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出兵跟袁紹打仗,沒打贏,就又退回營地,堅守壁壘。袁紹讓人搭起高高的望樓,堆起土山,朝著曹操營中射箭,曹操營裡的人都得舉著盾牌才能走動。曹操就造了一種霹靂車,發射石塊去砸袁紹的望樓,把望樓都給砸破了。袁紹又派人挖地道攻打曹操,曹操就在營內挖長長的壕溝來抵擋。
曹操這邊人馬少,糧食也快沒了,士兵們疲憊不堪,老百姓被賦稅折騰得困苦不堪,好多都叛逃到袁紹那邊去了,曹操為此很發愁。他給荀彧寫信,商量著要不撤回許縣,把袁紹的軍隊引過來。荀彧回信說:“袁紹把所有兵力都集中在官渡,想跟您一決勝負。您以最弱的力量對抗最強的,要是不能製服他,肯定會被他抓住機會,這可是決定天下走向的關鍵時機。再說袁紹,不過是個有點本事的普通人,能招攬人卻不會用人。以您的英明神武,又順應天命,做什麼不能成功!現在咱們糧食雖然少,但還沒到楚漢在滎陽、成皋對峙時那麼艱難。那時候劉邦和項羽誰都不肯先退,因為都知道先退就會氣勢受挫。您用僅占袁紹十分之一的兵力,劃地堅守,掐住他的咽喉讓他前進不了,到現在都半年了。現在雙方的情況都已經很清楚,他們的氣勢也快耗儘了,肯定會有變化。這正是出奇製勝的時候,可不能錯過啊。”曹操聽了荀彧的話,就繼續堅守營地。
曹操看到運送糧草的士兵,安撫他們說:“再過十五天我就打敗袁紹,不會再讓你們這麼辛苦了。”這時,袁紹幾千輛運糧車到了官渡。荀攸對曹操說:“袁紹的運糧車早晚就到,押糧將領韓猛勇猛但輕敵,咱們去攻擊他,能打敗他。”曹操問:“派誰去合適呢?”荀攸說:“徐晃可以。”於是曹操就派偏將軍、河東人徐晃和史渙去半路截擊韓猛,把韓猛打得大敗而逃,還燒了他押送的糧草輜重。
冬天,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讓將領淳於瓊等人帶一萬多士兵護送,在袁紹營地北邊四十裡的地方宿營。沮授勸袁紹:“可以派蔣奇另外帶一支軍隊在運糧隊伍外麵巡邏,防止曹操來劫糧。”袁紹不聽。許攸也說:“曹操兵力少,還把所有軍隊都拉來抵擋咱們,許縣留守的兵力肯定很薄弱。要是咱們分一部分輕裝部隊,連夜趕路去偷襲,就能拿下許縣。拿下許縣,就可以迎接天子,再討伐曹操,曹操就成甕中之鱉了。就算許縣沒被攻破,也能讓曹操首尾不能相顧,肯定能打敗他。”袁紹還是不聽,說:“我必須先打敗曹操。”
正巧許攸家裡有人犯了法,審配把人抓了起來,許攸一怒之下,就投奔曹操去了。曹操聽說許攸來了,連鞋都顧不上穿就跑出去迎接,拍著手笑著說:“子卿許攸字子卿)你大老遠來了,我的大事有戲啦!”兩人入座後,許攸問曹操:“袁軍勢力強大,你打算怎麼對付?你們現在還有多少糧食?”曹操說:“還能支撐一年。”許攸說:“彆扯了,再說實話!”曹操又說:“能撐半年。”許攸說:“你到底想不想打敗袁紹啊!怎麼還不說實話!”曹操這才說:“剛才跟你開玩笑呢。實際上隻能撐一個月了,你說該咋辦?”許攸說:“你現在孤軍堅守,外麵沒有救援,糧食又快沒了,這可是危急時刻。袁紹有一萬多車輜重,都在故市、烏巢,守糧的軍隊防備不嚴密,如果派輕裝部隊去偷襲,趁他們沒防備的時候殺到,燒掉他們的糧草儲備,不出三天,袁紹自己就敗了。”
