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 > 第311章 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

第311章 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1 / 1)

荊州士兵朱蓋等人叛變,和桂陽的賊寇胡蘭等人又去攻打桂陽,太守任胤嚇得棄城逃跑,賊寇的人數一下子就發展到好幾萬。接著他們又轉頭攻打零陵,零陵太守下邳人陳球堅決守城抵抗。零陵地勢低窪潮濕,城牆是用木頭搭建的,郡裡的人都很恐慌。有屬官勸陳球把家人送走避難,陳球生氣地說:“我身為太守,手持國家的虎符,負責治理一個地方,怎麼能隻顧老婆孩子,而損害國家的威嚴呢!誰再提這事,就斬首!”於是他把大木頭做成類似弓弩的東西,把帶羽毛的長矛當作箭,用機關發射,殺傷了不少賊寇。賊寇引來水流灌城,陳球就利用城內的地勢,反過來放水淹賊寇,雙方僵持了十多天,賊寇始終攻不下城。這時度尚被召回京城,皇帝下詔讓度尚擔任中郎將,率領兩萬多步兵和騎兵去救援陳球,還征調各郡的兵力一起討伐賊寇,把賊寇打得大敗,斬殺了胡蘭等人,砍下三千多顆首級,之後又讓度尚繼續擔任荊州刺史。蒼梧太守張敘被賊寇抓住,和任胤一起被召回京城斬首示眾。胡蘭的殘餘黨羽向南逃到蒼梧,交趾刺史張磐把他們打敗了,這些賊寇又逃回荊州境內。度尚害怕這事給自己帶來麻煩,就謊報說蒼梧的賊寇進入了荊州地界,於是朝廷把張磐召回關進廷尉大牢。案子還沒審清,正好趕上大赦,張磐被赦免。但張磐卻不肯出獄,反而把符節抓得更緊了。獄吏問他:“皇恩浩蕩,您怎麼還不出去呢?”張磐說:“我身為一方長官,被度尚冤枉,才關進監獄。事情有真有假,法律有對有錯,我確實是無辜的,赦免也洗刷不了我的冤屈。如果我就這樣忍氣吞聲地出去,那我一輩子都要遭受被冤枉的恥辱,活著是被人看不起的官吏,死了也是個憋屈的鬼。請求把度尚傳來廷尉,當麵對質,才能分清是非真假。如果不把度尚召來,我就死在這監獄裡,絕不出獄,不能白白受這冤枉氣!”廷尉把張磐的情況上奏,皇帝下詔把度尚召來,度尚到了廷尉後,無話可說,認了罪,因為之前有功勞,最終被原諒。

閏月甲午日,南宮的朔平署著火了。

段熲打敗了西羌,然後進兵窮追不舍,在山穀間輾轉作戰,從春天一直打到秋天,沒有一天不打仗的,西羌的賊寇最後被打得大敗而逃,一共斬殺了兩萬三千人,俘虜了幾萬人,投降的有一萬多部落。段熲因此被封為都鄉侯。

秋天七月,朝廷任命太史大夫陳蕃為太尉。陳蕃謙讓,推薦太常胡廣、議郎王暢和正在服刑的李膺來擔任,皇帝沒有答應。王暢是王龔的兒子,曾經擔任南陽太守,他很厭惡南陽的皇親國戚和豪門大族。剛到任,就雷厲風行,豪門大族有人犯了罪,他就派人拆房子、砍樹,填井、平灶。功曹張敞寫文書勸他說:“像文翁、召父、卓茂這些人,都是用溫和寬厚的政策治理地方,美名流傳後世。您拆房子、砍樹的做法,太嚴厲了,雖然是想懲治壞人,但這種做法很難傳揚美名。南陽是舊都,是重要的地方,皇家的園廟在章陵,三位皇後出自新野,自從漢朝中興以來,功臣將相代代顯赫。我覺得與其急切地動用刑罰,不如多施些恩惠;與其一心揪著壞人不放,不如禮待賢才。舜任用皋陶,不仁的人就遠離了,教化百姓靠的是德行,而不是刑罰。”王暢覺得他說得很對,就改變做法,推崇寬厚的政策,從此教化盛行。

八月戊辰日,朝廷開始下令,讓各郡國擁有田地的人,每畝都要交納稅錢。

九月丁未日,京城發生地震。

冬天十月,司空周景被免職,朝廷任命太常劉茂為司空,劉茂是劉愷的兒子。郎中竇武,是竇融的玄孫,他的女兒是貴人。采女田聖很受皇帝寵愛,皇帝打算立她為皇後。司隸校尉應奉上書說:“皇後的地位至關重要,關係到國家的興衰;漢朝立趙飛燕為皇後,結果斷絕了後代。陛下應該想想《關雎》中追求的美好品德,避開五種禁忌。”太尉陳蕃也認為田氏出身卑微,竇氏是良家大族,堅決反對立田聖為後。皇帝沒辦法,辛巳日,立竇貴人為皇後,封竇武為特進、城門校尉,賜封槐裡侯。

