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 > 第331章 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

第331章 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1 / 1)

當初,漢靈帝征召董卓為少府,董卓上書說:“我率領的湟中義從以及秦、胡等地的士兵都來找我說:‘軍餉沒發完,賞賜也沒了,老婆孩子都要挨餓受凍。’他們拉著我的車,不讓我走。這些羌、胡士兵脾氣暴躁,像狗一樣,我實在管不住,隻能暫且安撫他們。所以情況特殊,特此再次上奏。”朝廷拿他沒辦法。等到皇帝病重,用蓋了玉璽的詔書任命董卓為並州牧,讓他把軍隊交給皇甫嵩統領。董卓又上書說:“我承蒙上天的恩寵,掌管軍事十年了,士兵們無論大小,和我相處的時間都很久,他們留戀我對他們的養育之恩,願意為我拚死效力。懇請讓我帶著這些士兵到並州,為國家的邊疆效力。”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酈勸皇甫嵩說:“天下的兵權,現在就掌握在您和董卓手裡。如今您和董卓已經結下仇怨,勢如水火,不能共存。董卓接到詔令要交出兵權,卻上書請求自己帶兵,這是違抗命令啊。他趁著京城政治混亂,所以才敢猶豫不決,不肯前進,這是心懷不軌。這兩條,都是不可饒恕的罪行。而且他凶狠殘暴,沒人願意親近他,將士們也不擁護他。您現在身為元帥,憑借國家的威望去討伐他,對上能彰顯忠義,對下能除去凶害,肯定能成功。”皇甫嵩說:“違抗命令雖然有罪,但擅自誅殺大臣,我也有責任。不如公開上奏這件事,讓朝廷來裁決。”於是就上書把情況報告給朝廷。皇帝責備了董卓。但董卓還是不接受詔令,把軍隊駐紮在河東,觀望局勢的變化。

何進征召董卓,讓他帶兵到京城來。侍禦史鄭泰勸諫說:“董卓這個人強硬殘忍,不講情義,野心無窮。要是把朝政大權交給他,讓他處理大事,他肯定會肆意妄為,危害朝廷。您憑借皇親國戚的重要身份,掌握著輔佐君主的大權,應該果斷決策,誅殺有罪之人,實在不應該借助董卓的力量啊!而且事情拖久了容易發生變故,以前的教訓還曆曆在目,應該儘快做決定。”尚書盧植也說不應該征召董卓,何進都不聽。鄭泰於是辭官離開,對荀攸說:“何公這個人,不容易輔佐啊。”何進的屬官王匡、騎都尉鮑信,都是泰山人,何進派他們回故鄉招募士兵;又征召東郡太守橋瑁駐紮在成皋,讓武猛都尉丁原率領幾千人進犯河內,火燒孟津,大火照亮了京城,他們都宣稱是要誅殺宦官。董卓接到征召,立刻上路,還上書說:“中常侍張讓等人,憑借皇帝的寵幸,把天下搞得烏煙瘴氣。我聽說,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刺破毒瘡雖然疼,但總比讓毒在身體裡蔓延好。以前趙鞅發動晉陽的軍隊,驅逐國君身邊的壞人,現在我也要敲響戰鼓,進軍洛陽,請求抓捕張讓等人,清除這些奸邪之輩!”太後還是不聽從。何苗對何進說:“當初我們一起從南陽來,都是靠著宮裡的宦官才從貧賤變得富貴,國家大事,哪有那麼容易。潑出去的水收不回來,你應該好好想想,還是和宮裡的宦官們和解吧。”董卓到了澠池,何進卻更加猶豫不決,派諫議大夫種邵拿著詔書去讓董卓停止前進。董卓不接受詔書,繼續前進到河南。種邵去迎接並慰勞董卓,趁機勸說他退兵。董卓懷疑有變故,讓他的士兵用兵器威脅種邵。種邵大怒,稱自己是奉詔而來,大聲嗬斥士兵,士兵們都嚇得散開了。種邵上前質問董卓,董卓理屈詞窮,隻好退兵到夕陽亭。種邵是種暠的孫子。

