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己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 > 第365章 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己

第365章 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己(1 / 1)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壬午年)

春天,正月,曹操的軍隊駐紮在譙縣,之後又到了浚儀,著手整治睢陽渠。曹操還專門派人用牛、羊、豬三牲的太牢之禮祭祀橋玄。接著,曹操進軍到了官渡。

袁紹自從打了敗仗,心裡又羞又氣,結果生病吐血。到了夏天,五月,袁紹就去世了。當初,袁紹有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袁紹的後妻劉氏特彆寵愛袁尚,經常在袁紹麵前誇他。袁紹心裡也想讓袁尚當繼承人,但一直沒明說。於是,他把袁譚過繼給死去的兄長,讓他出任青州刺史。沮授勸說道:“俗話說,上萬人追一隻兔子,隻要有一個人抓住了,其他人就都不追了,這是因為歸屬已經確定了。袁譚是長子,本就該立為繼承人,現在卻把他外派出去,這禍根算是種下了。”袁紹卻回答:“我是想讓幾個兒子各自掌管一個州,看看他們的能力怎麼樣。”於是,他又讓二兒子袁熙做幽州刺史,外甥高乾做並州刺史。

逄紀、審配一直被袁譚厭惡,辛評、郭圖則都依附於袁譚,他們和審配、逄紀之間矛盾很深。袁紹去世後,大家覺得袁譚是長子,想擁立他。但審配等人擔心袁譚即位後,辛評他們會對自己不利,就假傳袁紹的遺命,擁立袁尚為繼承人。袁譚趕來,卻沒能當上繼承人,一氣之下自稱車騎將軍,駐軍在黎陽。袁尚隻給了他很少的兵力,還派逄紀跟著他。袁譚要求增加兵力,審配等人商量後又不同意。袁譚火冒三丈,直接把逄紀殺了。

秋天,九月,曹操渡過黃河攻打袁譚。袁譚趕忙向袁尚求救,袁尚留下審配守鄴城,自己帶兵去援助袁譚,和曹操對峙。雙方連著打了好幾仗,袁譚和袁尚多次戰敗,隻能退回堅守。袁尚派自己任命的河東太守郭援,聯合高乾、匈奴南單於一起攻打河東,還派使者聯絡關中的將領馬騰等人一起出兵,馬騰他們暗中答應了。郭援一路勢如破竹,所經過的城邑都被攻下。

河東郡的官員賈逵堅守絳城,郭援攻得很急,眼看城就要被攻破了。城裡的父老鄉親跟郭援商量,隻要不傷害賈逵,他們就投降,郭援答應了。之後,郭援想讓賈逵當自己的將領,還派兵威脅他,可賈逵堅決不從。郭援身邊的人拉扯賈逵,想讓他給郭援叩頭,賈逵大聲嗬斥:“哪有國家的官員給賊寇叩頭的!”郭援惱羞成怒,要殺賈逵,有人趴在賈逵身上救他。絳城的官吏百姓聽說郭援要殺賈逵,都登上城牆大喊:“你違背約定要殺我們的好長官,我們寧願一起死!”郭援沒辦法,就把賈逵關在壺關的土窖裡,上麵還蓋了個車輪。賈逵對看守說:“這裡就沒有個有本事的人嗎?難道要讓我這個忠義之士死在這兒?”有個叫祝公道的人,正好聽到這話,就連夜過去,偷偷把賈逵救出來,砸開枷鎖後放他走了,而且沒說自己的姓名。

曹操派司隸校尉鐘繇在平陽圍攻南單於,還沒攻下,郭援就到了。鐘繇派新豐令、馮翊人張既去勸說馬騰,給他分析其中的利害關係。馬騰猶豫不決。傅乾也勸馬騰:“古人說‘順應道義的人昌盛,違背道德的人滅亡’。曹操奉天子的命令討伐叛亂,法令嚴明,政治清明,上下一心,這就是順應道義。袁紹仗著自己勢力強大,背棄天子的命令,驅使胡人來侵犯中原,這就是違背道德。現在將軍您既然已經歸附有道義的一方,卻不儘全力,還心懷二心,想坐觀成敗。我擔心等成敗定下來,曹操以天子的名義追究責任,您恐怕第一個就會被問罪!”馬騰一聽,害怕了。傅乾接著說:“聰明人能把災禍轉化為福氣。現在曹操和袁紹相持不下,高乾、郭援又合力攻打河東。曹操就算有萬全之策,也沒辦法保證河東不危險。將軍您要是能帶兵去討伐郭援,內外夾擊,肯定能成功。這樣一來,將軍您這一舉動,就等於砍斷了袁紹的一條胳膊,還能解一方之急,曹操肯定會特彆感激您,您的功名就無人能比了。”馬騰聽後,就派兒子馬超帶一萬多人和鐘繇會合。

