。

而吏治的腐敗則讓危機雪上加霜:涼州刺史郭閎為“貪共其功”,故意阻撓段熲平羌,導致“義從羌叛歸”,最終卻將責任推給段熲——這種“邀功諉過”的官場生態,讓有能力的官員被打壓,無能之輩靠鑽營上位,邊疆的“羌患”自然愈演愈烈。

士人的兩種治理範式:柔性教化與務實平亂

在普遍的腐敗與混亂中,劉矩、劉寵、皇甫規三位官員的作為,展現了亂世中士大夫的治理智慧,也反襯出體製的病態:

劉矩的“禮讓化民”:他任雍丘令時,對訴訟者“提耳訓告”,勸其“忿恚可忍,縣官不可入”,用道德教化化解矛盾。這種“以德治民”的方式,在律法廢弛的時代,成為維係基層秩序的微弱紐帶。但它的有效性僅限於小範圍,無法改變整個官場的貪婪與暴虐。

劉寵的“簡除煩苛”:他任會稽太守時,廢除繁瑣苛政,禁止官吏擾民,讓“狗不夜吠,民不見吏”。山陰老叟“奉百錢送行”的細節,道儘了百姓對“不折騰”的樸素渴望——當官員守住“不擾民”的底線,便是最大的政績。劉寵“選一大錢受之”的舉動,既保全了百姓的心意,又堅守了清廉的原則,成為後世“清官”的典範。

皇甫規的“威德並施”:麵對羌亂,他既反對郭閎的“邀功”,也不盲從段熲的“純武力”,而是提出“力求猛敵不如清平,勤明孫吳未若奉法”的治理理念——平定叛亂的關鍵,在於整頓吏治、贏得民心。他上任後“擊羌破之”,又靠“威信”招降十餘萬羌人,證明“恩威並施”比單純鎮壓更有效。但皇甫規的成功依賴個人能力,無法複製到整個腐敗的體製中。

邊疆困局:羌亂背後的治理失效

羌人的持續叛亂,是邊疆治理失敗的集中體現:

段熲本有平羌之才,卻因郭閎的掣肘被冤入獄,反映出“內鬥”已淩駕於“邊防”之上——當官員將個人利益置於國家安危之前,邊疆的穩定便無從談起;

胡閎接任後“無威略”,導致羌人“覆沒營塢,寇患轉盛”,證明“任人唯親”而非“任人唯賢”的用人機製,是邊疆動蕩的根源;

皇甫規的平叛策略直指核心:羌亂的本質是“吏治腐敗”引發的“民怨”,而非單純的“民族矛盾”。他的成功招降,說明羌人並非“天生叛逆”,而是被貪官汙吏所逼。但這種“治標”的成功,無法改變“朝廷腐敗邊官暴虐羌人反抗”的惡性循環。

延熹四年的曆史,如同一幅“王朝病入膏肓”的診斷書:災異是“症狀”,財政危機是“並發症”,吏治腐敗是“病根”,而宦官專權則是“催化劑”。劉矩、劉寵、皇甫規的努力,如同給重症病人注射的“強心針”,能暫時緩解痛苦,卻無法治愈深層的病灶。當賣官鬻爵成為常態,當邀功諉過成為慣例,當百姓隻能寄望於“清官”而非“製度”,這個王朝的崩塌,就隻剩下時間問題了。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惡女嬌嬈,誘哄陰鷙大佬為她癡狂 重生八零:在小漁村發家手劄 開局穿成蘿莉,本體是把嗜血魔劍 閨蜜齊穿書,你離,我隔一天! 重生歸來當道士 改嫁高冷硬漢後,黑心竹馬心慌了 穿成殘次品?全星際大佬嗜我成癮 快穿:笨蛋美人拯救世界 快穿之哼!糯糯才不是孟婆家的呢 奧特:我靠模擬成就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