袁紹擔心何進改變主意,就威脅他說:“現在已經和宦官結下仇了,事情的形勢也已經暴露,將軍您還在等什麼,不早點做決定呢?事情拖久了會發生變故,就會像竇氏一樣失敗啊!”於是何進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授予符節,讓他全權負責打擊宦官。任命從事中郎王允為河南尹。袁紹派洛陽善於策略的武官監察宦官,又催促董卓等人趕緊快馬上奏,聲稱要進軍平樂觀。太後這才害怕了,把所有中常侍、小黃門都罷免,讓他們回家,隻留下何進平時親近的人守衛宮中。各位常侍、小黃門都去向何進謝罪,任憑他處置。何進對他們說:“天下大亂,就是因為你們這些人。現在董卓馬上就到了,你們為什麼不早點各自回到封國去!”袁紹再三勸何進就在此時把宦官全部殺掉,何進不答應。袁紹又寫信給各州郡,假傳何進的意思,讓他們抓捕宦官的親屬。何進謀劃了好幾天,消息泄露得差不多了,宦官們害怕,就想著先下手為強。張讓的兒媳婦,是太後的妹妹,張讓向兒媳婦叩頭說:“老臣我犯了罪,應該和你一起回到老家。隻是我們家幾代人都受皇家的恩寵,現在要永遠離開宮殿,心裡實在舍不得。希望能再進宮當一次差,能再見太後陛下一麵,然後退隱歸鄉,就算死也沒有遺憾了!”兒媳婦把這話告訴了舞陽君,舞陽君進宮告訴了太後,太後就下詔讓各位常侍都重新回宮當差。

八月戊辰日,何進入長樂宮,向太後建議,要把所有常侍都殺掉。中常侍張讓、段珪互相商量說:“大將軍稱病,既不參加先帝的喪禮,也不送葬,現在突然進宮,他想乾什麼?難道竇氏的事又要重演了嗎?”於是他們派人偷偷偷聽,把何進的話聽得一清二楚。然後他們率領幾十名同黨,手持兵器,偷偷從側門進宮,埋伏在宮殿門下。何進出宮的時候,他們假傳太後的詔令,把何進召進宮,讓他坐在宮殿的樓閣裡。張讓等人質問何進說:“天下大亂,也不都是我們的錯。先帝曾經和太後鬨不愉快,差點釀成大禍,是我們哭著求情,各自拿出千萬家財作為禮物,讓先帝消氣,隻是想依靠你們何家而已。現在你卻要滅我們全族,是不是太過分了!”說完,尚方監渠穆拔劍在嘉德殿前把何進斬殺。張讓、段珪等人偽造詔書,任命前太尉樊陵為司隸校尉,少府許相為河南尹。尚書接到詔書,覺得有疑問,說:“請大將軍出來一起商議。”中黃門把何進的頭扔給尚書,說:“何進謀反,已經被處死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何進的部將吳匡、張璋在宮外,聽說何進被害,想帶兵進宮,宮門已經關閉。虎賁中郎將袁術和吳匡一起砍門進攻,中黃門拿著兵器守住宮門。正好天色已晚,袁術就放火燒了南宮的青瑣門,想以此逼迫張讓等人出來。張讓等人進宮告訴太後,說大將軍的士兵造反,火燒宮殿,攻打尚書門,然後挾持太後、少帝以及陳留王,劫持宮中的官員,通過複道逃到北宮。尚書盧植手持長戈,站在閣道的窗下,仰頭斥責段珪,段珪害怕了,就放開了太後,太後從閣樓上跳下,得以脫身。袁紹和叔父袁隗假傳聖旨,召樊陵、許相進宮,把他們斬殺。袁紹和何苗帶兵駐紮在朱雀闕下,抓住趙忠等人,也都殺了。吳匡等人向來怨恨何苗不與何進同心,又懷疑他和宦官勾結,於是對士兵們說:“殺害大將軍的,就是車騎將軍何苗),將士們能為大將軍報仇嗎?”士兵們都流著淚說:“願意拚死報仇!”吳匡就帶兵和董卓的弟弟奉車都尉董旻一起攻打何苗,把他殺死,把屍體扔在園林裡。袁紹接著關閉北宮門,帶兵抓捕所有宦官,不論老少,全部殺掉,一共殺了兩千多人,有的沒長胡子的人也被誤殺了。袁紹趁機進兵攻打皇宮,有的士兵登上端門的屋頂,向宮中進攻。