曹操一聽,特彆高興,就留下曹洪、荀攸守營,自己帶著五千步兵和騎兵,都打著袁軍的旗幟,士兵嘴裡銜著枚防止出聲,把馬嘴綁上,夜裡從小路出發,每人抱著一捆柴草。路上有人盤問,就回答說:“袁公怕曹操偷襲後麵的運糧部隊,派我們來加強防備。”問話的人信以為真,也沒多懷疑。到了烏巢,曹軍包圍營地,四處放火,營裡頓時大亂。
天亮的時候,淳於瓊等人看到曹操的兵少,就出營門擺開陣勢,曹操趕緊下令猛攻,淳於瓊抵擋不住,退回營中堅守,曹操繼續攻打。袁紹聽說曹操去攻打淳於瓊,就對兒子袁譚說:“就算曹操打敗淳於瓊,我把他的營地端了,他也沒地兒可回!”於是派將領高覽、張合等人去攻打曹操的營地。張合說:“曹公派的都是精兵,肯定能打敗淳於瓊他們,淳於瓊要是被打敗,咱們這事兒就完了,還是先去救淳於瓊吧。”郭圖卻堅持要攻打曹操的營地。張合又說:“曹公營地防守堅固,肯定攻不下來。要是淳於瓊他們被抓,咱們這些人都得當俘虜。”袁紹不聽張合的,隻派了少量騎兵去救淳於瓊,卻用重兵攻打曹操營地,結果沒打下來。
袁紹派去救烏巢的騎兵到了,曹操身邊有人說:“敵人騎兵快到了,分點兵去抵擋吧。”曹操生氣地說:“等敵人到背後了再報告!”士兵們聽了,都拚死作戰,最後大破袁軍,殺了淳於瓊等人,把糧草全燒了,還殺了一千多袁軍士兵,把他們的鼻子都割下來,牛馬則割掉嘴唇和舌頭,拿去給袁紹的軍隊看,袁紹的將士們看到後都驚恐萬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郭圖因為自己的計策沒成功,覺得很羞愧,就又在袁紹麵前說張合的壞話:“張合看到我軍失敗,可高興了。”張合又氣又怕,就和高覽一起燒掉攻城器具,到曹操營中投降。曹洪心裡犯嘀咕,不敢接受,荀攸說:“張合的計策不被采用,一怒之下才來投奔,你有什麼可懷疑的!”曹洪這才接受了他們。
這下袁紹的軍隊人心惶惶,徹底崩潰了。袁紹和袁譚等人戴著頭巾,騎著馬,帶著八百騎兵渡過黃河逃走。曹操沒追上,繳獲了袁紹所有的糧草輜重、文書檔案和金銀財寶。剩下投降的袁軍,曹操把他們全活埋了,前後一共殺了七萬多人。
沮授沒來得及跟袁紹一起渡河,被曹操的軍隊抓住了,他大聲喊道:“我不是投降,是被抓住的!”曹操和沮授以前有交情,親自迎接他說:“咱們各為其主,分隔兩地,沒想到今天你被我抓住了!”沮授說:“袁紹決策失誤,才導致失敗。我智謀和力量都耗儘了,被抓也是活該。”曹操說:“袁紹沒謀略,不聽你的計策,如今天下大亂還沒平定,我正想和你一起謀劃大事呢。”沮授說:“我的叔父、母親和弟弟的性命,都掌握在袁紹手裡,如果承蒙你的好意,讓我快點死就是我的福氣了。”曹操歎息說:“要是我早點得到你,天下就沒什麼可擔心的了。”但最後看沮授一心想回袁紹那邊,曹操就把他殺了。
曹操在收繳的袁紹信件中,發現了許縣和自己軍中一些人給袁紹寫的信,他看都沒看,直接燒了,說:“袁紹強大的時候,連我自己都不能保證安全,更何況其他人呢!”