十一月壬子日,黃門北寺著火。

陳蕃多次向皇帝說李膺、馮緄、劉佑被冤枉了,請求皇帝原諒他們,給他們升官。他反複進言,言辭誠懇,甚至流下眼淚,但皇帝就是不聽。應奉也上奏說:“忠誠賢能的武將,是國家的棟梁。我看到左校署服勞役的馮緄、劉佑、李膺等人,他們檢舉懲處奸臣,依法行事;陛下卻不聽調查,輕信誣陷他們的話,讓忠臣和大惡人受到同樣的懲罰,從春天到冬天,都不赦免他們,遠近的人看到聽到,都為他們歎息。治理國家的關鍵,是記住功勞,忘掉過錯;所以漢武帝從刑徒中啟用韓安國,漢宣帝從逃亡者中征召張敞。馮緄之前討伐蠻荊,功勞和尹吉甫相當;劉佑多次監督部門,有不畏強權的氣節;李膺在幽州、並州樹立威名,在度遼將軍任上留下好名聲。現在邊境動蕩不安,國家的軍隊還沒有振作起來,請求陛下原諒李膺等人,以防不測。”奏章呈上後,皇帝才赦免了他們的刑罰。過了很久,李膺又被任命為司隸校尉。當時小黃門張讓的弟弟張朔擔任野王縣令,貪婪殘暴,無惡不作,他害怕李膺的威嚴,逃回京城,藏在哥哥家的夾牆裡。李膺知道他的藏身之處後,率領官兵砸開夾牆抓住張朔,送到洛陽監獄,問完口供後,就把他殺了。張讓向皇帝哭訴喊冤,皇帝召見李膺,質問他為什麼不先請示就殺了人。李膺回答說:“以前孔子擔任魯國司寇,七天就殺了少正卯。我到任已經十天了,私下裡擔心因為拖延而犯錯,沒想到卻犯了處置太快的罪。我知道自己可能有罪,死也不逃避,隻請求陛下給我五天時間,我一定消滅首惡,然後再受死刑,這是我平生的願望。”皇帝沒再說話,轉頭對張讓說:“這是你弟弟的罪過,司隸校尉有什麼錯!”就讓張讓出去了。從這以後,那些黃門、常侍們都小心翼翼,連休假都不敢出宮。皇帝覺得奇怪,問他們原因,他們都磕頭哭著說:“害怕李校尉。”當時朝廷一天天混亂,法紀鬆弛,而李膺卻堅守自己的原則,聲名很高,讀書人要是能得到他的接待,就好像鯉魚跳過龍門一樣榮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朝廷征召東海相劉寬為尚書令。劉寬是劉崎的兒子,曾經治理過三個郡,他溫和仁愛,很寬容,即使遇到緊急情況,也從來不大聲說話、發脾氣。官吏和百姓犯了錯,他隻用蒲草做的鞭子象征性地懲罰一下,隻是為了表示羞辱,不會真的讓他們吃苦頭。每次見到老人,他就用關心農事的話安慰他們;見到年輕人,就用孝順友愛之類的道理勉勵他們,人們都很高興,也受到了教化。

評論

這段史料聚焦東漢末年的治亂交鋒與人性抉擇,既展現了危局中堅守者的風骨,也暴露了權力體係的深層病灶,字裡行間藏著足以穿透時空的治理啟示與人性思考。

守土者的抉擇:從“棄城”到“死戰”的鏡像對照

任胤與陳球的不同選擇,恰是亂世中官員操守的試金石。桂陽太守任胤麵對叛軍“棄城走”,將“分國虎符”的使命拋諸腦後;而零陵太守陳球則以“豈顧妻孥而沮國威”的怒吼,在“編木為城”的劣勢下死守——他用“弦大木為弩、反決水淹賊”的智慧,將地理劣勢轉化為防禦優勢,硬是撐到援軍到來。兩人結局天差地彆:任胤“棄市”,陳球留名,印證了“守土有責”從來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與城池共存亡的擔當。

更耐人尋味的是度尚與張磐的糾紛。度尚為逃避責任“偽上言”構陷張磐,而張磐寧肯“埋骨牢檻”也要“麵對曲直”,一句“法有是非,磐實不辜”道破了對程序正義的堅守。在“大赦”可輕易豁免罪責的時代,他拒絕“苟免”的選擇,比勝訴本身更有力量——這是對“權力可以踐踏真相”的無聲反抗,也是士大夫“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氣節體現。

士大夫的鋒芒:以“破柱取奸”對抗“綱紀頹弛”