庚午日,張讓、段珪等人走投無路,就帶著皇帝和陳留王等幾十人步行出穀門。夜裡,他們來到小平津,皇帝的六枚玉璽沒帶在身邊,也沒有公卿跟隨,隻有尚書盧植、河南中部掾閔貢夜裡趕到黃河邊。閔貢大聲斥責張讓等人,還說:“你們現在不趕緊死,我就殺了你們!”說著就揮劍斬殺了幾個人。張讓等人又驚又怕,拱手再三拜謝,向皇帝叩頭辭彆說:“我們死了,陛下您要保重啊!”說完就投河自儘。閔貢扶著皇帝和陳留王,借著螢火蟲的微光,夜裡徒步往南走,想回宮。走了幾裡路,找到一輛百姓家沒有篷蓋的車子,一起乘坐,到雒舍停下。辛未日,皇帝獨自騎一匹馬,陳留王和閔貢共騎一匹馬,從雒舍往南走,公卿們漸漸有人趕來。董卓到了顯陽苑,遠遠看見火光,知道發生變故,趕緊帶兵快速前進。天還沒亮,到了城西,聽說皇帝在北邊,就和公卿們一起到北芒阪下迎接。皇帝看到董卓帶兵趕來,嚇得哭了起來。公卿們對董卓說:“有詔書讓你退兵。”董卓說:“你們這些人身為國家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國家動蕩不安,還有什麼資格讓我退兵!”董卓和皇帝交談,皇帝嚇得語無倫次。董卓又和陳留王交談,詢問禍亂是怎麼發生的,陳留王回答得條理清晰,從頭到尾,沒有遺漏。董卓非常高興,覺得陳留王很賢能,而且陳留王是董太後撫養長大的,董卓認為自己和董太後同族,於是就有了廢立皇帝的想法。當天,皇帝回到宮中,大赦天下,把年號光熹改為昭寧。傳國玉璽丟失了,其他玉璽都找到了。任命丁原為執金吾。騎都尉鮑信從泰山招募士兵剛好趕到,他勸袁紹說:“董卓手握強兵,肯定有不軌的心思,現在不早點想辦法,肯定會被他控製。趁他剛到,士兵疲憊,發動襲擊,就能抓住他!”袁紹害怕董卓,不敢行動。鮑信就帶兵回泰山了。

董卓剛進入京城的時候,步兵和騎兵加起來不過三千人,他嫌自己兵力少,擔心不能讓遠近的人信服,於是每隔四五天,就趁夜裡偷偷把軍隊拉出軍營,在附近駐紮,第二天早上,再大張旗鼓地打著旗幟,擂著戰鼓回來,讓人以為西邊又有軍隊來了,洛陽城中沒人知道真相。不久,何進以及何苗的部隊都歸附了董卓,董卓又暗中指使丁原的部曲司馬五原人呂布殺了丁原,吞並了他的部隊,董卓的勢力於是變得非常強大。他暗示朝廷,以長時間下雨為理由,讓皇帝下策書罷免司空劉弘,然後自己取而代之。

評論

這段記載聚焦於中平六年董卓入京與洛陽政變的核心事件,堪稱東漢王朝實質性滅亡的“葬禮現場”。從現代視角看,這段曆史集中展現了權力真空下的混亂邏輯,其教訓至今仍振聾發聵:

引狼入室:決策失誤的致命代價

何進與袁紹“召外兵脅太後”的決策,是壓垮東漢的最後一根稻草,其荒謬性體現在三個層麵:

對董卓的本質誤判:董卓早有不臣之心——靈帝兩次征召少府、並州牧),他均以“士卒戀臣”為由抗命,駐兵河東“觀時變”,其野心昭然若揭。鄭泰“強忍寡義,誌欲無厭”的警告、盧植“不宜召卓”的諫言,都點出此人是“養不熟的狼”,但何進卻將其視為“清君側”的工具,堪稱致命的天真。

