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漢紀四十八 孝靈皇帝上之上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 > 第315章 漢紀四十八 孝靈皇帝上之上

第315章 漢紀四十八 孝靈皇帝上之上(1 / 1)

建寧元年公元168年,戊申年)

春天正月壬午日,朝廷任命城門校尉竇武為大將軍。之前的太尉陳蕃擔任太傅,和竇武以及司徒胡廣一起參與尚書事務的決策。當時剛經曆皇帝大喪,新皇帝還沒確立,各位尚書因為害怕,大多借口生病不上朝。陳蕃寫信責備他們說:“古人樹立氣節,對待死去的君主就像他還活著一樣。現在皇位還空著,國家政事越來越緊迫,各位怎麼能把國家的艱難困苦拋在一邊,躺在床上休息,這從道義上說得過去嗎!”各位尚書聽了十分惶恐,都起來處理政務。

正月己亥日,解瀆亭侯來到夏門亭,朝廷讓竇武拿著符節,用皇帝乘坐的青蓋車把他迎進宮殿;庚子日,解瀆亭侯登上皇帝寶座,更改年號。

二月辛酉日,將孝桓皇帝安葬在宣陵,廟號定為威宗。

二月辛未日,大赦天下。

當初,護羌校尉段熲平定西羌後,東羌的先零等部落還沒有歸服。度遼將軍皇甫規、中郎將張奐接連幾年招降他們,這些部落卻是降了又叛。桓帝下詔問段熲:“先零東羌作惡叛逆,皇甫規和張奐各自手握重兵,卻不能及時平定,我想讓你帶兵去東邊征討,不知道是否合適,你可以思考一下策略。”段熲上書說:“我看到先零東羌雖然多次叛逆,但向皇甫規投降的,已經有兩萬左右的部落;善惡已經分清,剩下的賊寇沒多少了。現在張奐猶豫不前,應該是顧慮到如果我們出兵,敵人可能表麵離散,實則內部聯合,我們的軍隊一去必然驚動他們。而且從冬天到春天,這些賊寇聚集在一起不分散,人和牲畜都疲憊瘦弱,有自行滅亡的趨勢,張奐大概是想再次招降,不費力氣就能製服強敵。但我覺得這些羌人本性難改,很難用恩德去感化他們,他們在形勢窘迫時雖然會投降,但我們軍隊一離開就又會反叛;對付他們隻能用長矛脅迫,用利刃架在他們脖子上!估計東羌剩下三萬多部落,他們靠近邊塞居住,道路沒有險阻,沒有像戰國時燕、齊、秦、趙那樣合縱連橫的勢力,但卻長期擾亂並州、涼州,多次侵犯三輔地區,西河、上郡的百姓都已經往內地遷移,安定、北地也變得十分危險。從雲中、五原往西到漢陽兩千多裡的地方,被匈奴和羌人占據,這就像人身上長了毒瘡,留在脅下,如果不除掉,會越來越嚴重。如果用五千騎兵、一萬步兵、三千輛車,經過三個冬天和兩個夏天,就足以平定他們,大概需要花費五十四億錢,這樣就能把羌人全部消滅,讓匈奴長期歸服,內遷的郡縣百姓也能回到本土。我算了一下,永初年間,羌人反叛,曆經十四年,花費二百四十億;永和末年,又經過七年,花費八十多億。耗費這麼多,還是沒能把他們全部消滅,殘餘勢力又起來作惡。現在如果不讓百姓暫時辛苦一下,國家就沒有安寧的日子。我願意竭儘全力,等待陛下調遣。”皇帝同意了,完全按照他上書所說的辦。於是段熲率領一萬多人,帶著十五天的糧草,從彭陽直接奔赴高平,和先零各部落在逢義山交戰。敵人兵力強盛,段熲的士兵都很害怕。段熲就命令軍中準備長箭頭、鋒利的刀劍,把長矛排成三層,兩側配以強弩,又讓輕騎兵作為左右兩翼,他對將士們說:“現在我們離家幾千裡,前進就能成功,後退就必死無疑,大家一起努力爭取功名!”接著他大聲呼喊,士兵們都響應他,奮勇向前,旁邊的騎兵飛馳而出,突然向敵人發起攻擊,敵人全麵潰敗,被斬首八千多級。太後下詔書稱讚他說:“等東羌全部平定,會一並記錄你的功勞;現在先賞賜你二十萬錢,讓你家裡一人做郎中。”並命令中藏府調撥金錢、彩物來增加軍費,封段熲為破羌將軍。