一開始,將領們覺得郭援的兵力太強大,都想放棄平陽撤退。鐘繇卻說:“袁紹現在勢力還很強,郭援一來,關中的人都偷偷和他勾結,之所以沒完全反叛,隻是因為顧忌我的威名罷了。要是咱們就這麼撤了,顯得太軟弱,這一帶的百姓,誰不會把咱們當成敵人?就算咱們想回去,能回得去嗎?這簡直就是不戰先敗。而且郭援剛愎自用,爭強好勝,肯定會輕視咱們的軍隊。如果他渡過汾河紮營,等他還沒完全渡河的時候攻擊他,一定能大獲全勝。”郭援到了之後,果然直接就往前渡汾河,眾人勸阻,他根本不聽。等他渡河還沒過一半的時候,鐘繇發動攻擊,把他打得大敗。戰鬥結束後,大家都說郭援死了,可一直沒找到他的首級。原來郭援是鐘繇的外甥。過了一會兒,馬超的校尉、南安人龐德,從箭袋裡拿出一個人頭,鐘繇一看就哭了。龐德向鐘繇道歉,鐘繇說:“郭援雖然是我外甥,但他是國家的賊寇,你道什麼歉!”南單於見勢不妙,就投降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劉表派劉備向北侵犯,劉備的軍隊到了葉縣,曹操派夏侯惇、於禁等人去抵擋。有一天,劉備突然燒掉營地撤退,夏侯惇他們就去追擊。裨將軍、巨鹿人李典說:“敵人無緣無故撤退,肯定有埋伏。南邊道路狹窄,草木又深,不能追啊。”夏侯惇等人不聽,讓李典留守,自己帶兵去追,結果果然中了埋伏,軍隊大敗。李典趕緊去救援,劉備這才退走。

曹操下文書,要求孫權送兒子到朝廷做人質。孫權召集大臣們開會商量,張昭、秦鬆等人都拿不定主意。孫權帶著周瑜到吳夫人麵前決定此事。周瑜說:“以前楚國剛被封的時候,土地還不到百裡。後來的繼承人賢能,不斷開拓領土,這才占據了荊州、揚州,一直到南海,傳承了九百多年。現在將軍您繼承父兄留下的基業,擁有六個郡的人馬,兵精糧足,將士們也都願意效命。咱們可以開山煉銅,煮海水製鹽,境內富饒,百姓也不想叛亂,有什麼壓力非要送質子呢!一旦送了質子,就不得不和曹操緊密相連,他要是召喚,您就不得不去,這樣就被他控製了。最多也就得到一個侯印,十幾個仆人,幾輛車,幾匹馬,這哪能和您現在南麵稱孤相比呢!不如不送,先看看局勢怎麼變化。如果曹操能秉持正義,匡正天下,到時候您再侍奉他也不晚;要是他圖謀暴亂,那他自己都自顧不暇,哪還有功夫害彆人!”吳夫人說:“公瑾說得對。公瑾和伯符孫策)同歲,隻小一個月,我把他當兒子一樣,你要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於是,孫權就沒送質子。

評論

建安七年的曆史記載,猶如一幅濃縮的亂世畫卷,在權力更迭、軍事交鋒與人性抉擇的交織中,展現了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的複雜圖景。這段史料不僅記錄了具體事件,更暗藏著影響曆史走向的深層邏輯,值得從現代視角進行多維度解讀。

權力傳承的致命裂痕:袁紹集團的崩潰伏筆

袁紹之死與其子嗣爭位的鬨劇,堪稱古代權力繼承製度缺陷的典型案例。這位曾坐擁冀、青、幽、並四州的霸主,在繼承人問題上的猶豫與私心,直接為集團覆滅埋下伏筆。後妻劉氏偏愛幼子袁尚,袁紹既想立袁尚為嗣又不明確表態,反而以“諸子各據一州視其能”為由,將長子袁譚外放青州,這種看似“考察能力”的安排,實則是對宗法製度“嫡長子繼承製”的破壞。

沮授“萬人逐兔”的勸諫精準預言了悲劇——當權力歸屬模糊時,最親近的人往往會成為最危險的敵人。果不其然,袁紹死後,審配、逢紀為自保矯詔立袁尚,袁譚自稱車騎將軍屯兵黎陽,兄弟瞬間從潛在競爭者變為公開對手。更荒唐的是,在曹操大軍壓境時,袁尚仍對袁譚處處提防:“少與之兵”“議不與益兵”,最終逼得袁譚殺逢紀,徹底激化內部矛盾。這種“外敵當前仍內鬥不止”的局麵,暴露了封建家族式政權的致命弱點——權力傳承依賴血緣卻又因血緣分裂,缺乏製度化的繼承規則,最終隻能在自相殘殺中消耗殆儘。