評論
官渡之戰作為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是中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這段史料生動還原了戰役關鍵階段的博弈過程,不僅展現了軍事謀略的交鋒,更暴露了人性弱點對戰爭走向的深刻影響,其背後的戰略思維與決策邏輯至今仍具啟示意義。
絕境中的戰略定力:曹操的堅守與荀彧的遠見
戰役初期,曹操陷入嚴重劣勢。袁紹憑借兵力與資源優勢,以高櫓射箭、地道強攻等戰術壓製曹軍,而曹操雖以霹靂車、長塹勉強應對,卻麵臨“眾少糧儘、士卒疲乏”的絕境,甚至百姓因賦稅繁重多叛歸袁紹。此時曹操萌生退意,計劃“還許以避紹師”,這一決策幾乎可能斷送全局——一旦後撤,不僅喪失戰場主動權,更會讓袁紹乘勢席卷中原。
關鍵時刻,荀彧的回信成為扭轉心態的關鍵。他精準點出三大核心:一是戰略窗口期的不可逆轉性,強調“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製,必為所乘”,將官渡之戰定義為決定天下走向的“大機”;二是對手的致命缺陷,直指袁紹“能聚人而不能用”的本質,與曹操“神武明哲輔以大順”形成鮮明對比;三是曆史經驗的鏡鑒,以楚漢滎陽對峙為例,闡明“先退則勢屈”的博弈邏輯,堅定曹操“扼其喉而不得進”的持久戰決心。這種對戰略態勢的清醒判斷,展現了頂級謀士“洞察本質、逆向破局”的思維能力。
曹操的可貴之處在於“從善如流”。他不僅采納荀彧建議堅守,更以“卻十五日為汝破紹”的豪言穩定軍心,展現了領袖在絕境中凝聚士氣的關鍵能力。這種“戰略定力+戰術彈性”的結合,為後續反擊埋下伏筆。
決策鏈的崩塌:袁紹集團的致命失誤
與曹操集團的高效決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袁紹在戰役關鍵節點連續犯下顛覆性錯誤,其核心問題在於剛愎自用與團隊內耗的雙重侵蝕。
在後勤防護上,沮授建議“遣蔣奇彆為支軍於表,以絕曹操之鈔”,這一預防曹操偷襲糧道的關鍵建議被袁紹無視,直接導致後續淳於瓊護糧部隊陷入孤立無援之境。在戰略奇襲上,許攸提出“輕軍星行掩襲許都”的致命一擊方案,直擊曹操“悉師拒我,許下空弱”的軟肋,卻被袁紹以“吾要當先取操”的固執拒絕。更致命的是,當許攸家族因犯法被審配收係時,袁紹未能調和內部矛盾,反而將這位掌握核心軍情的謀士推向敵營,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袁紹的決策失誤本質是領導力的全麵缺失:既不能識彆正確建議,又無法平衡內部派係審配與許攸的矛盾),更缺乏對戰場變量的應變能力。正如荀彧所言,他隻是“布衣之雄”,空有資源卻不懂整合運用,最終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破局時刻的奇襲藝術:細節決定勝負
許攸的叛降成為戰役轉折點,而曹操的應對則展現了頂級軍事家的素養。“跣出迎之”的急切、“撫掌笑曰‘吾事濟矣’”的自信,既體現對人才的重視,更彰顯捕捉戰機的敏銳。當許攸點破“袁氏輜重在烏巢,屯軍無嚴備”的要害時,曹操果斷實施奇襲,其戰術設計堪稱經典:
偽裝滲透:全軍改用袁軍旗幟,銜枚縛馬口隱蔽行蹤,遇盤問則以“袁公恐曹操鈔略後軍”為由蒙混過關,展現極致的細節把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集中火力:抵達後“大放火”製造混亂,利用敵軍恐慌擴大戰果;
臨危決斷:麵對袁紹援軍逼近,曹操以“賊在背後,乃白!”的怒吼壓製分兵之議,強調整體戰局優先,確保殲滅烏巢守敵;
心理震懾:“儘燔其糧穀”“取其鼻、割牛馬唇舌以示紹軍”,通過恐怖威懾瓦解敵軍鬥誌。
烏巢之火不僅燒毀了袁紹的糧草,更點燃了其軍隊的崩潰導火索。而郭圖因“慚其計之失”誣陷張合,導致張合、高覽降曹,則是袁紹集團內部矛盾總爆發的體現,最終形成“糧草儘焚+核心將領叛逃”的雙重崩盤。
戰後處置的政治智慧與曆史反思
曹操在獲勝後的兩個決策尤為值得玩味:一是“收紹書中,得許下及軍中人書,皆焚之”,一句“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況眾人乎”儘顯胸襟,此舉徹底瓦解了潛在的內部不穩定因素,鞏固了統治基礎;二是對沮授的“赦而厚遇”與最終誅殺,既體現對人才的惋惜,又堅守“不可為我所用則除之”的政治底線,展現了亂世中“恩威並施”的生存法則。
官渡之戰的本質,是製度效率與領導能力的較量:曹操集團以“戰略清晰、決策高效、賞罰分明”對抗袁紹集團的“目標模糊、派係傾軋、剛愎自用”,最終以弱勝強。這場戰役不僅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更留下深刻啟示——在實力懸殊的博弈中,戰略定力、團隊協作與關鍵節點的決斷力,往往比單純的資源優勢更能決定勝負。正如兵法所言:“上下同欲者勝”,官渡之戰的硝煙早已散儘,但其中蘊含的博弈智慧,至今仍在曆史長河中閃耀。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