對局勢的完全失控:董卓接到命令後“即時就道”,並上書直言“鳴鐘鼓如洛陽”,形同武裝逼宮,此時何進才“狐疑”,派種邵止之,卻已無力回天。這印證了陳琳“倒持乾戈,授人以柄”的預判——當外部武力介入中央權力鬥爭,主動權便永遠轉移到了握兵者手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對宦官問題的過度複雜化:解決宦官專權本可用“速斷速決”的內部手段如曹操所言“一獄吏足矣”),何進卻因優柔寡斷擴大危機。他死後,袁紹、袁術的“悉誅宦官”甚至殺及無須者)更顯極端,這場清洗雖終結了宦官集團,卻也摧毀了中央最後的權力平衡,讓董卓的介入毫無阻礙。

權力真空:內鬥後的秩序崩塌

何進被宦官誘殺後,洛陽陷入徹底的無政府狀態,暴露出權力結構的脆弱:

外戚與宦官的同歸於儘:何進被殺後,其部曲與袁紹、袁術聯合攻宮,宦官集團張讓、段珪等)裹挾少帝逃亡,最終投河自儘。這場火並的結果是:外戚與宦官兩大傳統權力支柱同時覆滅,留下的權力真空隻能由外部勢力填補。

士大夫集團的失控:袁紹“閉北宮門,勒兵捕諸宦者,無少長皆殺之”,甚至“上端門屋以攻省內”,展現了士大夫在複仇情緒下的暴力狂歡。這種“除惡務儘”的激進,雖發泄了積怨,卻違背了基本的治理理性——秩序的重建需要克製,而非無差彆殺戮。

地方勢力的趁虛而入:董卓正是在此時“引兵急進”,憑借“西兵複至”的虛張聲勢四五日潛出潛回)穩定人心,並收編何進、何苗舊部,策反呂布殺丁原,迅速掌控洛陽兵權。他的崛起並非偶然,而是中央權力崩塌後的必然結果——當京城失去自衛能力,最強的外部武力自然會成為新的主宰。

曆史拐點:從“漢廷”到“亂世”的質變

少帝與陳留王被董卓迎回的過程,標誌著東漢的實質終結:

皇權尊嚴的徹底喪失:14歲的少帝麵對董卓“恐怖涕泣”,9歲的陳留王卻能“自初至終,無所遺失”,這種對比讓董卓萌生“廢立之意”。當皇帝的權威需要孩童的鎮定來支撐,皇權已淪為笑柄。

軍閥邏輯的正式登場:董卓的言行“公諸人不能匡正王室,何卻兵之有”)赤裸裸地宣告:武力將取代禮法成為新的統治基礎。他收編軍隊、策反呂布、自任司空,一係列操作都遵循“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與傳統的“君君臣臣”徹底決裂。

統一象征的破碎:傳國璽的丟失、公卿的潰散、京城的焚掠,都象征著“大漢統一”的意識形態開始瓦解。鮑信勸袁紹襲殺董卓而被拒,說明士大夫集團也已無力對抗軍閥,隻能選擇逃離或依附——一個靠武力說話的時代,正式拉開序幕。

結語:失控的權力如何殺死一個王朝

這段曆史最深刻的教訓在於:權力的平衡比權力的消滅更重要。何進、袁紹等人隻知摧毀宦官、外戚),卻不知重建;隻懂仇恨,不懂妥協。他們的激進加速了舊秩序的崩潰,卻無力阻止新秩序軍閥割據)的到來。

董卓的入京與其說是“篡權”,不如說是“填空”——填的是外戚、宦官、士大夫混戰留下的權力黑洞。從這一刻起,“漢”已不再是統一的象征,而是各方勢力爭奪的招牌,三國時代的分裂與戰亂,不過是這場崩潰的延續。

回望這段曆史,最令人唏噓的是:東漢的滅亡,不是因為外敵太強,而是因為內部太亂;不是因為無人能救,而是因為決策者們用一次次錯誤,親手將王朝推向了深淵。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大秦:始皇大大是我爹! 斬神,照個相的事 開局奪舍?從鎮壓邪帝到獨斷萬古! 當龍傲天來到炮灰的世界 熟睡之後 穿書末世要擺爛,我不乾了! 雲淡風輕的閒魚美人 荒島求生之我的入職考試 展昭傳奇 無職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