李膺“破柱取朔”的壯舉,堪稱東漢版“掃黑除惡”的經典一幕。小黃門張讓之弟張朔身為縣令,貪殘無道卻躲進“合柱”避罪,而李膺竟敢率人“破柱擒凶”,審訊後當即處決,這種“先斬後奏”的強硬,本質是對“宦官特權淩駕法律”的正麵宣戰。麵對桓帝的詰問,他以“孔子誅少正卯”自比,不僅懟得皇帝啞口無言,更讓宦官集團“鞠躬屏氣”,連休沐都不敢出宮——這證明:即便在最腐朽的時代,隻要有“敢碰硬”的勇氣,正義的鋒芒仍能刺破權力的陰霾。

陳蕃為李膺、馮緄等人“流涕進諫”,則展現了另一種抗爭姿態。他反複陳詞,甚至不惜“言及反覆”,將“忠臣同愆元惡”的荒誕擺上台麵。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執著,與應奉“記功忘失”的諫言形成合力,最終推動皇帝赦免清流。他們的努力或許無法扭轉頹勢,卻在“綱紀頹弛”中為士大夫群體守住了精神底線——正如“登龍門”的典故所喻,被李膺接納的士人,實則是被注入了“守正不阿”的精神基因。

治理的悖論:“寬”與“嚴”的失衡與救贖

王暢在南陽的轉變,藏著治理的深層邏輯。他初到任時想用“發屋伐樹”的嚴政震懾豪族,卻被張敞以“文翁、卓茂溫厚為政”的典故點醒,最終轉向“寬政教化”。這揭示了一個永恒命題:剛性的懲罰能遏製惡行,卻難喚醒人心;唯有將“禮賢”置於“求奸”之上,才能實現真正的長治久安。王暢的“更崇寬政”與劉寬的“蒲鞭示辱”一脈相承——劉寬對犯錯者“未嘗疾言遽色”,用“農裡之言”“孝悌之訓”感化百姓,恰是“教化”勝過“刑罰”的生動例證。

反觀段熲對西羌“無日不戰”的圍剿,則展現了另一種治理思路。他以“斬首二萬三千級”的戰績換來了暫時的安定,卻也埋下了民族矛盾的隱患。這種“以力服人”的模式,與陳球、李膺的“以智守土”“以法懲惡”形成對比:武力可以平定叛亂,卻無法消除叛亂的根源;唯有兼顧“剛”與“柔”、“法”與“德”,才能打破“鎮壓—反抗”的惡性循環。

時代的困局:個體光芒難掩製度性崩塌

史料中處處可見“個體閃光”與“整體沉淪”的撕裂:陳球死守零陵卻擋不住任胤棄城,李膺嚴懲惡吏卻改變不了宦官專權,陳蕃泣血進諫卻拗不過皇帝的昏聵。即便是“立竇貴人為後”的爭議,也暴露了權力核心的荒誕——皇帝本想立寵妃田聖,隻因陳蕃等人力爭才妥協,而竇武的崛起,不過是外戚專權取代宦官專權的前兆,並非製度的革新。

最具象征意義的是“南宮朔平署火”“黃門北寺火”等災異記載。在天人感應思想盛行的時代,這些火災恰似對朝堂的隱喻:宦官與外戚的爭鬥如同烈火,燒毀了宮殿,也燒毀了人心;而士大夫的抗爭,不過是試圖從灰燼中搶救文明火種的微光。當“三垂蠢動”邊疆動蕩)與“王旅未振”中央軍力衰弱)並存,整個王朝已如“編木為城”般脆弱,即便有再多陳球、李膺式的人物,也難阻“大木將顛”的宿命。

結語:穿越千年的人性啟示

這段曆史之所以動人,在於它展現了絕境中的多種可能:有人如任胤般逃避,有人如度尚般構陷,有人如陳球般死戰,有人如李膺般鋒芒,有人如王暢般轉型,有人如張磐般堅守。他們的選擇各異,卻共同指向一個命題:在黑暗的時代,人該如何自處?

答案或許藏在李膺“死不旋踵”的決絕裡,藏在張磐“埋骨牢檻”的固執裡,藏在陳蕃“流涕進諫”的赤誠裡——這些看似“無用”的堅守,恰是文明存續的火種。正如曆史反複證明的:製度會崩塌,權力會更迭,但“守正不阿”的精神、“舍生取義”的勇氣、“以民為本”的良知,永遠是穿越黑暗的星光。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一拳轟穿避難所 大秦:開局救始皇,手握人皇幡鎮天下 嬌嬌小撩精太軟,糙漢頂不住了 快穿:禁欲教官掐腰陪我玩轉三界 靈未央 鬥羅:收徒成神從截胡朱竹清開始 冒充太傅寡嫂後,他硬要兼祧兩房 攻略男配的正確方法 封界 靈墨踏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