軍事博弈中的策略與勇氣:從平陽之戰看亂世生存法則

曹操與袁氏兄弟的對抗,以及鐘繇平定河東的戰役,展現了亂世軍事鬥爭的複雜邏輯。鐘繇麵對郭援與南單於的聯合進攻時,拒絕了諸將“釋平陽去”的提議,精準洞察到“棄城示弱則關中皆叛”的連鎖反應,體現了優秀軍事家的戰略眼光。他利用郭援“剛愎好勝”的性格弱點,在汾水半渡時發起突襲,最終大破敵軍,驗證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經典軍事原則。

平陽之戰中更動人的是個體的勇氣。河東太守賈逵在城破後堅守氣節,麵對郭援的威逼“不動”“叱之”,那句“安有國家長吏為賊叩頭”的怒斥,展現了傳統士大夫的風骨。而絳城吏民“寧俱死耳”的呼喊,以及匿名者祝公道“盜引出逵”的義舉,則讓冰冷的戰爭史多了一絲人性溫暖。這些細節揭示了亂世的另一種生存法則:武力可以征服城池,但氣節與道義才能贏得人心。

值得玩味的是鐘繇麵對外甥郭援首級時的態度——“援雖我甥,乃國賊也”。在親情與大義的抉擇中,他選擇了維護政權立場,這種“公私分明”的表現,既是亂世中官僚群體的生存智慧,也反映了忠君思想對士人的深刻影響。

外交與抉擇:馬騰的搖擺與孫權的拒質

建安七年的另兩條線索——馬騰的“陰懷兩端”與孫權的“不送質”,展現了地方勢力在大國博弈中的生存策略。馬騰最初“陰許”郭援連兵,在傅乾“順道者昌,逆德者亡”的勸諫下才轉向曹操,這種搖擺本質上是弱小勢力在強者夾縫中的無奈選擇。傅乾的遊說精準擊中馬騰的痛點:“成敗既定,奉辭責罪,將軍先為誅首矣”,將利弊分析轉化為生存危機,最終促成其出兵助曹。這種“趨利避害”的現實主義選擇,成為亂世中小勢力的常見生存方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孫權麵對曹操“任子”要求的決策,則更具戰略眼光。張昭、秦鬆的“猶豫不決”代表了保守派的擔憂,而周瑜的反駁堪稱經典外交論述:他以楚國“九百餘年基業”為例,指出“送質則見製於人”的本質——一旦送出人質,就失去了外交自主權,從“南麵稱孤”淪為附庸。吳夫人“視瑜如子”的支持,最終讓孫權堅定立場。這個決策展現了江東集團的戰略自信:依托“兵精糧多”“鑄山煮海”的實力,不依附任何強權,保持獨立發展空間。這種“以實力求獨立”的思路,成為孫權後來建立吳國的重要基礎。

人性光輝的微光:亂世中的道義堅守

在權力與利益的殘酷博弈中,賈逵與祝公道的故事猶如黑暗中的微光。賈逵在絳城失守後,麵對郭援的威逼“不動”“叱之”,堅守“國家長吏”的氣節,拒絕向“賊寇”低頭;絳城吏民“寧俱死耳”的呼喊,體現了民眾對忠義者的認同;而匿名的祝公道“盜引出逵”後“不語其姓名”,則展現了不求回報的俠義精神。

這些細節打破了“亂世隻有權謀”的刻板印象——即使在最混亂的時代,仍有人堅守“義”的底線:官員不因生死變節,民眾不因威脅背棄承諾,普通人願意為陌生人的正義挺身而出。這種跨越階層的道義共鳴,正是中華文明在亂世中延續的精神密碼。

曆史啟示:製度、選擇與文明韌性

建安七年的曆史片段,本質上是一場製度缺陷、戰略選擇與人性本質的集中展演。袁紹集團因繼承製度混亂而崩潰,告訴我們“規則缺失比敵人更可怕”;鐘繇與周瑜的成功,證明戰略眼光與堅定執行能改變力量對比;賈逵與祝公道的堅守,則揭示了文明傳承的核心——無論亂世如何黑暗,總有一些價值值得用生命守護。

這段曆史也為現代社會提供了鏡鑒:權力需要製度化約束,決策需要長遠眼光,而個體的道義選擇,永遠是曆史最動人的注腳。在那個“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的時代,這些事件共同構成了三國亂世的底色——殘酷卻也充滿生命力,混亂中孕育著新的秩序。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我從地獄歸來 全球警報:天命反派出獄了! 雨夜狂風 都市乞丐小醫仙 都市冥王回歸 冰汽領主:主教剛上任 今天也沒有被顧客吃掉 你犯賤我發癲!真千金爆火娛樂圈 我靠,女主怎麼有追追啊 謀春