閏月甲午日,新皇帝追尊祖父為孝元皇,祖母夏氏為孝元後,父親為孝仁皇,尊母親董氏為慎園貴人。

夏天四月戊辰日,太尉周景去世,司空宣酆被免職;任命長樂衛尉王暢為司空。

五月丁未初一,發生日食。

任命太中大夫劉矩為太尉。

六月,京城發大水。

六月癸巳日,朝廷論功行賞,封竇武為聞喜侯,竇武的兒子竇機為渭陽侯,侄子竇紹為鄠侯,竇靖為西鄉侯,中常侍曹節為長安鄉侯,封侯的一共有十一人。涿郡的盧植給竇武寫信勸說道:“您對於漢朝,就像周公旦、召公奭對於周朝一樣,擁立聖明的君主,讓天下有了依靠,人們都認為您的功勞很大。但現在是同宗繼位,按照宗族的圖譜和名冊,依次擁立,這有什麼特彆的功勞呢!怎麼能隨便貪天之功,當成自己的力量呢!您應該推辭豐厚的賞賜,來保全自己的身家名譽。”竇武沒有采納他的建議。盧植身高八尺二寸,聲音洪亮如鐘,性格剛毅,有高尚的節操。他年少時師從馬融,馬融性格豪放奢侈,經常在麵前安排女伎唱歌跳舞,盧植多年陪從聽講,眼睛都不轉一下,馬融因此很敬重他。太後因為陳蕃有舊德,特地封他為高陽鄉侯。陳蕃上書推辭說:“我聽說分封土地,是根據功勞德行來的。我雖然沒有高潔的品行,但私下裡仰慕君子‘不是通過正當途徑得到的東西,不接受’的做法。如果接受爵位而不推辭,厚著臉皮接受,萬一讓上天發怒,災禍降臨到百姓身上,那我自己又怎麼能安心呢!”太後不同意他推辭。陳蕃堅決推辭,前後上了十次奏章,最終沒有接受封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段熲率領輕裝部隊追擊羌人,從橋門出發,日夜兼程,在奢延澤、落川、令鮮水等地與羌人交戰,接連打敗他們;又在靈武穀交戰,羌人徹底大敗。秋天七月,段熲到了涇陽,剩下的四千羌人部落,全都逃散到漢陽的山穀裡。護匈奴中郎將張奐上書說:“東羌雖然被打敗,但殘餘的部落很難全部消滅,段熲性格輕率果敢,恐怕勝負難以預料,應該暫且用招降的辦法,這樣才不會後悔。”詔書下達給段熲,段熲又上書說:“我本來就知道東羌雖然人多,但軟弱容易控製,所以之前陳述我的想法,希望能為國家長久安寧考慮,而中郎將張奐說敵人強大難以擊破,應該用招降的辦法。聖明的朝廷明察,采納了我的意見,沒有采用張奐的計策。現在事情發展得和他說的不一樣,他就心懷猜忌怨恨,聽信叛羌的申訴,粉飾言辭,說我的軍隊‘多次受挫’,還說‘羌人都是同一族類,不可能全部消滅,山穀廣闊,不可能清空,血流遍野,會破壞和諧導致災禍’。我想到周、秦時期,戎狄就為害中原,漢朝中興以來,羌寇最為猖獗,怎麼都殺不完,即使投降了還是會反叛。現在的先零部落,多次反複無常,攻陷縣城,搶劫百姓,挖掘墳墓,暴露屍體,災禍涉及生者和死者,上天都為之震怒,借我之手進行誅殺。以前邢國無道,衛國去討伐它,軍隊出發就下起雨來;我出兵經過夏天,接連得到及時雨,年成豐收,百姓沒有疾病瘟疫。從上天的意誌來看,這不是災傷;從人事方麵考察,眾人齊心軍隊就能取勝。從橋門以西、落川以東,以前的縣城相互連接,並不是什麼深險隔絕的地方,車馬可以順利通行,不應該會受挫。張奐身為漢朝官吏,擔任武職,駐軍兩年卻不能平定賊寇,卻想不切實際地停止戰爭,用和平手段招降強悍的敵人,都是些荒誕不實的空話,沒有事實依據。為什麼這麼說呢?以前先零作亂,趙充國把他們遷到內地,煎當作亂邊境,馬援把他們遷到三輔地區,他們一開始歸服,最終還是反叛,到現在都是禍患,所以有遠見的人都深感憂慮。現在旁邊的郡縣人口稀少,多次被羌人殘害,卻想讓投降的羌人和他們雜居,這就好比在良田種上荊棘,在家裡養毒蛇啊。所以我憑借大漢的威嚴,製定長久的策略,想要斬草除根,不讓他們再有滋生的機會。原本計劃三年花費五十四億;現在才過了一年,花費還不到一半,而殘餘的賊寇就快要被消滅了。我每次接到詔書,都說軍隊行動不受朝廷內部限製,希望能一直這樣,完全信任我,讓我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不失時機。”

八月,司空王暢被免職,宗正劉寵擔任司空。

評論

這段關於東漢建寧元年的記載,展現了新帝即位初期權力格局的調整與邊疆治理的爭議,其中竇武、陳蕃為首的士人集團與宦官的角力,以及段熲、張奐在羌人問題上的策略分歧,尤為值得深思:

權力交接中的士人與皇權博弈

漢靈帝即位之初,竇武、陳蕃等士人借“參錄尚書事”掌握實權,試圖扭轉桓帝時期的頹勢。陳蕃以“事亡如存”的古訓斥責托病不朝的尚書,凸顯士人集團“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即便國喪期間,仍堅持以政務為重,試圖通過整頓官僚體係重建統治秩序。

然而,權力鞏固的第一步仍是“論功行賞”。竇武因定策之功封聞喜侯,曹節等宦官亦獲封侯,形成“士人外戚宦官”暫時分利的格局。盧植勸竇武“辭大賞以全身名”,陳蕃“前後十上”堅辭高陽鄉侯,實則是士人對“非德之封”的抵製,暗含對宦官分功的不滿。這種矛盾預示著短暫平衡下的暗流:士人想以“德”立政,而宦官依賴“功”固權,雙方的衝突隻是暫緩,未從根本上解決。

羌患治理:鐵血鎮壓與招撫綏靖的路線之爭

段熲與張奐對東羌的處置分歧,是漢末邊疆政策的典型爭議。段熲主張“長矛挾脅,白刃加頸”,認為羌人“狼子野心,降而複叛”,必須“絕其本根”;張奐則堅持“以恩降之”,擔心鎮壓會“傷和致災”。兩種思路背後,是對邊疆治理本質的不同理解:

段熲的邏輯是“短期陣痛換長治久安”。他以永初、永和年間羌亂耗費數百億卻“餘孽複起”為鑒,主張集中兵力速戰速決,甚至提出“三冬二夏破定”的具體計劃。逢義山之戰中,他以“進則事成,走必儘死”激勵士氣,最終“斬首八千餘級”,印證了其戰術的有效性,但也暴露了對“殺傷”的過度依賴。

張奐的擔憂則更具長遠視角。他並非反對平叛,而是警惕段熲“性輕果”可能導致的失控,認為羌人“餘種難儘”,一味鎮壓會激化民族矛盾。他引用趙充國、馬援的先例,指出強製遷徙隻會“始服終叛”,暗含“以柔化剛”的治理智慧。

這場爭論的本質,是“軍事征服”與“民族融合”的路線衝突。漢廷最終支持段熲,反映了王朝對“速效”的渴求——曆經多年羌患後,統治者更傾向於用鐵血手段換取暫時安定,卻忽視了張奐提出的“種枳棘於良田”的隱患,為後世邊疆動蕩埋下伏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政治倫理:士人風骨與現實困境的碰撞

史料中的細節凸顯了士人階層的精神底色。陳蕃在國喪期間“移書責尚書”,展現其“以道匡政”的強硬;盧植在馬融“列女倡歌舞”的宴會上“未嘗轉眄”,堅守“非禮勿視”的操守;段熲在奏疏中以“邢為無道,衛國伐之”自比,將軍事行動包裝為“替天行道”,試圖賦予暴力以道德正當性。

但現實的困境始終存在:陳蕃雖能迫使尚書“起視事”,卻無法阻止宦官封侯;段熲雖能大破羌人,卻需通過“引天災為己功”如稱用兵時“連獲甘澍”)來論證合法性;張奐的招撫主張雖有理,卻因缺乏戰績支撐被斥為“誕辭空說”。這種“理想與現實的撕裂”,正是漢末士人的集體困境——他們試圖以“德”“禮”重構秩序,卻不得不屈從於權力博弈與暴力邏輯。

結語:短暫穩定下的深層危機

建寧元年的曆史,看似是“新帝即位、羌患暫平”的穩定期,實則暗流洶湧。士人集團雖暫掌大權,卻未能突破“外戚宦官”的權力慣性;羌患的暫時緩解,依賴的是段熲的鐵血而非製度性解決;新帝年僅十二,權力真空仍由竇武與宦官分享,衝突的種子已然埋下。

這段曆史揭示了漢末衰亡的一個重要邏輯:當王朝陷入“解決問題的手段製造新問題”的循環——用黨錮打擊士人,用鎮壓應對叛亂,用分贓維持權力平衡——其崩塌便隻是時間問題。而竇武、陳蕃、段熲、張奐等人的掙紮與選擇,不過是這場曆史悲劇中,不同側麵的注腳。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惡女嬌嬈,誘哄陰鷙大佬為她癡狂 重生八零:在小漁村發家手劄 開局穿成蘿莉,本體是把嗜血魔劍 閨蜜齊穿書,你離,我隔一天! 重生歸來當道士 改嫁高冷硬漢後,黑心竹馬心慌了 穿成殘次品?全星際大佬嗜我成癮 快穿:笨蛋美人拯救世界 快穿之哼!糯糯才不是孟婆家的呢 奧特:我靠模擬成就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